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水库地震研究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已有 3192 次阅读 2014-11-2 09:0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水库诱发地震, 水利水电, 高坝大库

张博庭----2014年全国大坝抗震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早上好!

 

经过我会抗震防灾专委会的精心组织和筹备,在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2014全国大坝抗震安全高级学术研讨会,今天在美丽的杭州正式的召开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参会的代表,特别是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陈厚群、张楚汉和林皋院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巨大支持的华东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国水库地震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的"水塔",无论是水资源调控还是开发利用我国最重要的非化石能源--水电,都要求我们必须在地震高发区建设一批高坝大库。这项任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能源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到去年底我国已经燃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煤炭(达到50.2%),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在遭受国际社会绝大的减排压力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全国大面积的雾霾污染。严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我们国家也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去煤化"的改革目标。然而,替代煤炭靠什么,比较现实的还是要靠我国的水电,因为,我国的水电资源目前只利用了30%多,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此外,大型水库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能源上,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水资源上。曾有社会舆论认为我们国家的水库大坝已经建设的过多、过滥了。其实恰恰相反,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巨大的差距。我国目前共有各种水坝9万多座,而人口只有我们五分之一的美国则建有8万多座水坝。不仅如此,别看我国目前的水电装机和发电量虽然已经比美国高出一倍多,但那主要是因为我国有一个青藏高原,河流落差极大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还是水资源开发程度(也就是水资源总量与水库蓄水量比值)大约都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我国的水库蓄水总量大约9000多亿立方米,而美国则有13500亿立方米,更大的差距还在于能够有效的调控水资源的有效库容,美国则比我们国家高出一倍多。也正是由于我国的水库调节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国家经常是洪水和干旱灾害交替出现。而在美国,由于他们的水库库容比我们大得多,所以,在我们这里是灾害的洪水,在美国就是重要的资源。

 

水库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性是世界公认的。2007年联合国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水库蓄水量基本上与这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成正比。为此,我国2011年发布的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有一项"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的要求。

 

总之,能否在地震高发的我国的西南地区建设好调蓄水资源的"水塔",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能否再成功的关键之一。当前,随着我国水电开发的深入,我们已经进入世界上罕见的300级的高坝大库的建设时代,对抗震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水库地震研究人员身上的担子确实很重。为此,我们今天的高级研讨会,主要是进一步交流和探讨在水库大坝抗震技术方面的新成果和经验。不过,在我们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同时,我们还要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还要看到我国社会不仅需要我们建设好安全的水库大坝,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普及水库地震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地震高发区,在那里建水库大坝的抗震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社会上包括官方公认的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三大问题就是,移民、环保和地震。社会上甚至相当一些层次的各种专业人士,至今还不了解水库大坝的抗震安全性到底如何?所以,他们对我国西南地区建设高坝大库还有很多担忧。近几年来,我们的水库地震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作,也取得了让国际同行交口称赞的好成绩。但是,由于我们关于水库地震的科普宣传缺位,社会公众甚至包括不少高级知识份子和政府公务员都对水库地震缺乏科学的认知。

 

事实上,当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保障水库大坝的抗震安全,此外,水库诱发地震的本质也并不是我们所修水库才制造出了地震,而是原有的构造地震的能量在渗流的作用下得到了提前释放。只有让公众了解了这些科学的道理,才能消除无谓的恐惧,正确地理解和支持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的水库大坝建设。

 

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水库大坝建设任务,不仅有工程技术上的,也有社会观念和舆论上的。因此,我们的水库地震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有"阳春白雪"的高精尖论文,也需要能为广大公众答疑解惑的"下里巴人"科普内容。所以,今天下午我还就将有关水库地震的科普问题与各位代表进行具体的交流、探讨。这里我就先不多讲了。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5826-840442.html

上一篇: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下一篇:质疑南水北调的网文荒唐可笑
收藏 IP: 115.238.91.*| 热度|

6 蔡小宁 檀成龙 黄仁勇 黄荣彬 蔡庆华 梁光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