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瑭
美行再(2)——科研新常态杂说 精选
2015-7-7 13:30
阅读:15930
标签:科研, 美国, 访问学者



既然说访问学者就先说说核心“学者”吧,不管啥定语,总得做些学者该做的研究工作。来美两月余,对于研究工作用流行语可以概括为: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办公室几乎全心投入地看文献。虽说是五个人共用的办公室,但在上班时间还是可以安心看些文献的,这对于科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内时,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也会看文献,可数量太少了,效率太低了,主要由于其他事情太多,几乎没什么时间集中精力看文献。现在除了跟国内的研究生qq沟通外,几乎没有其他杂事干扰,这种清净的状态太难得了。

(2)再次亲自动手做实验了。原本就是做实验出身的,并不排斥做实验,也深深知道做实验的好处。同样的,在国内时,几乎没怎么做过实验了。可以给自己找两条不做实验的理由:杂事太多,没时间进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太小,连学生都放不下,要轮着做实验,根本没地方让我做实验。究其根本还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这样的结果就是指导学生时,对现象的把握不是很准确。幸运的是,总能遇上自觉性和悟性都比较高的学生。现在自己动手做实验,再次重拾观察、发现和思考的乐趣,是真的开心。

(3)经常性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活动的类型多样。最常见的是学术报告,几乎每天都有,去听了不少。有的报告研究内容和专业很接近,比如发光材料、太阳能之类的;有的则相距比较远,比如Black Matter、固态氙等。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环节。还有午餐会、组会等比较固定的学术交流。这其中有的不一定能听懂,就当练听力好了,听的多了,总会懂的。实际上收获也许不仅仅是听懂了某个报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听一种研究思路和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总体感觉就是这两个月来真正进入了研究的状态,究竟能有什么成果并不想做预期,但是这种愉悦的状态是令人欣慰的,心中总是惦记的实验的结果,就像期待揭开情人的面纱一样,看到漂亮的样品即使有些意外,也是很开心;那些不怎么漂亮的样品虽然稍稍有些失望,但也不能放弃啊。都要给它们拍照,写记录。这种新常态也给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关于在实验室埋头实验的问题。正如杨思洛博士的留言:“visiting scholar,我的理解就是参观、来访和交流,形式和内容比较自由。因为所访单位不发工资,所以也就没有任务,只是把你当成客人。访问学者不必天天埋在实验室做学术,而是更应该多了解、多见识除科研外的东西。”这个看法我是赞同的,如果能够多做实验多出成果,老板自然是开心的,但是老板也不会像要求博士生那样严管访问学者的。只是我现在在实验中体会着深深的乐趣,就还是每天到实验室,有机会就做个东东出来。但是如果只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话,确实就失去了访问学者的内涵了。因为单就做实验而言,如果自己愿意进实验室的话,国内很多单位的硬件条件都不比美国的差,或者不会差太远,即使不是很完备在本市或本省基本能解决大多数的实验和测试,至少在国内也差不多能解决了,尤其是那些不是世界顶尖的研究。实在没必要背井离乡的跑这么远来做实验。

学校对留学经历的要求,国家花钱派出的目的,更多的应该在于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方法,以便回国后学以致用,改善和促进国内的教学和科研。在这段时间内,有几点小小的体会。

实验室环境和装备要求的人性化。实验楼内恒温和良好的通风设备和换气系统保证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即使是多个高温炉的房间也不热,使用有机试剂也不会有化学实验室特有的味道。实验时必须穿戴完整,白大褂、一次性胶皮手套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时要佩戴护目镜。报警设备极其灵敏,前天就被警报和广播疏散了一次,尽管最终也没弄清楚到底是什么故障,反正先走出大楼再说。

对研究生学术要求的高标准严要求。仅举一例,本组的一位博士研究生进行的一个程序,大致相对于国内的中期考核。学生在前一周就请组内的成员听试讲,提意见和建议。正式考核现场看着好像挺轻松的,有薯片、饼干、汽水等,仿佛边吃边聊一般。再仔细一瞧,除了自己的导师外,还有五位专家,都正襟危坐,学生也西装革履,足见重视程度。学生在介绍工作的过程中,专家们随时提问,每一点都得讲的清楚明白,最后还有半小时的集中提问时间。整整两小时够煎熬吧?我相信这绝不是特例。咱可以扪心跟自己的学生所经历的对比一下。

学术报告的计划性和灵活性。计划性在于一个学期的学术报告基本是预先都安排好的,不论报告者是外单位的还是本系的,临时安排的学术报告,特别是系级以上的,很少。所谓灵活性一方面是报告过程的轻松,基本是讨论式的,听众可随时举手示意打断报告人的介绍而提问和讨论;另一方面是报告前半小时系里准备些零食,包括饼干、水果、饮料等,大伙儿到系里吃点东西,稍稍交流一阵子,报告结束后就真的结束了,不象我们常常要领导出面,几个人相陪吃一顿才行。

午餐会是我比较喜欢的形式,不仅仅是因为提供免费午餐。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说说系里的情况,或者给优秀研究生颁发奖状,或者请人做场学术报告,令人感觉到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令我想起在北京大学进修那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参加化学系的午餐会的情景,每次报告的都是真的大牛,大家就在下面边吃边听,很是轻松自在,但报告之后的讨论却很深入,真的受益匪浅。

这些看起来都是很表面的现象,希望慢慢体会背后的本质。夜深了,先到这儿吧。祝各位科研爱好者开心快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晓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3156-9035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