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科研管理的公务(091102)

已有 3755 次阅读 2009-11-2 10:07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公务员, 科研管理, 公共服务

科研管理的公务(091102)
闵应骅
    这里所说的“公务”是指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政府公务员当然要做公务,实际上,社会上许多人都要做公务。过去有一句话,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公务员在我国是一个很热门的职业,据说有几千人报考一个岗位的事。在科研领域,不但有许多公务员需要管理科研,大学、科研单位的领导要管理科研,课题负责人也要管理科研。在学术领域有所谓学术带头人(Technical leadership)。国外说学术带头人是指在某一个领域有一定造诣,有研究经验的科学家。他们一般领导一个研究组,当然也有研究管理的责任。国内现在科研经费多了,就更得加强管理。听说有的管理科研的处长手里就有上亿的科研经费要往下发。发给谁、发给什么领域、什么题目,发多少、如何检查,这都是需要管理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要当课题负责人的科研人员就得申请课题、管理科研、总结汇报等等工作,这些其实都属于科研管理的公共服务。
    对于计算机科学,列题的多少和资助的强度决定于计算机科学有关课题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在我国,公司资助的对外开放的科研经费比较少,甚至各部委的科研经费都注意分给部内,有人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在美国不是这样,DARPA是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但它的很多题目是民办机构来做的。NASA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是管航空航天的,但是它的题目也面向全国。许多大公司的科研题目也是由大学来做的,而且包括基础研究。AT&T就出了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国,科研经费主要靠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学院等政府部门,各部委和省市也有一些科研经费。科研管理的公务员期望新的想法和人才,来促进科研创新。但这是有风险的。成功了就会有收益,失败了就是风险。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科研管理者,使得低风险将得到低回报,高风险可以得到高回报。科研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环境,追求以最低的风险,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收益,管理者应该心中有数,而对风险,必须管理得降到最低。
    风险管理包括问题的困难性、研究者、时间和金钱。对于问题困难性的管理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有限目标,不要把目标订得太高;一个是多项竞赛,同一个问题设置多个项目,使他们加强竞争意识。对时间和金钱的管理比较困难。因为突破是不好预期的。对资源的竞争只好依靠专家。在国内,大多是依靠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老实说,院士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如果碰上大胆讲外行话的院士,就难免误导。所以,有效的项目管理需要政府中各级领导的资深经验和信誉,冷静的头脑。避开贪污腐化不谈,为了检查科研的进展,就要求科研成果有“可见性”。怎么才能有可见性呢?论文、SCI论文,他引次数等等。这是一条被很多人加以谴责的途径。但是,冷静想一想,你说用论文数不行,用什么标准行呢?许多人只提问题,不提解决方法,这让公务员很为难。有人说,用项目评审和鉴定、评奖之类。其实,我们国家鉴定会不公的事还少吗?好好招待院士和专家们,请某领导来定个调子,鉴定意见书能写坏话吗?应该承认,我自己也曾遇到这种情况,不好意思提不同意见。有人说,应该从长远看。那好,三年、五年见不到成果,你还每年都资助他/她吗?这些问题很复杂,并不容易解决。如果空洞地回答,一是整个国家科研环境的问题;二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问题。我知道,这两条等于没说。
    学术带头人现在被人讽刺为“科研老板”。这主要是学术带头人不应该离开学术研究,光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一般来说,现在的年青学术带头人,是做过学术研究的,他们有研究基础。但是,应付学术公务员的要求,他们花了很多精力;而且有事实证明:他们在忽悠上花的精力很值得,最后拿到了大批经费。于是,他们沿著这条路子,越走越远了。我以为,让这批人离开真正的学术研究很可惜。当然,也有一些是从来就没做过基础研究,然后就申请基础研究大课题的;也有拿来国外一个新科技术语,大做申请报告,拿到大钱的。学术界的学风应该冷静下来,自甘寂寞,老老实实做学问,才能出大成果、出大科学家。但是,做起来难度很大,我很惭愧,提不出什么可行的办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266894.html

上一篇:关于网瘾(091031)
下一篇:统计分析 无处不在(091110)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