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数字诊断(170818)
闵应骅
好久没有写博客了。有朋友说:“你以前每周写一篇,现在可以每月写一篇也好。”我还是做不到,主要是没动力。最近看到IEEE Spectrum 2017/7月号上发表一篇文章,叫做“数字精神病学案例”,有点想法,和大家分享。讲到手机可以进行精神病诊断,如下图所示。我在三年多前的一篇博客中曾经谈到过数据辅助医疗,现在说智能手机也能帮助诊断精神类疾病。据我所知,在美国,青少年儿童大多防治两种病:一种是换牙时候,怎么让牙长得整齐美观?要请医生端正;另一种是抑郁症,时好时犯,当然并不是咱们想象的那种精神病。这两种病在中国不被重视,常常让它自生自愈。而美国家长一般都很重视。
手机能诊察到人的微妙变化,譬如活动能力下降、睡眠质量恶化、社交活动减少,软件可以催促他回答一系列定制化的问题。根据这些症状和反应表明他可能出现了抑郁的临床表现。该程序可以叫做呼叫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医生可以为他制订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视像疗法、运动和定期检查。该应用程序继续监测他的行为,引导他进行日常锻炼,指出他是否按时用药,提醒他就诊时间,以帮助他遵循医嘱。最近,哈佛大学、美国精神疾病联盟、伦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黑犬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即使是精神分裂症等重症患者都可以用智能手机、电脑、可穿戴传感器来控制病情。
抑郁症患者初期症状不明显,2/3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了这种病。即使意识到了,也没有立见功效的治疗方法,几周内也未见得见功效。而医生可以从他的手机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譬如GPS数据可以显示患者的运动情况,运动情况又反映患者的精神状况。研究发现,人们在抑郁时往往比正常时更愿意呆在家里。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狂躁发作时也许会更加燥动,会不停地走动。
智能手机的加速度计数据可以提供个人运动的更多细节,检测药物负作用可能引起的震颤。跟踪电话和短信的频率可以发现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变化,这些日志的变化有助于跟踪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狂躁症。
心律、体温、皮肤电反应等生理数据也可以揭示人的心理健康情况。
四年前,我在大数据与小数据(131209)一文中已经谈到过数字技术的医疗应用。现在,人工智能火得不得了,说起手机帮助精神病治疗,有人又要说这是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有些人欣喜有人愁。有些人甚至担心人工智能比人还聪明,怎么得了!其实好多人根本没搞清什么是人工智能?就本文例子来说,告诉你抑郁症与人的活动规律有关系、精神病与人的生理数据有关系,这些都是人类研究的结果,是人告诉你的,不是机器告诉你的。所以,这是“人的智能”,不是“人工智能”。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至今没有确切定义。商业界和媒体常常用人工智能忽悠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慎重其事地研究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其实学术界首先应该界定人工智能是怎样一个学科?然后才能谈别的。“智能手机”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英文叫Smart Phone,是指能实现人员定位、视屏、图片显示等功能的电话,这些功能也不是智能。企业界和媒体在宣传人工智能的时候应该谨慎,不要误导国人。
*本文图的JPG有2M,看起来比较慢,现改为40K,应该快多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闵应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937-10716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