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智库分析】学成文武艺,货与小学堂,博士进小学是人才浪费吗? 精选
2022-1-9 21:14
阅读:7043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毕生追求的理想。一朝金榜状元郎是古代读书人的巅峰,而博士,作为当代教育体制内的最高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意味着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着精进而深入的研究,在任何国家,博士群体都属于知识链顶端的那群人,社会也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才堪大用,能有较突出的社会贡献。但是随着人才市场的饱和,优质单位的竞争已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使是对口的科研单位或者大学,很多都要求留学背景。因而很多本土的博士毕业生,没有选择在自己研究的领域继续深耕,而是“返璞归真”,进中小学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引发各界关于学历浪费的探讨。


一、有多少博士进小学?


博士生在我国依旧是稀缺人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官方数据统计可知,2008年至2019年共有博士毕业生64.03万人。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由此就会发现中国博士占人口的比重约为万分之6.56(不足万分之七,实际数值可能比这还低),远低于主流发达国家水平(美国约为1%)。

微信图片_20220109211317.jpg

近日,广东白云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0名中小学编制教师,招聘学历要求为博士研究生。公告发布后,引发“中小学招聘这么多博士研究生是不是人才浪费”、“让博士站小学讲台有没有必要”等争议。有人感叹“广东就是有钱,中小学就能请博士当老师”;也有人对此表示很羡慕,纷纷表示“看看人家那才叫老师”;但也有更多的人表示不解,发出了“中小学真的就需要博士老师吗”的疑问,甚至有人质疑博士当中小学老师简直是对人才的浪费。


其实,高学历人才到学校任教当老师并非什么新鲜事了,先前早就有很多学校在招聘老师公示栏上“秀”了一把了,清一色的名校毕业生、硕士、博士甚至海归,真的可谓“眼花缭乱的同时又羡慕嫉妒恨”。例如,华中师大一附中早在2019年11月公布的拟录取9名教师的名单中,就有两名硕士和七名博士的“豪华配置”,而这9名教师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样的国际知名高校。无独有偶,2020年杭州学军中学公布的教师录取名单中,35位老师中有33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硕士或博士。但对比我们发现,原来招聘名校毕业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学校主要是高中或者私立学校,并且也没有达到全是博士,而是博士生和硕士生都有。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广东白云区的这次教师招聘会引起热议甚至轰动了。第一,此次招聘是政府组织的行为,直接提供的是在编教师的岗位,非常的正式、正规和具有权威性,这无疑是个重要信号——那就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可能要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了,高学历可能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标配”。第二,这次招聘老师的学历要求很明确,就是博士,而不仅仅是名校毕业生这么简单,博士这一“特殊群体”仿佛走下神坛,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一个说法,那就是“学历正在急速贬值”。

微信图片_20220109211334.jpg

微信图片_20220109211346.jpg


二、博士进小学是就业内卷?


我国《教师法》规定,获得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只需中专学历;获得初中教师资格,只需专科文凭;获得高中教师资格,本科学历即可。但是现实早已不是如此,此前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豪华”教师阵容一经曝光,也引发网友热议。名单显示,2020年该校新入职老师共66人,其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有17人毕业于北大,16人来自清华,同时不乏来自剑桥、牛津等世界顶尖高校的毕业生。


博士“从教热”背后反映出教育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民心所向的潮流下也侧面反映了当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在疫情的冲击下,绝大多数实体经济受损严重,线上教学、办公伴随着网络经济悄然兴起,中学任职更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才的选择,年轻人考“公务员热”或进入体制已成为近年来的一大现象,年轻人本该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不畏挫折、困难,本应为时代为社会承担责任、勇担责任,如今却有很多年轻人安于现状,心有顾虑,害怕失败,来自高等院校的人才害怕失败,造成了初中教师竞争内卷化。


内卷化时代的趋势造成教师岗位的内卷化竞争,博士生都去当中小学老师了,那专科、本科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还有没有出路呢?这是很多网友热议的话题。从需求上来说,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岗位仍有大量空缺,每年事业单位招聘比例来说,教师岗位的名额总是占大多数的。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乡村的振兴,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许多小城镇、乡村都新建了不少硬件一流、环境舒适的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从专业角度而言,师范专业毕业的专科、本科生,虽没有研究生的高学历,但是其专业性强,针对性高,实践经历更丰富,更能适应一线教学的节奏,一样能够找到出路。


三、是大材小用,学历浪费?还是基础教育的进步?


博士教中学,会不会大材小用,浪费人才?顶尖大学培养出来的博士,是不是更该去高校、科研院所或者大企业?或者去做高精尖的科研工作,那才是他们的用武之地?不少人对此好奇,一些家长也提出担忧:“如此高学历老师,会不会没有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大家对于高层次的人才,总是期待他们能够做出非凡的贡献和成就。这种来自于整个社会的期许,久而久之,反倒成为了一种枷锁,成为了人心目中的“理所应当”。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今年7月份,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毕业后卖房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6月份,郑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一位学生毕业后,去某火锅店当服务员的事情,上了热搜榜。此外还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武大硕士进卷烟厂……和小学老师比起来,他们从事的职业似乎要更加“不堪”,都是人们眼中“不够体面”、“低门槛”的工作,根本不匹配硕士、博士的光芒。每一次的舆论争吵与现在并无二致:“浪费学历”、“读书无用”、“学历贬值”、“太卷了太卷了”、“说明就业环境差”。而且,这份枷锁不仅拷在高层次人才的身上,还拷在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身上,这甚至成为了另类的“学历歧视”:即高学低就。


但是笔者认为,大力引进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担任中小学教师,是近年来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体现。网友的热议,恰恰印证了一种反对基础教育进步的、教师群体固化的刻板印象在作祟,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铸魂育人的重任,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有何不可?以广东省为例,2021年1至10月教育支出完成2924亿元,增长5.2%,9月,省政府出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建立健全结对帮扶机制,提高粤东西北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总之,博士任教中小学,不仅不会“大材小用”,而且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课堂跳脱出知识性传授的窠臼,帮助学生爱上一门科学,博士任教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光芒。


四、博士进校园是双向需求的选择


(一)对基础教育来说,需要高学历人才的扩充


从教师入职学历要求看,芬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教师资格证的学历水平规定为硕士及以上。而我国教师法规定,幼儿教师要求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小学教师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普通高校教师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但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一直是困扰和阻碍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光明网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仅2.73%。初中老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为2.60%,高中老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为8.94%。


这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师学历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的日新月异,必然对学校的育人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不是光靠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必须拿出实际性的探索手段。强兵先强将,博士执教中小学,能够为孩子们带去更新、更广阔的视野,这在基础教育领域算得上“天翻地覆的改革”。新时代,促进基础教育行业展开新探索就更为重要,第一,如今,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有擅长在一线执教、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也需要擅长探索研发、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招录高学历人才更有利于当地教育单位研发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解决教育教学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第二,教师不仅是课程任务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可能。而且,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更加强调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如何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中去,而不是依旧通过考试的方式去争夺学生和家长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产生新的“唯分数”倾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考验着学校的办学智慧,并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博士进中小学当老师”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学历水涨船高的问题,而是中小学师资结构的多元化的需要,旨在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毕竟,每位老师都有所长,但无法样样精通。所以,学校的师资结构应该是丰富的,要有层次化,要有差异性。随着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加,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教师岗位。就拿科技来说,过去,教师岗位比较单一,科技辅导老师可能是由学校相关学科的老师来兼任;如今,科技老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大大提升,甚至应该有能力开设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方面的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科技老师岗位也成为一种专职岗位。艺术类、体育类课程教师也是一样。由于学生有更高的学习需求,学校舞蹈团、合唱团、管弦乐团等学生社团需要加强师资力量。此外,在“双减”政策要求下,课后服务不断深化,选修课程的种类需要更加丰富,比如北京二中开设的心理、家政、服装设计、3D打印等选修课程,都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不少大城市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招聘高学历名校毕业生,显示了当地打造更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决心。而当前中小学的教学模式早已从以前知识的传授,向探索性、研究性、合作性转型,高学历人才具备的科研能力、探索精神、学习经历等,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提升能力,博士进学校也为公众所乐见。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如果每年科研成果产出较少,就会被强制离职。所以很多研究生选择进入基础教育行业。


(二)对毕业生而言,就业环境动荡下,铁饭碗更香


首先,发达地区小学待遇也比较丰厚。尤其是国内较发达地区给小学教师开出的待遇很丰厚,尤其前两年深圳某地区的小学教师岗位吸引了很多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其中不乏清华、北大这种国内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所以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如果给出的待遇很高,又没有科研压力的职位是最有吸引力的。例如,深圳市龙华区为本科生开出的年薪超过26万元,研究生年薪超28万元,全日制博士将获奖励20万元,优秀毕业生奖励3-8万元,又申请人才住房、长租公寓,称“教育待遇领跑全国”,所以去小学任教也可以在一线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其次,更稳定的发展平台,提供有安全感的发展空间。


除了高薪资,教师工作稳定、假期多也是吸引毕业生的亮点。深圳龙华区教育局向毕业生表示,比起其他公司的“996”、“716”连续加班还要提防失业,教师工作更加稳定,并提供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落户深圳,全年带薪休假165天以上。智联招聘最新的调查显示,教师类的岗位是位列年轻人理想职业的前10位,疫情后求稳的心态也促发了大家往教师岗位的流向,从平台上看,有40%的用户都表示,在疫情后求职,比起高薪,更愿意追求稳定。先不说这是不是一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广东的老师真香!


再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拥有大学学历的群体规模更加庞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博士毕业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首选还是在高校任教,希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来。但是,近年来高校任教的门槛普遍水涨船高:“双一流”高校基本都要从博士后做起,三年一个聘期,两个聘期内不能获得长聘岗位很可能就要“非升即走”;即便是选择应用型大学或者高职院校获得长聘甚至编制的可能性较大,但也要凭过硬的综合条件过关斩将才有胜算——名校学历、论文发表、竞赛获奖等等。供给侧所提供的人才越来越多,需求方自然就会提高条件进行筛选,行动者也自然会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用脚投票”。


另外,中心城市的知名中学往往能够提供一流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尤其是解决户口、编制,以及大概率保障子女在任职学校接受教育。这些条件和入职高校的竞争激烈、流动性大的状况相比,不但具有很现实的吸引力,而且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认为基础教育领域同样也能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


最后,这种风潮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生择业观的进步,一方面,高材生自主的择业观较大发展,不会被传统就业道德所绑架,不在未来所谓的面子和高工资去找工作,而是依据自己内心真正的喜欢去选;另一方面,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虽说高材生在教学方式上会与传统的师范生有所不同,但换角度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见解,丰富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维成长阶段更具创新性,对自己的未来才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对基础教育价值的弱化是争议的根源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中小学教学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清华北大的博士生们应该有更大更重要的工作做,做科学研究最前端的学问,做国家最需要的项目,到中小学做教师是人才的严重浪费?本质是对教育价值的窄化认知。任正非说过: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当今社会类似“人才浪费”的担忧缘于一种错误的理念,其根源在于把中小学老师仍然定位于“孩子王”的角色,而忽略了今天的基础教育已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向上延伸,从而对教师学历层次和能力标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美国,55%的小学教师和59%的中学教师有高于本科的学历(硕士、教育专家和博士)。在笔者看来:多高层次、学历的教师都不会成为人才的浪费。一个文明社会的典型标志是什么?就是最为杰出的人才做教师!因此,从这一点上看,目前出现的几所中学招聘的教师清一色清华北大博士生,正是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态势。我们应该把基础教育摆在与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参天大树新苗起,基础教育是育苗工程,在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生源质量优质、办学条件优越的地区,有能力,有资本,有必要,有义务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实力,大材依旧可以大用。博士研究生在高校教育中能发挥其科研优势,在基础教育中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能够使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攻坚中小学校的教育难题,研究新型教法,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水平,制定适宜现代教学的方案,让义务教育的质量更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教师行业正在悄然转变,高学历、高收入正在成为教师们的一张新名片。


在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下,教师队伍升级是事实,引起的名校毕业生竞争加剧是必然趋势,而众多网友思维固化,错误的认为高等人才当初中老师是埋没人才。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表示:“基础教育才是人才成长的起点,青少年素质培养的根本在教师,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真正的‘大材’才能培养出‘大才’”。教育界一直在呼吁:要让优秀人才从教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因而中小学适当引进高学历人才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重在朝夕相处,重在潜移默化,能否发挥博士教师对教师整体队伍“搅动一池春水”的“鲶鱼效应”,激发更多教师提升能力,最终让学生受益,考验每一名基层教育管理者的水平。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从业不能盲目追风,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以免形成人力资源错配、浪费。另外,冷静下来看,与一些发达地区“教师热”形成对比的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乡村教师的“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仍需考虑到这种地方差异带来的人才分布冷热不均,流动不平衡的现状,以及这种人才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危机,也是舆论担心的进一步拉大地区教育差距的因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汪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132024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