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长三角各学科发展实力大比拼——基于ESI数据分析

已有 3127 次阅读 2016-10-15 10:21 |个人分类:智库数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长三角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当前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势下,长三角高校的学科格局又是如何状况呢?本文采用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库,简要分析了长三角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各学科领域对整体中国学科发展的贡献。

此次分析根据最近一期的ESI数据进行,2016年9月22日更新,根据200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的论文统计结果推出。

江浙沪皖高校各学科格局

在22个ESI学科中,长三角高校共52所高校进入18个学科领域,未进入的学科领域有4个:经济与商业、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空间科学。上海市和浙江高校在18个学科领域内均有高校进入,整体布局有优势;而江苏省发展突出了其优势学科,但是却有6个学科领域无高校进入前1%,除了前4个学科外还增加了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两个学科;安徽省相对来说学科整体优势不明显,仅进入ESI的12个学科领域,且各学科无突出优势。

各学科领域进入的高校数如下图分析:

江苏省主要优势学科(有6所及以上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7个: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物学与毒理学。次要学科优势(有3-5所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5个: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物理、植物学与动物学。

上海市主要优势学科(有6所及以上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5个: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次要学科优势(有3-5所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9个: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免疫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物理、植物学与动物学。

浙江省主要优势学科(有6所及以上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2个:化学、工程学。次要学科优势(有3-5所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2个:临床医学、材料科学。

安徽省无主要优势学科(有6所及以上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次要学科优势(有3-5所高校进入此学科领域)有3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

江浙沪皖高校对中国学科发展贡献

从江浙沪皖进入ESI学科排行榜的高校数占内地总高校数的比例分析:

贡献率特别大的学科(占比在40%以上的)有2个:免疫学、微生物学。

贡献率比较大的学科(占比在30%-40%的)有12个: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料科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除去4个无高校进入的学科领域剩余4学科领域贡献率也都在20%以上,即全国进入前ESI排行榜前1%学科领域的高校中至少有1/5的高校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具体数据见图片分析:

数据库说明:

ESI( Essential ScienceIndicators,简称ESI)为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基础科学指标》英文缩写,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

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综合交叉学科、物理学、社会科学、空间科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ESI学科排名有3种方式,分别依据总被引次数、论文总数和篇均被引次数排序,其中被采用较多的一般是按总被引次数的排名。ESI数据库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以上数据为人工整理所得,如有错误或遗漏,敬请指正。

(作者:佘仕凤,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数据分析专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3646-1008827.html

上一篇:“微创业”并非洪水猛兽
下一篇:【一周要闻】
收藏 IP: 180.170.2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