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萝卜一个坑”——时下流行的就业观
精选
2011-7-31 23:44
阅读:6468
标签:就业观
在我博士毕业后找工作时,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就经常提及“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就业现实,意为位子有限而竞争者无限,赶紧找个“坑”把自己这个“萝卜”放进去,要不就晚了!几年过去了,环顾自己周围,“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就业观念益发突出。实事求是的讲,这种观念是现实使然,大家也都能理解。但个人认为,这种就业观念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科技界的发展。
首先,它不利于招聘单位选聘到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时下许多单位尽管不时发布招聘信息,但私底下因多种原因执行的是“一对一”招聘。说白了就是这个“坑”已经有“萝卜”预订了,这可能是一个在类似环境的“坑”中长大的“萝卜”,因此这个放进去的“萝卜”很快就可以落地生根了。但在很多情况下其他更加质优、价廉、物美的“萝卜”要嘛在初选环节被筛掉,要嘛在复选环节被莫名的淘汰,成为所谓的“炮灰”,这在学生中间已经不是神马秘密了。(这种联系或许有点牵强)
其次,“一个萝卜一个坑”导致青年科研人员缺乏学习、提升、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出国深造和进修的机会。因为你这个“萝卜”填了某个“坑”后,这个“坑”所在的这块地就会要求你立下契约,保证3-5年内不得离开这块地。甚至,有些课题组内选用的这些“萝卜”都是“自交”品种,由于缺乏独立的生态位,这些“自交”品种之间难免相互竞争,时间久了课题组内的“萝卜”不仅个头越来越小,而且味道也越来越差了。
再次,这种观念对于博士阶段工作做的很突出、立志于学术研究、同时有机会继续深造的青年学子构成不小的挑战。我认识一位中科院的年轻博士,小伙子不仅会学习、会思考、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而且学术成果颇丰。小伙子目前的烦恼是接受国内的工作岗位,还是趁年轻出国深造3-5年。选择国内的话,他会留在原来导师的课题组,因为经过博士5年的积累他是目前课题组内在这个方向上的实力最强的人员,因此,想在这个方向上有大的突破比较难。选择出国的话,他所去的研究组不仅与自己博士研究工作有交叉,而且实力雄厚,相信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锤炼他有可能成为国内在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我想这样的案例在国内不在少数。当然,对于他们的最终选择,我们无置可非,本文只是就事论事。
首先,它不利于招聘单位选聘到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时下许多单位尽管不时发布招聘信息,但私底下因多种原因执行的是“一对一”招聘。说白了就是这个“坑”已经有“萝卜”预订了,这可能是一个在类似环境的“坑”中长大的“萝卜”,因此这个放进去的“萝卜”很快就可以落地生根了。但在很多情况下其他更加质优、价廉、物美的“萝卜”要嘛在初选环节被筛掉,要嘛在复选环节被莫名的淘汰,成为所谓的“炮灰”,这在学生中间已经不是神马秘密了。(这种联系或许有点牵强)
其次,“一个萝卜一个坑”导致青年科研人员缺乏学习、提升、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出国深造和进修的机会。因为你这个“萝卜”填了某个“坑”后,这个“坑”所在的这块地就会要求你立下契约,保证3-5年内不得离开这块地。甚至,有些课题组内选用的这些“萝卜”都是“自交”品种,由于缺乏独立的生态位,这些“自交”品种之间难免相互竞争,时间久了课题组内的“萝卜”不仅个头越来越小,而且味道也越来越差了。
再次,这种观念对于博士阶段工作做的很突出、立志于学术研究、同时有机会继续深造的青年学子构成不小的挑战。我认识一位中科院的年轻博士,小伙子不仅会学习、会思考、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而且学术成果颇丰。小伙子目前的烦恼是接受国内的工作岗位,还是趁年轻出国深造3-5年。选择国内的话,他会留在原来导师的课题组,因为经过博士5年的积累他是目前课题组内在这个方向上的实力最强的人员,因此,想在这个方向上有大的突破比较难。选择出国的话,他所去的研究组不仅与自己博士研究工作有交叉,而且实力雄厚,相信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锤炼他有可能成为国内在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我想这样的案例在国内不在少数。当然,对于他们的最终选择,我们无置可非,本文只是就事论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自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140-47046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