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美国的测序公司怎么赚钱?

已有 12001 次阅读 2014-6-27 04:17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上个月回国参加曹雪涛院士举办的转化医学国际会议,在上海会见了几家国内的诊断公司(迈瑞,科华,阳普医疗等),回来后也很忙,和许多国际分子诊断公司接触谈合作,包括Roche,Promega, CardioDx, Illumina, Sequenom, OraSure, Foundation Medicine等等。有些是电话会议, 有些是登门拜访:

和这些公司的合作,有些是以iCubate为主,有的则是以iRepertoire为主,也有的是两个都感兴趣。其中,Sequenom, CardioDx, Foundation Medicine等都是通过提供临床测序服务来盈利的。

高通量测序技术出现以后,很多公司都试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化,包括国内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但是纵观国内公司和美国公司,一个很显著的差别就是做什么:国内公司拼的是硬件,你有一台测序仪,我有一百台,于是就有了规模,有了品牌,有了市场;而在美国的一些公司,比如Sequenom, Sequenta, Foundation Medicine等等临床测序公司,他们的特点不是靠硬件投入来获取市场发言权,而是靠做内容,提供独特的临床价值。

Sequenom靠无创产前诊断盈利。从香港大学Dennis Lo那里得到知识产权以后迅速研发了一些质量控制相关的特有技术,然后做临床验证,通过CLIA机制进入收费临床市场。

Sequnta是从我们iRepertoire公司获得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后开拓血液病的指导治疗市场。

Foundation Medicine则是把通用的Exon Capture+NGS技术标准化,规模化,通过提供服务进入市场。

而这些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人用硬件投入来说事,有多少台测序仪器并不重要,用这些仪器来干什么才是重要的。

我们iRepertoire公司目前还没有通过CLIA机制进入临床市场,因为我们还在寻找Killer App. 有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免疫组库定量扩增技术),有了恰当的技术平台(Illumina测序平台和iCubate自动建库平台),接下来就是从哪个病入手的问题了。

Illumina公司新任Medical Officer,原美国国家癌症中心(NCI)主任Rick Klausener,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为Illumina公司寻找今后5-10年临床应用的发展大方向。我最近和他的一次谈话时他透露,未来临床测序的三大块肥肉就是:人类基因组测序,包括外显子测序;人类寄生菌群测序,包括肠道和其它部位的菌群;和免疫组库测序。而其中免疫组库是他非常看好的发展方向(新颖,敏感,特异性强,符合逻辑)。

那些像Sequenom, Sequenta, Foundation Medicine的公司,即使已经有了“内容”(可测的疾病),他们还是睁大眼睛寻找新的内容,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公司对我们免疫组库技术都非常感兴趣,合作也是必然的。

相对而言,国内的临床测序公司还都挤在无创产前诊断领域,靠拼硬件,拼价格来争取空间。为什么不能去开发出一些独特的“内容”来呢?

生物技术创新有仪器创新和内容创新两方面,就像IT行业的电脑硬件创新和软件开发创新有两方面一样。既然我们在硬件创新方面已经输了,在软件(内容)方面为什么不能胜出呢?

这还要从内容创新的起点讲起。我在不久前的一篇博文里面讨论过内容创新的问题。其实,内容创新很容易,(1)选择一个适应症;(2)组织一批临床标本;(3)找到诊断指标;(4)把实验步骤标准化;(5)进行规范的临床验证(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试剂,实验室,人员,对照组等)。还有,要把临床通路(clinical pathway)搞通,就是谁开单(哪个科室,什么专科医生),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病人用,取什么样标本,怎么写报告,怎么样问保险公司要钱等。

谁能抢先把“内容”做出来,谁就在市场上获得先机。我们在硬件上已经靠进口了,如果在内容上还是靠山寨的化,那么落后就是必然的了。其实国内山寨别人的内容(无创产前诊断)的原因也是临床通路自己走不通,用别人的先例来和政府部门说事。也就是说,内容创新关键还是政府开通CLIA实验室机制。没有临床通路,产业化的路子就不通,企业也不得不靠山寨生存。

做内容,也就是“转化医学”要干的正经事,就是把论文里写得很漂亮的东西变成医院里很实用的东西。

九月底,我应(程京院士)邀参加一个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分子诊断大会,17个应邀演讲嘉宾中有12个院士!可谓规模空前。我会讲我在分子诊断方面转化医学的一些经验,希望能有半数以上的院士能呆满全程,听到我接近会尾的演讲。


相关博客:

无创产前诊断的路线之争:美国胜,日本败?

卫计委叫停基因诊断的是与非

生物技术:先生存,后发展。

华大基因诊断叫停疑云:是谁在挤压市场次序?

诊断都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IT的内容相当于BT的什么?

创新:内容为“王”,客户为“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0052-806915.html

上一篇:分子诊断为何不见KillerApp?
下一篇:华大测序产品获准:是喜还是忧?
收藏 IP: 64.89.97.*| 热度|

10 郑永军 周健 张亮生 易会广 赵文婧 gyhit LanHsiao zhoulong Vetaren11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