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到德国读博有2年零3个月了,目前尚没有一篇期刊论文被录用或发表。内心略有着急,毕竟2年也不是很短的时间了。
说到论文,并不是我没有创作,而是每每投稿,屡屡被拒,到今天为止,第一篇文章已经投过3个期刊,被拒过4次了。今天是第4次被拒,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这篇文章,并整理一下心情,重新上阵。
这篇文章的idea来自于在一个学术论坛上与坛友的交流,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到很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我现在的模拟,有的是适用条件或范围不同,有的是理论上略有缺陷,直觉告诉我,我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在深入研究了这些方法后,新的方法1诞生了。起初,我想这篇文章也就围绕“总结现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以及新方法1的介绍”展开吧,文章写出来后,感觉确实很单薄,跟这边的“同事”(这边的博士生们彼此之间都称作同事)讨论了一下,最终决定添加一些模拟的结果,以验证方法1的合理性。在模拟过程中,我发现方法1仍略有问题,进一步改进,得到了方法2,文章也慢慢有了雏形。
文章写成后,经过同事和教授的修改,我把文章投往了A期刊。虽然中间经历了大修,文章也经历了大手术,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拒稿。A期刊是偏物理方向的期刊,而我这篇文章是有关岩土内容的,比如土压力,是不是文章与期刊不特别相符,带着侥幸心理,我又把文章投往了B期刊,一个与岩土相关的期刊,同样被拒的结果。但是审稿意见与A期刊的意见不同,我按照审稿意见,对文章进行了修改,但对有些意见,我持有不同的看法,写出了很详细的修改说明,将文章重新投到了B期刊,审稿人还是之前的审稿人,这次他们提出的审稿意见对文章而言是个硬伤,他们认为研究这个方法是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的,包括之前已经发表的一些论文中相关方法的介绍。但我确实不太认同他们的这一观点。按照硬伤之外的审稿意见,我将修改后的文章投到了C期刊,一个综合了岩土,又与这个方法适宜的期刊。历经3个月的审稿,今天收到了拒稿的邮件,同样,审稿专家认为固然这个方法所得到的某个参数是相关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鉴于影响因素很多,单独研究这一个,意义不大。
今天看到这样的审稿意见,再加上之前的屡被拒的经历,我心里着实失落的好一阵。失落过后,我也对比了一下现在的文章与最初的文章,虽然按照审稿人的观点——研究意义不大,但是文章的质量还是提高了很多。
伴随着审稿过程,我将这个方法又用在别的材料上,发现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又想到,将这个方法改成一种选取某一参数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个标准,按照这个建议与标准,选取该参数,并结合一些模拟结果,来验证这个建议与标准的可行性。文章又要被我开刀做手术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也整理得差不多了。所谓科研,给我的感觉就是,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又令人沮丧。
最后,我想用屈原《离骚》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勉,并与同样在科研路上的朋友们共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