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zy Hut of Dr. Zha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zhang

博文

[转载]张姓 历史 族谱

已有 9612 次阅读 2010-4-5 23:02 |个人分类:文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张姓, 族谱

张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氏,人数众多,分布极广。按照姓氏排列,我国张姓人口排在李、王之后居第三位。人口已超过一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相当于英、法两国人口的总

和。张姓后裔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海外亦为数甚众。张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姓源郡望

 

张姓大致有四个来源。

?
  一、黄帝赐姓张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直接赐姓。东汉《风俗通》记载:张、王、李、赵,黄帝赐姓。张姓的由来,《广韵》上说: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元和姓纂》上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可见,
张姓的得姓始祖是张挥。但张挥与黄帝的血缘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张挥是黄帝的儿子,另一说则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个儿子,即为黄帝的孙子。?
  令张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们不仅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始祖张挥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对于手持木棒、石块去猎取飞禽走兽的远古先民来说,弓箭和网罗的发明确实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张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张姓人在介绍自己姓氏时常说:我姓张,弓长张。一句话就将张姓的特点概括得简洁、明了。?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张姓是由姬姓而来亦以黄帝为始祖。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晋国卿士,其后裔以字为氏即为张氏。三家分晋以后,其族人仕韩国为公族大夫,渐成望族。?


  三、改姓历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种种原因改姓张,后裔繁衍成为张姓的一部分。如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原姓聂,改姓张。又如三国时诸葛亮赐南方人酋长龙?那为张氏。

?
  四、与道教有关汉代以后,张姓发展很快,这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传有关。道教自称源于黄帝,又盛行黄帝赐姓张氏之说,因此,道教领袖常用张姓。如张角、张鲁等。

?
  历史上,张姓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根据《中国姓氏辞典》,张姓的郡望大致有:清河郡、南阳郡、吴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阳郡、牛建为郡、沛国郡、梁国郡、中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平原郡、河间郡、魏郡、蜀郡共23个郡望。
?
  清河郡是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张姓始祖挥的居住地,本文介绍的鄞江张氏出自清河郡。

?
鄞江张氏上祖派衍概况


  自张挥传至58世张仲,字广明,号仲甫,周宣王时卿士,辅佐周宣王。《诗经.小雅.六月》有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一句,赞颂张仲孝顺友爱之美德。北宋年间,张仲被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南宋年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通称文昌帝,建庙崇奉,与关圣帝君同列祀典。

 

70世张侯字仪昭,周考王时为晋国大夫。会诸侯战于鞍,以必死致胜,位列忠贞侯,事见《史记》。

 

80世张良字子房号仁寿,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封留侯,拜宰相,后人称为帝师,和萧何、韩信同称为辅汉三杰。

 

86世张明,讳嵩,字贵和,号普辉,时值王莽篡汉,世族多遇害,为避仇害,携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潜渡扬子江,其中有的易姓罗、许、薛,从此便有四姓不联姻之说,后至衢州鹤林寺经五代复成国族。

 

103世张韪字能万,晋时散骑常侍,随晋元帝南迁,寓居江左。

 

119君政字芳清为韶州别驾,便在曲江定居。

 

122世张九龄字子寿,唐开元时贤相,以刚直不阿闻名于世,且文学冠一时。唐玄宗五十寿辰时,大臣皆献宝鉴,唯时任中书令(即宰相)的张九龄以《千秋金鉴录》作礼品上奏,受到玄宗嘉奖。时人称曲江公,卒谥文献,追赠司空。

 

134世张载字穆序,号子厚,宋理学家,迁陕西宝鸡眉县。

 

136世张端字臣楷,诰授宝鸡太守,时值金兵南侵,北宋重和年间(1118—1119)由陕西宝鸡眉县迁至汀州宁化石壁都葛藤凹开基,尊为张氏入闽始祖。

 

139世张扬德,河北太守,生三子,长化龙宋解元,留居宁化;次化孙宋中宪大夫;三化凤宋武举迁福州。

 

鄞江始祖张化孙
  张化孙系张挥140世孙,讳衍,字传万,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时,薨于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享寿93岁。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考取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后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宋宁宗嘉泰年间(1204),时逢战乱,他卜吉移居闽上杭由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北乡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开基(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处汀江中游黄金水段,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张化孙为官公正廉明,为百姓兴利除弊,关心群众疾苦,政绩卓著,晚年居家,仍乐善好施,修桥筑路,赈济灾民,深受百姓拥戴。他还精通《周易》、《勘舆》,擅长歧黄之术,常为群众免费治病,人称活菩萨。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张化孙交往密切,他对张化孙的为官、为人颇为赞赏,还为张化孙题写像赞云: 公之丰采,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书博览,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馥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张化孙仙逝后,葬于上杭县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墓地呈金盘载珠形。墓联:派盛清河绵世泽支蕃闽粤振家声;横披:克昌厥后。联文反映了张化孙一脉中原南迁,鄞江开基的创业轨迹,体现了张化孙后裔繁衍生息,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墓前竖18根华表,象征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为壮观,凡到此参观拜谒者,都啧啧称赞:确系风水宝地。?
  张化孙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与教育,把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写成诗训。告诫子孙以上祖为典范,做有用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张化孙遗诗(遗训)通称外八句,要求子子孙孙不仅熟读熟记,而且要身体力行。

 

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
百忍家声思祖道,千秋金鉴慕宗祊。
?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
?
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

内八句如下: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
仲兴山贻远,永廷应万崇。
?
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
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上述内八句和外八句,张化孙后裔均将其当作座右铭,世代相传。成为检验张化孙后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试金石。相传张化孙后裔外出,寻根认同时,都会互相考问内八句外八句,加以检验。回答

正确,就梓叔相称,热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认为是冒牌货,会被婉转地吃上闭门羹?
  张化孙陈恭人生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初一日辰时,卒于景定三年(1271)三月十八日丑时,享寿89岁。阙恭人生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一月初十日寅时,卒于咸淳七年(1271)三月十三日午时,享寿88岁。陈、阙两恭人合葬于离张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
?
  张化孙与陈、阙恭人生18子,传108孙。他们继承和发扬客家人敢于冒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族规家训规范子孙后代的言行,树立名门望族的良好风范。?


张化孙后裔播迁概况?
  张化孙儿子为云字辈,18子从长房到第十八房,将其名字连起来便是一首诗,即18房联诗:?

吉庆祯祥集,从龙福自绵;?
景星卿帝阙,倬彼定名云。?


  长房吉云,字瑞世,号一郎,迁田梓头居住,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孙分迁福建漳州、泉州,广

东潮州、嘉应州等地。?

二房庆云,字瑞亮,号二郎,迁泮迳,林氏,生七子。嗣孙分迁福建福州,江西等地。

三房祯云,字瑞兴,号三郎,迁进源塘居住,凌氏,生九子。嗣孙分迁福建泉州、晋江、德化、福州等地,江西省各地。?

四房祥云,字瑞庭,号四郎又号十六郎,当时未外迁留在上杭,蓝四娘、赖五娘,生七子。嗣孙分迁福建上杭、永定、长汀、武平、新罗、连城、漳州等地,广东梅县、大埔、兴宁、五华、饶平、丰顺、潮州、汕尾、汕头、陆丰等地,江西于都、宁都、兴国、赣县、南康、萍乡、吉安、修水、铜鼓、上犹、崇义等地,湖南浏阳等地。?

五房集云,字瑞彩,号五郎,迁樟树潭居住,邱七娘,生三子。嗣孙分迁福建南平,江西兴国等地

六房从云,字瑞明,号六郎,迁上杭胜运里黄竹头居住,杨八娘,生二子。嗣孙分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兴宁、五华、潮汕等地。?

七房龙云,字瑞华,号七郎,迁上杭胜运里香坑脑,胡氏、钟氏,生四子。嗣孙分迁广东嘉应州和潮汕一带。?

八房福云,字瑞霭,号八郎,迁广东嘉应州下市攀桂坊,刘六娘,生六子。嗣孙分迁上杭小吴地,广东嘉应州、镇平(今蕉岭)等地。此房裔孙万三后裔迁居台湾屏东,族众旺盛,达三、四万人,建有化孙公祠和万三公祠。?

九房绵云,字瑞文(有谱瑞元),号十郎,迁广东嘉应州松口,陈十娘,生四子。嗣孙分迁广东梅县、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云,字瑞尧,号十一郎,迁居横山下,谢三娘,生五子。嗣孙分迁广东嘉应州、大埔、丰顺、饶平、海丰、陆丰,江西兴国,福建上杭小吴地,连城河源里、张家营等地。?

十二房星云,字瑞霞,号十二郎,迁清流县,程六娘,生六子。嗣孙分迁福建清流、永安、沙县等地。?

十三房卿云,字瑞唐,号十三郎,迁福州,苏二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孙分迁福建福州、建瓯、泉州、上杭,广东广州,浙江云和等地。?

十四房帝云,字瑞汉,号十四郎,迁潮州,易五娘生四子。嗣孙分迁广东潮州、广州等地,福建永定、武平等地。?

十五房阙云,字瑞发,号十郎,迁漳州,朱三娘生六子。嗣孙分迁福建漳州,广东潮州等地,江西兴国、于都等地。?

十六房倬云,字瑞凌,号十六郎(又号家承)迁居徽州(有谱载迁汀州水南)*钱满娘,生五子。嗣孙散居福建、江西上犹等地。?

十七房彼云,字瑞崇,号十七郎(又号家营) ,刘氏,生九子。嗣孙迁居福建漳浦、漳州 ,新罗曹溪、东肖,漳平永福,连城南团水西,武平,永定培丰,上杭小吴地;广东大埔茶阳漳溪西河黄堂村,蕉岭神岗、广福,梅县石扇;江西瑞金等地。?

十八房定云,字瑞东,号十八郎(又号三十郎),欧阳氏,生八子,嗣孙散居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广东镇平,江西兴国、于都、会昌、万安、吉安等地。?

以上十八房中,至今还有5房裔孙没有与祖籍地上杭取得联系,分别是:二房庆云裔;六房从云裔;七房龙云裔;十房绵云裔;十二房星云裔。热切期望各地梓叔和知情者告知上杭张化孙研究会。?

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张化孙裔孙播迁海内外,遍布闽、粤、赣、台、湘、浙、桂、黔、川、皖、鲁、港、澳等省、区,发展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国,已达一千多万人,这一奇特现象被客家学研究者称为张化孙现象。资料记载:台湾四百万客家人中,张姓人口就有105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张化孙后裔,也就是说,张化孙裔孙在台湾就有90多万人。?
  

古坊张氏?

上杭的另一脉张氏是中都古坊张氏。因资料所限,简述如下:?
  古坊张氏奉张考植为太始祖,张考植居苏州吴县张家巷。考植11世孙考?,又名志,宋进士,任江西宁都县令并在该地定居。考植14世孙三二郎与三八郎从宁都先迁宁化石壁后再迁至上杭。?

古坊张氏奉三八郎之子显卿为一世祖。显卿生二子:长文贵迁漳州,次德生居中都古坊。根据族谱记载,古坊张氏外迁的有:四世继安的二子张都与六子张细迁广东龙川县,三子张厚迁邵武、光泽;5世张镇之子张华移武平小兰,张成之子张良、张銮分别迁武平桃里乡、陂里乡,世昌之子承谟迁武平大兰园;10世守谦、守玉、守勤、守仕迁江西;11世可玉迁江西万载,鹏飞、鹏升、鹏盛迁湖南平江;12世荣也、赋也迁广东潮州,明临携后裔迁江西宁州;13世文选、文远、显贵迁江西新昌,清宸、万选、万达、万进迁福建建宁,明俊携四子迁广东潮州;14世绍云携子福泰迁贵州;15世乔昌、乔盛、宽上携三子迁江西,春泰、赠泰迁广东连山,建昌迁贵州;16世集球携子迁福建建宁,学恕、学龙、学起迁广东潮州;17世敢玉、敬玉、攻玉、致玉、璞玉迁江西临川,顺兰、建兴、长兴、连兴、进才迁广东;18世书明迁湖南。?
堂号楹联家训?

  张姓最早的堂号为清河堂,属郡望堂号。此外张姓堂号还有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张化孙一脉还有敦和堂、德远堂、乡贤堂、世英堂、德馨堂、追远堂、孝友堂等。?
  历史上各个朝代张姓人文鼎盛,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公侯将相、骚人墨客。这从张姓楹联中可以领略出来:
?
  上杭张化孙祠及张化孙裔孙在各地的分祠中,有一副嵌字长联,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数字,嵌入联内,每个数字都包含了一位张姓历史名人。联文如下:

赐姓自轩辕,

大儒一人(张仲)

铭垂两篇(张载)

辅汉三杰(张良)

功高四相(张说)

将封五虎(张飞)

博物六史(张华)

貂蝉七叶(张安世)

悉是清河族派。

 

扬名昭世德,

位列八仙(张果老)

鼎甲九成(张九成)

平戎十策(张方平)

书忍百字(张公艺)

金鉴千秋(张九龄)

青钱万选(张鷟)

道隆亿尊(张道陵)

依然文献宗支。?

此外,张化孙一脉楹联还有:


汉侯门第,唐相家风。?
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
?
大宗开白马,孝友、忠贞、道学,世笃家风。
?
孝友传家,承百忍之风规,居同九世;
?
诗书裕后,诵十章之鉴录,宝重千秋。
?
百忍图千秋鉴万选钱家传至宝,
?
汉韬略唐忠贞宋道学代出名贤。
?
曲江风度家声远,剑阁才名世泽长。
?
横渠明礼,南轩好仁,贤哉由士希耳;
?
睢阳将才,曲江相业,忠矣移孝作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7000-309236.html

上一篇:今天的Fluids
下一篇:小窗幽记---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