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nue du Reclu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cyback

博文

我看王闻之争 - 中国物理、科学之殇

已有 9991 次阅读 2013-10-26 16:4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科学, 物理

南京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同事,按照官方的语言,是两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突然同室操戈,爆出学术不端指控。这发生在院士最终投票之前,无异于生死决斗。

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李老师对闻王有何看法?”,我回复:“唉,只能叹息。行政重压下的科学家,不英年早逝,也得发狂。”

体制的重压下,科学家的共同体不能很好发育,科学家受行政的管理操作,除了少数铁石心肠和为虎作伥的,有几个能够保持身心健康?

按照国内的现行评价标准,两位科学家都是优秀的、杰出的。按照所处的位置,也都是一方宗师。那么怎么会有学术不端呢?

十几年前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变革,完全破坏了同行的评价和由年长的评价年轻的世界学术界行为惯例规则,由期刊和数据库说了算。政府、官员省事了,数数就行了,科技人员完全沦为体制的奴隶。按说,南京大学还是始作俑者。

那么,这个新体制,是不是保证了晋升和评估的质量呢?完全没有,为什麽,因为官员知道是谁在审,一个电话就摧毁了评审人的基本智商和数数能力。按照官话,这叫做提升了驾驭能力。

那么,那么成功的闻先生怎么就学术不端了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定论是不是学术不端,没有有意造假,就不是学术不端。但他发表的论文有瑕疵是肯定的。那么经验丰富著作等身的科学家,怎么会发表有瑕疵的文章呢?实际上,人非圣贤(神仙),做事有瑕疵,恐怕人人在所难免。何况这个时代,闻先生这个级别的教授,都超负荷运行,做事有瑕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出错概率更高一些。当然,这是在主观严谨的前提下。

那么,期刊不是有审稿程序吗?最终出版的论文有瑕疵,责任全在作者吗?不幸的是,发表的期刊是“Communication”类的。这一类期刊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发现权之争,这一类期刊所标榜的是出版速度,特别是Nature系的Communication更是如此。这一类期刊的审稿,主要评价潜在影响,不太追究细节。不信,你去看看这些期刊的作者指南。Communication论文出现瑕疵,Nature系的Communication论文出现瑕疵,概率太高了,也太合理了。

那么,Nature系的其它期刊,瑕疵会少吗?不一定,更隐蔽一些而已,因为是经过认真审稿的。认真审稿的期刊,也会有瑕疵吗?任何期刊的论文,都不可能杜绝瑕疵,编辑和审稿人的知识面和注意力都是受局限的。Nature系的期刊论文,比其它专业期刊瑕疵会更多一些,概率如此。为什麽?几个原因:第一个,Nature系期刊的编辑不是小专业的,或者一篇论文撞上编辑是小同行的概率较低。非专业的编辑,当然找对审稿人的概率又低了许多,非专业的审稿人,挑出错误的概率较低;第二个,Nature系的期刊,选论文,要选潜在影响,不是选更科学的。导致作者和编辑都在致力于讲“Exciting”“Perfect”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大自然本身是那么“Perfect” “Exciting” 的吗?相信象我这样的自然主义者,会立即说:“大自然是Perfect的”;那么Perfect的会同时Exciting吗?何况Nature系每天发表那么多文章,大自然既使有一些“Exciting”和Perfect”的故事,能有那么多?

那么,既然科学家自身,都不相信大自然有那么多既Exciting”也Perfect”的故事,那为什麽还要编那些故事。这就是体制的压力了,体制内的大学评估、院士的评选、实验室评估、973863等项目的评审、优博论文评选、杰青的评选,甚至新教师的评选,所谓高水平论文都是重要加分因素。什麽是高水平论文,在体制已经废除了同行评议制度以后,就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了。CNS影响因子高,但Cell过于专业,Science过于宽泛,Nature系就显得重要了。实际上在我们废除同行评议制度以前,Nature只有一个杂志,和Science一样。我们体制的演变催生了一系列Nature子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体制变革,带动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巨变。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陷入了挣扎,逐步沦为数字的奴隶。欧美好在有成熟的科学家社团,阻力大一些。但在局部上看,也有顶不住的趋势。

这样看,闻先生论文有瑕疵,是不可避免的。和主观客观不相干,是大势所迫。

科学网有博主说,等Nature Communication作结论撤稿。

“耐五!图样!图森破!”

 

那么对王先生的同情和敬佩,油然而生。王先生是纯粹的科学家,和我们有一样的信念,科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偏”。科学家的最高境界是“无欺、无私、无畏”。王先生以他的英雄般的勇敢,践行了科学家的最高境界。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但是王先生也是资深的科学家,也是一方宗师,也有中国文化背景,也在这个酱缸中浸泡窒息了这十几年。王先生能够挺身而出,要冲破这缸盖,这该是多少压力、多少储存、多少愤怒的释放啊。

那么,谁来呵护抚慰这个受伤的英雄?谁来珍惜我们民族的精英?


难道,我们民族的精英,就注定了要英年早逝吗!?


 

20131026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1175-736299.html

上一篇:充满分歧的讨论
下一篇:纸箱的沉默与淡出
收藏 IP: 59.67.43.*| 热度|

31 曹聪 吕喆 王涛 戴德昌 杨正瓴 李学宽 钟炳 王春艳 李世春 王靖涛 洪源 蔣勁松 李宇斌 徐军 徐耀 韦玉程 魏晖 周金元 蒋永华 徐晓 dailiangren Majorite neilchau yangchunhua03 klmopq laoyipiao ymytm mbnl dawnlight htli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