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
科学网许博主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
2015-10-6 04:33
阅读:2282

 

10月4日下午,我在浙江诸暨接受了新华网驻杭州站毛泽涛记者的采访。

我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科学网的历史和发展,科学网的性质与特点,特别是科学网博客平台对科学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和贡献。介绍了武夷山、黄安年、杨学祥等多位科学网知名博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

我在科学网个人博客的交流内容、范围和特点。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

我告诉毛记者,10月5日将发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非常关注,希望中国科学家能获奖,希望我对诺奖的分析预测获得成功。

我5日必须赶回北京去,听中国诺奖的好消息。

许培扬 诺贝尔奖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56046&view=me&from=spac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6121.html

年复一年,年年期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6121.html

屠呦呦 青蒿素

许培扬 拉斯克奖预言诺贝尔奖 全中啦! 精选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30857&cid=4181900&goto=new#comment_4181900_li

日本科学家2006年发现肝细胞,2012年获诺贝尔奖,我也预测对了。

屠呦呦应该授予诺贝尔奖                          

已有 471 次阅读2015-8-30 08:24|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推荐到群组

 

屠呦呦教授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大陆科学家谁可以获奖?

访加大旧金山分校校长:屠呦呦值得被授予诺奖


海尔曼(来源: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官网)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校长苏珊·戴斯蒙德·海尔曼(Susan Desmond-Hellmann),在本周来访中国并会见国家卫生部高级官员及各高校领导,就创新等问题进行交流,以拓展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中国高校间的潜在合作机会。11月29日下午,海尔曼校长在北京接受了科学网的访问。
Susan Desmond-Hellmann,医学博士,公共卫生学硕士,2009年8月任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校长。
科学网:中外合作办学已有十多年,但目前在中国没有特别出色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尤其是在研究生这种高层次合作办学还不成熟。请问,您对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海尔曼: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建议是,无论对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学生以及中国学生而言,学习都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进口”或“出口”。我们学校的学生通过交换计划到北京来学习,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学生或学者都能在我们学校学到很多东西。例如中医学,我们学校对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十分感兴趣,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从而运用到癌症治疗领域。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学生交换计划而得到相互学习的机会的原因。
科学网:在此次访华期间,您将会见中国卫生部长陈竺,请问您将就哪些方面的问题与他进行交流?
海尔曼:我与陈部长最重要的一个交流话题将是学生交换计划,我们已经有几项成熟的研究生及医科学生的交换培训计划,我们希望能通过讨论进一步扩大这个计划。
科学网: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今年的拉斯克医学奖,重新燃起了中国人渴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热情。您觉得屠呦呦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吗?您如何看中国渴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心情?
海尔曼: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有4名诺贝尔得主,我们对他们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所以我们也十分理解中国人对于拥有本国诺贝尔奖得主的迫切希望。屠呦呦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青蒿素类药物是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我觉得她值得被授予诺贝尔奖,我也相信她总有一天会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6273.shtm

屠呦呦获奖: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2011年09月24日 09:52:3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
【字号:】【打印

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当日,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

  新华网纽约9月23日电(记者任海军)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23日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屠呦呦


资料图片:屠呦呦

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图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2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国内外专家热评中国传统医药对世界的贡献

   对青蒿素发现的认可是国际科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对新华社记者说,青蒿素的发现是几十年来寻找疟疾治疗方案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也是中国传统医药造福人类的一个好例子……

世卫专家:青蒿素类药物是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研究奖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协调员帕斯卡尔·林瓦尔德23日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

中国81岁女药学家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发表的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阿尔波特基金会颁奖委员会的科技顾问,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免疫学和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主席戴安(Dyann Wirth)表示,“如果讨论科学发现的成功转化,青蒿素可以称得上是一百年来最重要的典型案例之一;这项工作是基础研究转化为药物并成功挽救生命的经典案例”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6/320812.shtm


屠呦呦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官方公布获奖信息

许培扬   诺贝尔奖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56046&view=me&from=spac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6121.html

年复一年,年年期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6121.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92565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