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

已有 3922 次阅读 2013-5-31 11:00 |个人分类:科学名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科学院, 医学, 候选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医科院与协和医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医科院为协和医学院提供雄厚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协和医学院为医科院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相互依托,优势互补,教研相长。

 

杜冠华 56 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药物筛选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亚洲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78―1982 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6―1989 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8 年University of Liege, Belgium博士后,研究神经生物化学。1998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1998年回国后主要从事药物发现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特别是在高通量药物筛选、神经药理学和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通量药物筛选体系。 近几年来,主持完成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1035计划、科技部公益重大项目等国家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工作取得良好进展。主持完成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经初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研究的技术体系,开展药物筛选工作,为本单位和国内科研机构进行药物筛选60余万样品次,发现一批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活性化合物,有些已经进入深入研究阶段。


张其清 59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工学博士。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学院和芬兰亚托大学科学和技术学院访问教授。现任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福建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市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和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兼任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医用高分子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纳米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多个重点实验室的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员或学术委员会委员;还兼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国家生物材料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国家“863”、“973”、攻关计划、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3个部门的评审和验收专家;美国、欧洲、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学科组等国内外25 个学术团体的负责人、理事、会员等;JACS、Biomaterials等国内外41个核心刊物的审稿专家、编委、特约编委和首席专家/首席执行编委等。多年来,围绕临床中急需解决的由创伤、感染、肿瘤、退行性疾病等引起的组织病缺损治疗和诊断的重大问题,系统开展了植入治疗和诊断用医用生物材料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在具有引导/诱导组织再生功能生物材料、控制释放药物体系和纳米生物器件等交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和学科方向。共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和国际合作)、国家“攻关”、“863”计划、“973”计划(子课题)、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博士点基金等60多项,申请专利65项(获授权26项);发表论文242篇,论著3部;论文已被引用1685次(自引182次)论文已被CHEM REV (IF=35.957) 和PROG POLYM SCI ( IF= 23.753)等杂志引用1685次(自引182次);签订了转化合同4项,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了两种可吸收外科缝线、一种消毒剂和一种引导组织再生膜产品;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个,卫生产品注册证1个,开发出了3个系列共10几个规格的产品,产品已在全国20几个省市推广;获科技奖10多项;还组建了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创建了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及生物材料系和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并被列为“211”和“985”建设的学科或平台;已经培养硕士生122名,博士生41名,指导博士后2名。曾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医药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二届天津青年科技奖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17个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顾东风 54 遗传流行病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所长。循证医学部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先后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分别在美国(1990-1992)、加拿大(1997)和英国研修(1999-2000)。长期从事心血管流行病学、病因学和人群防治研究。先后承担大规模前瞻性“全国高血压调查随访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和综合控制研究”等,以及心血管遗传流行病学等项目。发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内的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牵头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和防治策略研究”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际心血管流行病学与预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委等。国际杂志:Journal of Hypertension杂志,Human Genetics 杂志等3个国际杂志编委;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5项杂志编委。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慢性病)委员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赫 捷 52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肺癌中心主任、手术委员会副主任、胸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委兼食管疾病学组组长,北京市胸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肺癌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癌症》等核心期刊编委,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赫捷教授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胸部肿瘤外科参加工作,1988年至199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赴美国俄亥俄大学医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赫捷教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疾病的早诊早治、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术,对胸部肿瘤的综合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引领食管癌、肺癌综合治疗的大型研究,并取得较大成果。在胸部肿瘤的基础研究,特别是肺癌、食管癌的相关基因研究,分子分期、分型和分子预后方面,赫捷教授所领导的团队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转化医学的平台,形成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密切结合的研究特色。赫捷教授承担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肺癌综合治疗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肺癌综合治疗的多中心合作临床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基金支持。赫捷教授在cancer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获专利成果4项,其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目前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3名(含外籍2名),在读硕博研究生共13名,博士后1名。目前为卫生部十一五国家规划研究生教材《肿瘤学》编委,八年制临床医学《肿瘤学》的副主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695228.html

上一篇:《自然出版指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我的大学1970-1976工农兵大学生》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