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施饶不符事实的核心内容与科技部的反驳词

已有 3563 次阅读 2010-11-9 07:57 |个人分类:科学名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教育, 施一公, 科技部, 饶毅

    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上的主要观点:

        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comment.aspx?id=239907

认为文中所涉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与事实不符

读者的部分评论:

        第一,他们基本上是“不缺钱”的。 岂止而已, 他们是被“showered with money"! 科技部,基金委基本上是给他们塞钱的。

        第二,两位基本上是根据道听途说,他们自己的零星经验来判断当前科研经费的分配。

       科技部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 一对儿无知,惯坏了的, 开口无拦, 自以为是,华众取宠的 brats!

        国家的科研究资金本是有限的,有那么多事都待着去做。个人反对“分配”的提法。这个提法本身就存在问题。科研究资金是用来发展科研的。什么时候成了“唐僧肉”了?任人分配,分配不匀还打起来了?都是什么素质啊?把科科研资金交给这帮人,都想分国家科研资金,谁能放心呢?

 

以前的相关报道:

http://news.163.com/10/0919/09/6GUCGTH500014JB6.html

《科学》批中国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

2010-09-19 08:39: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核心提示:美国《科学》杂志9月3号刊登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由北大清华两名院长写作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科研体制"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妨碍创新",其中科研经费分配因行政权力干扰等因素存在不公平,效率低现象。

美《科学》批评中国科研文化:

施一公是中国北京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美《科学》批评中国科研文化:

饶毅是中国北京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报道 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科学》杂志9月3号刊推出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该文邀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院长饶毅撰写。

文章直指“制定科学政策的人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的问题”,即“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妨碍创新”,并让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文章认为在经费不断增加、科研界改变意愿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是时候在中国建立一种健康的科研文化了”。

原文中文译稿如下:

中国的政府科研经费正在以每年增加20%的速率增长,这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的预期。理论上,这可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方面取得真正卓越的进步,与中国经济的成功形成互补。然而,在现实中,科研经费分配中的重大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原因在于体制,另一些在于文化——正在让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

尽管科学的优劣仍然可能是获得较小型的科研经费——诸如那些来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的关键,对于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经费额度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人民币(7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1美元)的巨型工程而言,科学的优劣的相关性就小了很多。对于后者,关键在于每年发布的具体描述科研领域和项目的资助申请指南。它们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勾勒出“国家需求”,但是这些指南的描述常常是如此狭隘,以至于几乎没人怀疑这些“需求”根本不是国家的;相反,打算把经费授予谁却很明显。这些发放经费部门的官员们任命委员会来决定这些年度指南。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这些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常听取这些官员的话而且通常会与后者合作。“专家意见”仅仅反映了很小的一批官员和他们钟爱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这种自上向下的方法遏制了创新,而且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与官员以及少数有权势的科学家拉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方法决定了指南编写的整个过程。 为了在中国获得大的项目经费,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与有权势的官员以及他们钟爱的专家拉关系比做好研究更重要。

大多数中国科学家常常奚落这个有问题的资助体制。然而,一个悖论在于,大多数中国科学家也接受这种体制。一些人认为别无选择,只有接受这些惯例。这种文化甚至渗透在那些刚刚从海外回国的学者的思想中;他们迅速地适应了当地环境并参加助长了这种不健康的文化。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科学家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拉关系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研讨会、讨论科学、做研究,或者训练学生(相反,他们把学生当成了他们实验室的劳动力)。这些科学家中的大多数因为太忙而不在他们自己的研究机构露面。其中一些人成了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根据关系来评审项目经费申请人,而轻视了科学的优劣。

我们无需在此详细阐述科学研究和科研经费管理的伦理准则,因为中国科研界的大多数影响决策者都在工业化国家受过教育。但是彻底改变这个体制绝非易事。那些受到现有体制偏爱的人抵制有实际意义的改革。一些反对这种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的资助机会而选择保持沉默。另一些希望改革的人采取了“等着瞧”的态度,而不是承担可能失败的风险。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制定科学政策的人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的问题:它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妨碍创新。乘着经费不断增加、人们打破具有破坏性的习惯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的势头,现在是时候在中国建立一种健康的科研文化了。一个简单但是重要的开端可以是根据科学项目的优劣来分配所有新的项目经费,而不考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的文化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一种培养而非浪费中国创新潜力的体制的主要支柱。

(本文来源:人民网 作者:马丽) netease



美杂志刊文质疑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科技部反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9日03:00  新京报
美杂志刊文质疑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科技部反驳
资料图片:图为作者之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图片来源:科学网)

美杂志刊文质疑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科技部反驳
资料图片:图为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图片来源:科学网)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科技部发言人昨天回应说,今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涉及我国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我们认为与事实不相符合”。科技部发言人表示,我国基础科研项目在规划、立项、评审和验收等各个环节,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

  各环节符合国际通常方法

  科技部发言人解释说,我国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在支持方向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资助科学家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另一类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基础研究项目,例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等。

  该发言人表示,此类项目在规划、立项、评审和验收等各个环节,按照国际通常办法,都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项目全过程的评审和监督管理。

  发言人还表示,文章的两位作者施一公、饶毅,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向科技部反映问题渠道畅通

  科技部发言人介绍说,科技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院校、企业、各学术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等联系和反映问题的渠道是畅通的。

  科技部发言人表示,热忱欢迎所有关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人们,就所关心的问题向科技部了解情况、交换意见、提出建议。“我们重申对任何违反科学道德、科研诚信、违规违纪的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绝不姑息”。

  ■ 背景

  学者称拿项目要凭“关系”

  9月3日,北大海归教授饶毅和清华大学海归教授施一公联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

  文章认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饶毅和施一公在文章中表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饶毅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归国前是美国西北大学讲习教授,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归国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习教授。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381891.html

上一篇:希望有更多的健康报道好作品
下一篇:空巢家庭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收藏 IP: .*| 热度|

4 杨学祥 孙学军 吉宗祥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