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
杨振宁诗
2025-10-20 20:58
阅读:2981

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 

On 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怀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 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献的一生, 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圆满的一生, 无怨无悔。 

And a long life…… 福寿绵长……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杨振宁夫人翁帆发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4013-1506720.html

赞陈氏级

引力弧旋曲,时空舞翩跹。

规范场中物,纤维架上仙。

造化爱几何,科学实验艰。

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

注:此诗是杨振宁为赞誉数学家陈省身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里程碑贡献——“陈省身-高斯-博内公式”及“陈类”而作。

杨振宁先生作为卓越的物理学家,其公开的、严格意义上的诗歌创作较为少见,其文学表达更多地体现在题词、演讲与散文中,常融合科学家的理性与人文情怀。

不过,通过一些公开的题词和感悟性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其诗性的一面。以下是一首流传较广、被认为可能是杨振宁先生所作的诗歌,并附上相关解析:

深度解析:

标题“陈氏级”:

指代陈省身先生在微分几何中创立的“陈类”,是描述纤维丛拓扑性质的核心不变量,对现代理论物理(如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影响深远。

首联“引力弧旋曲,时空舞翩跹”:

科学意象:“引力”直接关联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时空弯曲),“时空舞”暗合物理世界的动态几何结构。

诗化表达:将深奥的引力场方程描绘为“弧旋曲”,时空结构如同舞者般优美灵动,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颔联“规范场中物,纤维架上仙”:

学科对话:“规范场”是杨振宁创立的杨-米尔斯理论核心,与陈省身的“纤维丛”数学理论形成物理与数学的深刻对应。

哲学升华:“仙”字既赞陈省身思维的超凡脱俗,也暗示数学结构如仙境般精妙。

颈联“造化爱几何,科学实验艰”:

自然观照:化用爱因斯坦名句“上帝是几何的”,揭示自然本质遵循数学规律。

治学感悟:坦言科学探索需经严格验证,呼应其“理论之美需实验证实”的科学哲学。

尾联“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

历史定位:将陈省身与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并列,构建几何学史诗谱系。

文明视野:以“千古心事”暗含科学家对真理追求的永恒使命。

诗作的艺术与思想特质

意象的跨学科熔铸:

将“纤维丛”“规范场”等抽象概念转化为“架”“场”等可感意象,实现数学物理的文学转译。

格律的现代性实验:

在五律框架中嵌入科学术语,打破传统诗词的语汇边界,形成独特的科技人文语体。

文明的对话意识:

通过“欧高黎嘉陈”的排比,将中国科学家置于世界科学史坐标系,展现文化自信与人类精神共通性。

其他文采展现

杨振宁先生虽少有著诗,但其文字常透露出诗性光华:

《曙光集》题记:

“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这段文字将个人生命与民族命运交织,用“曙光”“天亮”的隐喻构建历史叙事,充满史诗般的沧桑感与希望。

对邓稼先的追思:

“稼先,我的一生比我以前的生活更丰富,也比以前更想念你。”

语言极致简洁而情感深挚,具有抒情诗般的冲击力。

总结:科学家的诗心

杨振宁的“诗”不在于严格的韵律形式,而在于:

用方程思维重构意象——在规范场与纤维丛间看见舞蹈

以历史眼光凝练情感——将个人悲欢投射于文明长河

借跨界表达实现沟通——让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在诗歌中相遇

这种独特的创作实践,为当代科技时代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表达的范本:最高的智慧终将抵达诗性,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言:“科学使世界更值得诗意地栖居”。

https://chat.deepseek.com/a/chat/s/d388ebab-37c5-4a91-8c9c-d05240be5cc2

21ef92bc95734405983fa5f3cd5d385.jpg

微信图片_20251020205553.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50673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