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科技评价的四大核心导向
1. 创新导向:鼓励原创,宽容失败
内涵:评价的重点从“论文数量”转向知识的原创性、理论的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性。强调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实践体现: 基础研究:推行“代表作”制度,重视同行评议(尤其是小同行),设立长周期评价(如5-10年)和“免评”期,为科学家静心攻关创造环境。
应用研究:看重技术路线的创新性、专利的含金量而非数量。 营造氛围:建立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明确区分探索性失败与学术不端,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尝试“从0到1”的探索。
2. 质量导向:追求卓越,摒弃浮夸
内涵:从追求“短、平、快”的成果产出,转向注重成果的深度、严谨性和长期影响力。 实践体现: 论文评价:从看SCI期刊影响因子和数量,转向关注论文的实际科学价值、他引情况(特别是高质量引用),以及是否解决了重要科学问题。
成果评价:引入《科技成果五元价值评估指南》国家标准,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标志性成果:认可在重大装备研制、国家标准制定、临床诊疗方案等实践中产生的重大贡献。
3. 实效导向:服务发展,注重贡献
内涵:强调科研成果对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实际贡献度,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实践体现: 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成效(如技术合同额、孵化企业、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的理念。
面向需求:评价科研项目是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需求或人民生命健康。例如,对在抗击疫情、国防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高度认可。 用户评价: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领域,引入市场、用户、第三方机构等作为评价主体。
4. 贡献导向:分类评价,人尽其才
内涵:承认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不同岗位科研人员的价值贡献,实行分类评价,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实践体现:
人员分类: 基础研究人员:以国际同行的学术评价为主。 应用研究人员:以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产业贡献为主。 技术支撑人员:以服务质量和支持成效为主。
青年科技人才:给予更多倾斜,重点考察其创新潜力和发展前景。 团队评价:强调对团队的整体评价,鼓励协作攻关,弱化不必要的个人“帽子”竞争。
https://chat.deepseek.com/a/chat/s/28f8ba99-0eb4-4c21-b418-710a3e55139c
新时期健全科技评价体系的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aAQDwwxoseGIrkmrx0U_vA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5034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