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原发性与继发性转移扩散:癌症相关死亡的多种途径

已有 302 次阅读 2025-7-23 08:54 |个人分类:肿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癌症相关死亡很少由原发肿瘤本身直接导致,而是主要源于癌症的扩散。理解癌症扩散的两种主要途径——原发性(局部直接扩散)和继发性(转移性扩散)——对于认识癌症致命性的复杂性至关重要。以下是这两种扩散方式及其导致死亡的多种途径的详细解析:

1. 原发性扩散(局部侵袭/直接扩散)

定义: 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直接向邻近的组织和器官生长和浸润。这是癌症的基本特征(侵袭性)。 机制: 癌细胞失去细胞粘附分子,使其能够脱离原发灶。 分泌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 通过变形运动侵入邻近组织。 导致死亡的主要途径: 关键器官结构破坏: 脑部肿瘤: 侵袭并破坏关键功能区(如呼吸中枢、运动/感觉区),导致神经功能丧失、瘫痪、昏迷或直接压迫生命中枢。 头颈部肿瘤: 侵袭气道(如喉癌、甲状腺癌),导致呼吸困难或窒息;侵袭大血管导致致命性出血。 腹部/盆腔肿瘤: 侵袭并阻塞肠道(肠梗阻),导致无法进食、呕吐、电解质紊乱、肠穿孔和腹膜炎;侵袭输尿管导致肾积水、肾衰竭;侵袭大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导致大出血或血栓。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肝脏肿瘤: 广泛侵袭破坏肝实质,导致肝功能衰竭(黄疸、凝血障碍、肝性脑病、腹水)。 肺部肿瘤: 大面积侵袭破坏肺组织,导致呼吸衰竭;侵袭肺动脉可导致肺栓塞。 严重并发症: 大出血: 肿瘤侵袭并侵蚀大血管(如肺癌侵袭肺动脉、胃癌侵袭胃左动脉、宫颈癌侵袭髂血管)。 穿孔: 肿瘤侵袭空腔脏器壁(如胃癌、结肠癌)导致穿孔,引发严重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 顽固性疼痛: 侵袭神经、骨骼或敏感结构(如腹膜)导致难以控制的剧痛,极大影响生活质量,但通常不是直接死因。

2. 继发性扩散(转移)

定义: 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脱离,通过淋巴系统、血液循环或体腔(如腹膜腔、胸膜腔) 迁移到身体远处的器官或组织,并在那里定植、生长形成新的肿瘤病灶(转移灶)。转移是癌症最致命的特点。 机制(转移级联反应): 局部侵袭: 癌细胞侵入原发灶周围的基质。 内渗: 癌细胞侵入血管(血行转移)或淋巴管(淋巴转移)。 存活与运输: 癌细胞在循环系统中存活,逃避免疫监视,随血流或淋巴流到达远处器官。 外渗: 癌细胞在远处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停留并穿出血管/淋巴管。 定植与微转移灶形成: 癌细胞在远处器官的微环境中存活下来。 转移性生长: 微转移灶增殖,形成临床可检测的转移瘤(宏转移灶),并诱导新生血管生成(血管生成)。 导致死亡的主要途径(多器官衰竭): 广泛性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肝转移: 这是许多癌种(如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大量转移灶破坏肝实质,导致肝功能衰竭(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低蛋白血症、腹水、肝性脑病)。 肺转移: 常见于多种实体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肉瘤)。广泛转移破坏肺组织,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可阻塞气道或引起大量胸腔积液压迫肺脏。 骨转移: 常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甲状腺癌。破坏骨质导致剧烈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导致瘫痪)和高钙血症(可致心律失常、肾衰竭、昏迷)。广泛骨转移可破坏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严重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 脑转移: 常见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肾癌。引起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神经功能缺损(偏瘫、失语、癫痫)、精神改变,最终昏迷、脑疝死亡。 腹膜转移/癌性腹膜炎: 常见于胃肠道癌、卵巢癌、胰腺癌。导致大量顽固性腹水、肠粘连梗阻、营养不良和恶病质。 肾上腺转移: 可能导致肾上腺功能不全(罕见但严重)。 全身消耗(恶病质): 转移性癌症常伴有严重的恶病质综合征,特征是极度消瘦、肌肉萎缩、疲劳和食欲不振。其机制复杂,涉及肿瘤因子、炎症因子(如 TNF-α, IL-6)导致的代谢紊乱和厌食。恶病质本身可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治疗相关并发症: 转移性癌症通常需要更强烈的全身治疗(化疗、靶向、免疫),这些治疗本身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导致严重感染/出血、器官毒性如心肌病/间质性肺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 血栓栓塞事件: 癌症(尤其是转移癌)显著增加高凝状态风险,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后者是重要的直接死因。 严重感染: 癌症本身和其治疗(尤其是化疗)会抑制免疫系统。转移灶破坏正常组织屏障(如肠道、支气管粘膜),加之免疫抑制,导致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肺炎、败血症、真菌感染)而死亡。 代谢紊乱: 如广泛骨转移导致的高钙血症、肝转移导致的低血糖等,处理不及时可致命。

总结:交织的死亡途径

原发扩散与转移扩散常常交织并存: 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可能同时承受原发肿瘤局部破坏(如肠梗阻、出血)和远处转移(如肝衰竭、肺衰竭)的双重打击。 转移是癌症致死的最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约90%)癌症相关死亡是由转移导致的。转移使疾病从局部变为全身性,累及多个关键器官,最终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死亡通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很少是单一原因导致死亡。例如,一个广泛肝转移的患者可能死于肝功能衰竭合并恶病质、感染或消化道出血。 恶病质和感染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即使在转移灶尚未完全破坏器官之前,恶病质导致的全身衰竭和免疫抑制引发的感染也是加速死亡的关键因素。 理解这些扩散途径及其致命后果,凸显了癌症早期诊断(在转移发生前干预)和开发更有效的抗转移治疗策略的极端重要性。对晚期患者的管理也着重于控制局部和转移灶引起的并发症、缓解症状、支持重要器官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4825.html

上一篇:书画创作 7 - 23
下一篇:基于大语言模型嵌入增强电子健康记录的胰腺癌早期预测研究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2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5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