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
书画创作 7 -- 20 入伏
2025-7-20 06:11
阅读:770

“入伏”指的是进入“三伏天”,即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一段时期。

2025年的入伏时间如下: 📅 2025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2025年7月20日(星期日)— 7月29日(共10天) 🔥 今天是2025年7月20日,正好是入伏(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2025年7月30日 — 8月8日(共10天) 注:因夏至后第4个庚日在立秋前,2025年中伏仅10天(有些年份可能20天)。 

 末伏:2025年8月9日 — 8月18日(共10天)

 🌞 2025年三伏天总时长:30天 (初伏10天 + 中伏10天 + 末伏10天)

 📌 三伏天的特点:

 高温高湿: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

 养生关键期:中医提倡“冬病夏治”,此时贴三伏贴、艾灸是传统调理方式。

 健康提醒:需防中暑、肠胃病,建议多补水、避免烈日暴晒。 

 ❤️ 温馨提示: 近期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饮食宜清淡(如绿豆汤、冬瓜汤),空调温度别过低,避免“热伤风”哦!

 ☀️ 三伏天虽热,却也是驱寒养阳的好时机。保持平和心态,安然度夏~ 🍉

🔥 一、三伏酷热的经典描写

白居易《竹窗》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以沸汤喻暑气,直击三伏的闷灼。而“有风终夜凉”则通过竹林避暑的细腻体验,在苦热中提炼出诗意清凉139。

王维《苦行》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以夸张笔法渲染天地如炉的窒息感,草木焦卷、川泽枯竭的意象更强化了自然的暴烈2。

施耐庵《水浒传·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以农民“心内如汤煮”与贵族“把扇摇”的对比,揭露阶级差异下的民生艰辛26。

🌿 二、宋代文人的避暑雅趣

陆游《北窗》 “三伏有余凉”一句,以茶香、书卷和清风构建出文人独有的消夏境界,凸显心静自凉的哲思57。

杨万里《尝瓜二首》 “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道出暑热难耐的焦灼,而“金盆井花水”以冰镇瓜果的细节传递物理降温的欣喜5。

张镃《伏日》 “谁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借雨后凉风错觉,书写对秋意的渴望,临池摘莲、饮酒的闲适更显豁达46。

🧘 三、禅意消夏与心境清凉

杜荀鹤《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灭得心中火自凉”一语点破禅宗智慧,闭门静修胜于山水外求58。

李频《夏日题盩厔友人书斋》 “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以书斋竹树营造的微气候,喻示精神空间对自然炎热的超越58。

袁枚《三伏》 “空山三伏闭门居”中“添著几行书”的记述,将酷暑转化为创作的契机,展现文人化热为静的生命力7。

👨‍🌾 四、悯农与民生关怀

白居易《观刈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真实刻画农夫抢收的艰辛,“力尽不知热”更突显生存压迫下的无奈2。

张耒《劳歌》 描写“长街负重民”在烈日下“筋骸长彀十石弩”的苦役,以“半衲遮背”的贫瘠对照“牛马系高木”的待遇,直指社会不公26。

🍂 五、秋凉期盼与时光哲思

范成大《秋前风雨顿凉》 “但得暑光如寇退”将暑热拟作敌寇,风雨驱散后的解脱感跃然纸上26。

权德舆《病中苦热》 “何时洒微雨”的渴盼,传递病中人对自然救赎的依赖,深化了苦热与生命脆弱的关系5。

刘攽《末伏》 “火流渐近桑榆上”暗示伏尽秋来的自然轮回,内官赐冰的细节则暗含时间权力符号7。

💎 结语

三伏诗词既是古人对抗炎夏的精神良方,亦为自然哲学与生命韧性的文化见证。从“热如汤”的具象描摹,到“心静自凉”的超然智慧,这些诗句在千年后仍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解之道。欲览更多作品,可溯源《全唐诗》《宋诗钞》及文人别集14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44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