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
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遗传学视角
2025-7-9 13:25
阅读:444

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遗传学为我们理解这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视角。从遗传学角度看,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享着部分相同的生物学基础,

基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和易感角色。 以下是遗传学视角下睡眠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方面:

共享的遗传易感性:

高遗传度: 研究表明,许多睡眠障碍(如失眠障碍、嗜睡症、不宁腿综合征)

和心理健康障碍(如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ADHD)

都具有显著的遗传成分。它们的遗传度(遗传因素对个体差异的贡献比例)通常在30%-50%甚至更高。

基因重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位点或基因组区域同时与睡眠相关表型

(如睡眠时长、失眠症状、昼夜节律偏好)和心理健康障碍的风险相关。

这表明存在共享的遗传风险因素。拥有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同时增加个体患睡眠问题和精神疾病的风险。

共同生物学通路:

这些共享的基因变异往往涉及相同的生物学通路: 神经递质系统: 血清素(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

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系统在调节情绪、认知和睡眠-觉醒周期中都至关重要。

基因变异影响这些系统的功能,可能同时导致情绪失调和睡眠障碍(如影响睡眠启动、维持或REM睡眠)。

昼夜节律系统:

核心生物钟基因(如CLOCK, PER1/2/3, CRY1/2, BMAL1)不仅调控睡眠-觉醒周期,

也深刻影响情绪、认知功能和应激反应。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昼夜节律紊乱

(如睡眠相位延迟/提前障碍),而这本身就是多种精神疾病(尤其是情感障碍)

的重要风险因素和症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HPA轴是机体应对压力的核心系统。调控HPA轴活性的基因变异,

可能同时影响个体对应激的敏感性(易导致焦虑、抑郁)和应激对睡眠的破坏程度

(如导致失眠或睡眠碎片化)。

免疫炎症通路:

炎症因子在睡眠调节和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发病中均有作用。

遗传因素调控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神经可塑性,同时破坏睡眠和情绪稳定。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遗传易感性并非决定命运。环境因素(如慢性压力、创伤经历、生活方式、光照、轮班工作)

在触发或加剧睡眠问题和精神疾病中起关键作用。 个体的基因型会影响其对环境压力的敏感性。例如: 携带特定血清素转运体基因(5-HTTLPR)短等位基因的个体,在经历生活压力事件后,

更容易同时出现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 具有某些生物钟基因变异的个体,可能对轮班工作或社交时差(social jetlag)

带来的昼夜节律破坏更敏感,从而更易发展出情绪障碍和持续的睡眠问题。 反之,环境压力也会影响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学),例如长期压力或睡眠剥夺可能通过甲基化等

机制改变与情绪和睡眠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形成恶性循环。 睡眠障碍作为精神疾病的前驱症状或触发因素: 遗传易感性可能导致个体首先表现为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或昼夜节律紊乱),

而持续的睡眠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应激源,会损害情绪调节能力、增加负面情绪、

降低应对压力的韧性,从而触发或加剧潜在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

从遗传角度看,这种“睡眠先导”的模式可能反映了共享易感基因的早期表达。

精神疾病对睡眠的病理生理影响:

精神疾病本身(如抑郁症中的快感缺失、焦虑中的过度担忧、躁狂期的精力亢奋、

精神病性症状)会直接干扰睡眠的启动、维持和质量(如早醒、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 精神疾病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改变(如特定脑区活动异常、神经递质失衡、HPA轴过度激活、

炎症水平升高)会直接作用于调控睡眠的神经环路和生理过程。遗传背景塑造了这些

病理生理改变的易感性和表现形式。

治疗意义与未来方向(精准医学):

理解共病机制: 认识到睡眠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遗传重叠,有助于理解它们为何经常共病,

并可能指向共同的治疗靶点(如调节共同的神经递质通路、稳定昼夜节律)。 预测风险与早期干预: 识别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可以更早地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和

心理健康筛查,实施预防性干预。

药物遗传学:

了解个体的基因型可能帮助预测对特定精神药物或助眠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反应。

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酶(如CYP450家族)的活性,从而影响药效。

靶向治疗:

对共享生物学通路(如生物钟、炎症通路)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开发同时改善睡眠和情绪症状

的新型靶向疗法(如针对特定生物钟蛋白的化合物、抗炎药物)。 个性化干预: 结合遗传信息、生物标志物(如脑电图睡眠特征、炎症标志物)和临床特征,

未来可能实现更个性化的睡眠和心理健康管理方案。

总结:

遗传学视角揭示,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深刻的相互影响,部分根植于它们共享的遗传基础

和共同的生物学通路。基因变异可以同时增加个体对睡眠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易感性。

这种共享的遗传易感性在环境压力(特别是那些干扰睡眠或情绪的压力)作用下得以表达,

并通过复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神经递质、昼夜节律、HPA轴、炎症等)将睡眠问题与情绪、

认知障碍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双向强化的恶性循环。理解这种遗传学的交织关系,对于预测风险、

理解共病机制、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迈向精准精神病学和睡眠医学)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阐明具体的共享基因、

通路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细节,以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提炼:

共享遗传易感性、基因重叠、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xE)、表观遗传学、

神经递质通路(5-HT, DA, NE, GABA)、昼夜节律基因(CLOCK, PER, CRY, BMAL)、

HPA轴、炎症通路、共病机制、风险预测、药物遗传学、精准医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299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