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二套学习系统
2025-5-22 08:37
阅读:225

根据近期多项突破性研究,科学家首次发现人脑中存在独立于传统突触可塑性机制的第二套学习系统。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揭示了大脑通过多层级、多模态的协同机制实现复杂学习的神经基础。以下是关键发现的综合分析:

1. 丘脑-皮层通路的动态重构机制 4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团队在《Nature》发表的研究表明,运动学习并非仅通过局部突触强度调整实现,而是通过丘脑与皮层之间物理连接的重塑完成。利用新型分析方法"共享表征发现(ShaReD)",研究者发现: 丘脑通过激活皮层神经元的特定子集,精准控制学习相关信号的传递; 学习过程中,丘脑皮质通路的连接会经历"修剪-强化"的物理重构,形成更高效的信号传递路径; 这种结构性改变使大脑区域间的交流速度提升40%,信号精度提高3倍。 该机制解释了为何某些复杂技能(如乐器演奏)需要通过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本质上是丘脑皮质通路完成硬件级重构的结果。

2. 海马体正交化状态机系统 2

Janelia研究园区团队发现,海马体在学习过程中会构建正交化状态机: 初始阶段,相似环境的神经表征高度重叠(相似度>85%); 随着学习深入,表征逐步分化,最终形成相互独立的状态编码(相似度<15%); 该机制通过"克隆结构因果图(CSCG)"模型实现,能同时处理空间、时间、语义等多维度信息。 这种动态正交化使大脑能将复杂的感知输入转化为清晰的内部认知地图,解决了传统神经网络中"表征混淆"的难题。

3. 格点细胞超级记忆系统 36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揭示的Vector-HaSH模型显示: 仅400个海马体神经元即可存储14万+记忆状态,容量为传统模型的300倍; 通过"空间坐标编码",格点细胞为每段记忆赋予独特的拓扑标记; 支持14,000步长序列记忆,较传统模型(50步)提升280倍; 记忆衰退呈现"优雅降级"模式,新记忆加入时旧记忆逐渐淡化而非崩溃。 此系统不仅解释了"过目不忘"的生物学基础,还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实验显示系统损伤30%时核心记忆仍可保留。

4. 双系统协同工作机制

最新研究指出,传统突触可塑性(LTP/LTD)与第二套系统存在功能分工: 快速学习:由丘脑-皮层通路的结构重构实现,适用于运动技能等程序性记忆; 精细编码:海马体正交化系统负责情景记忆的语义解耦与存储; 长效保持:格点细胞网络通过空间坐标实现记忆的稳定归档246。

5. 人工智能的启示

这些发现为AI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LEGION框架借鉴正交化机制,实现机器人终身学习的零遗忘(成功率84%)5; CSCG模型为构建具有因果推理能力的大语言模型提供生物启发2; 空间坐标编码策略已应用于新型神经形态芯片设计,能效比提升6倍6。

这些突破性发现不仅重新定义了学习神经科学的基础理论,更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和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研究将聚焦于解析多系统交互机制及临床应用转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667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