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肝细胞癌(HCC)的转化治疗旨在通过多学科联合干预,将初始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状态,从而提升患者的根治机会和生存获益。然而,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涌现出新的机遇。以下是基于最新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
一、主要挑战 136 目标人群的精准筛选 不可切除性的界定:不可切除性分为外科因素(如剩余肝体积不足、肝功能差)和肿瘤学因素(如术后生存不优于非手术)。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对CNLC Ia-IIIa期患者进行转化尝试,但不同分期的转化潜力差异显著16。 生物标志物缺乏:尽管ctDNA检测可提前预测微残留病灶(MRD),CTNNB1突变检测一致性达91.7%,但现有标志物如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仍需开发更可靠的预测工具13。
治疗方案优化与耐药性问题 联合策略的局限性: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PD-1抑制剂)虽将ORR提升至30%以上,但假性进展和超进展现象可能误导治疗决策18。 耐药机制复杂:靶免联合治疗的耐药性涉及肿瘤微环境(如HGF/c-Met通路激活)和免疫耗竭(如HBV特异性T细胞功能受损),后线治疗方案选择缺乏统一标准357。
手术时机与术后管理争议 影像学与病理学差异:影像学完全缓解(cCR)患者中,仅41.3%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提示残留肿瘤细胞可能导致复发16。 术后辅助治疗不确定性:IMbrave050试验显示术后辅助治疗初期可延长RFS,但长期效益减弱(HR从0.72升至0.90),需结合病理结果(如RVTC≤15%)调整策略13。
多学科协作与标准化流程缺失 MDT模式虽被强调,但转化治疗全程管理(从方案制定到术后随访)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中心实践差异较大18。
二、关键机遇 127 联合治疗模式的突破 局部+系统联合:TACE联合靶免治疗(如仑伐替尼+帕博利珠单抗)在LEAP-012试验中实现71.3%的ORR,中位PFS达14.6个月,显著优于单纯TACE68。 三联疗法潜力:EMERALD-1试验中,TACE+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PFS达15个月,ORR提升至59.7%8。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开发 免疫微环境标志物:CD8+中央记忆T细胞(TCM)、CXCL9和影像组学特征可预测免疫治疗反应,指导个体化方案选择38。 液体活检技术:ctDNA动态监测可提前4.6个月发现复发风险,优于传统影像学评估13。
创新疗法的临床转化 TCR-T细胞疗法:来恩生物的Liocyx-M004(靶向HBV抗原的mRNA TCR-T)联合仑伐替尼,早期试验中位OS达33.1个月,为HBV相关HCC提供精准治疗新方向79。 术后辅助免疫治疗:针对高风险患者(如BLC0-B期)的PD-1抑制剂单药治疗,可能巩固手术疗效13。
多学科协作与临床试验推进 MDT全程管理:整合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优化转化策略与术后随访18。 前瞻性研究进展:TALENTop等试验探索PVTT患者转化潜力,未来结果有望填补长期生存数据空白310。
三、未来方向 精准分层:基于生物标志物(如ctDNA、影像组学)筛选优势人群,避免无效治疗13。 耐药机制破解:开发针对c-Met、EGFR等耐药通路的二代靶向药物,或联合放疗克服免疫抑制微环境58。 术后管理标准化:结合RVTC阈值(如≤15%)和病理反应分级,制定个体化辅助治疗方案38。
总结 晚期HCC转化治疗已从经验性探索迈向系统化、精准化阶段。尽管在患者筛选、耐药性管理和手术时机等方面存在挑战,但联合治疗模式的创新、生物标志物的突破及新型疗法的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根治可能。未来需通过高质量临床试验和多学科协作,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建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62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