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疫苗递送技术的创新突破是当前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尤其在抗原靶向递送、免疫激活效率及克服肿瘤微环境抑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总结关键突破点:
1. 抗原精准递送与内质网靶向技术 中山大学王骥团队开发的 SABER佐剂 通过靶向STING蛋白,实现了抗原从细胞质到内质网的精准导航。SABER不仅作为STING激动剂激活免疫信号,还能将抗原直接递送至内质网,形成局部高浓度抗原富集区,显著提升MHC-I分子对CD8+ T细胞的抗原呈递效率。在黑色素瘤模型中,SABER疫苗使小鼠生存率提升至100%(对照组仅10%)147。这一技术解决了传统疫苗抗原在胞内“迷路”的难题,被誉为“疫苗工程的里程碑”。
2. 多功能纳米递送平台 铁蛋白纳米疫苗:江南大学团队设计的人铁蛋白轻链纳米笼,可同时递送抗原和免疫调节siRNA。其25 nm的粒径增强了淋巴结引流效率,并通过递送SOCS1 siRNA解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显著提升树突状细胞(DC)成熟度和T细胞活性2。 鼻喷式纳米疫苗:DA3/R848/OVA纳米疫苗通过鼻内无针递送,突破黏膜免疫障碍。其正电荷表面和DOCA修饰增强了抗原稳定性,在黑色素瘤和转移性肺癌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诱导长期免疫记忆5。 聚轮烷递送系统:维肽瀛公司开发的PRX系统通过甘露糖和胍基乙酸修饰,精准靶向DC细胞,提升mRNA递送效率,为个性化疫苗开发提供了新工具10。
3. mRNA疫苗递送技术的优化 mRNA疫苗因其灵活性和高效性成为研究热点。例如: BNT116(BioNTech)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编码6种肺癌抗原的mRNA,已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其抗肿瘤潜力8。 mRNA-4157(Moderna)联合PD-1抑制剂,在黑色素瘤中降低44%复发风险,并激活多克隆T细胞反应39。 这些技术通过改进递送载体的稳定性和靶向性,解决了mRNA易降解和递送效率低的问题。
4. 克服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策略 局部免疫调节:如局部递送IL-12 mRNA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减少全身毒性并增强疫苗效果6。 代谢调控:通过递送代谢调节剂(如TGF-β抑制剂)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代谢状态,逆转免疫抑制6。 联合疗法:疫苗与化疗、放疗或CAR-T联合应用,如SurVaxM联合替莫唑胺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至11.4个月36。
5. 临床转化与个性化疫苗进展 新抗原筛选技术:结合AI算法和单细胞测序,提升抗原预测精度并降低成本。例如,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个性化肾癌疫苗在I期试验中实现患者4年无复发9。 递送系统临床评估:如INT230-6(化疗药物递送)和CMP-001(TLR9激动剂)等进入临床试验,验证递送技术对原位疫苗的增强效果6。
未来挑战与方向 尽管进展显著,肿瘤疫苗仍面临抗原异质性、递送系统规模化生产及长期安全性等挑战。未来需聚焦: 智能化递送系统:如动态响应型纳米载体,根据微环境变化释放载荷。 黏膜疫苗开发:扩大鼻喷、口服等无针递送的应用场景。 多学科交叉创新:整合AI设计、类器官模型和器官芯片技术加速临床转化36。
肿瘤疫苗递送技术的突破正推动癌症治疗从“广谱杀伤”向“精准免疫激活”转变,未来有望通过个性化疫苗与联合疗法的结合,实现实体瘤治疗的革命性进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306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