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探究其在胃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尤其是中国患者占全球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近一半。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多个新型治疗靶点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或进入研究阶段,显著改善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以下是2025年胃癌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新靶点及其相关进展:
1. Claudin 18.2(CLDN18.2):覆盖超1/3患者的突破性靶点 靶点特征:CLDN18.2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率约38%-60%,尤其在高分化、弥漫型和转移性胃癌中高表达,且与HER2状态无关,覆盖人群广泛2310。
药物进展: 单克隆抗体:Zolbetuximab(佐妥昔单抗)已在中国获批,联合化疗用于CLDN18.2阳性、HER2阴性的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OS)至18.23个月(SPOTLIGHT研究)10。 CAR-T疗法:舒瑞基奥仑赛(CT041)是全球首个针对实体瘤的CLDN18.2 CAR-T疗法,关键II期试验显示疾病控制率(DCR)达96.1%,预计2025年提交上市申请56。 ADC药物:如TQB2103等正在临床试验中,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显示出高疾病控制率16。
2. HER2:经典靶点的新突破 靶点特征:HER2阳性率约12%-15%,主要见于肠型胃癌,传统治疗依赖曲妥珠单抗,但耐药问题突出9。 创新药物: ADC药物:Enhertu(DS-8201)针对HER2低表达患者有效,ORR达51.3%,显著延长生存期19。 联合疗法:维迪西妥单抗(RC48)联合PD-1抑制剂(如特瑞普利单抗)在HER2阳性及低表达患者中均显示疗效,ORR达50%-56%6。
3. PD-1/PD-L1:免疫治疗持续优化 靶点特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抗肿瘤效应,适用于PD-L1 CPS≥1或微卫星不稳定(MSI-H)患者19。 药物进展: 单药或联合化疗: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替雷利珠单抗等已获批用于一线或后线治疗,联合化疗可延长中位OS至16-21个月14。 双靶点协同:如CLDN18.2单抗联合PD-1抑制剂(ASKB589+CAPOX+PD-1),疾病控制率达100%6。
4. 其他新兴靶点及机制 FGFR2:在部分胃癌患者中异常激活,抑制剂(如FG-M108)联合化疗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患者,ORR达81%6。 MET:靶向MET扩增或过表达的药物(如抗体或小分子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可能成为继HER2后的重要靶点23。 RNF128-Beclin1轴:基础研究发现RNF128通过泛素化降解Beclin1抑制自噬依赖性铁死亡,促进胃癌进展,可能成为未来分子治疗新方向7。 VEGF/VEGFR:雷莫芦单抗联合紫杉醇仍是二线标准治疗,但新药如阿帕替尼(国产TKI)在三线治疗中显示一定疗效19。
未来展望 胃癌治疗正从传统化疗向精准靶向、免疫联合及细胞治疗转型。CLDN18.2靶点的突破尤为显著,CAR-T疗法和ADC药物的研发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新范式。此外,多靶点联合(如HER2+PD-1、CLDN18.2+化疗+免疫)及分子分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趋势3510。临床医生需关注靶点检测标准化(如CLDN18.2 IHC检测),并结合患者分子特征选择最优方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275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