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
靶向 SARM1:治疗嗜神经性病毒感染的新希望 在医学领域,病毒性脑炎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它由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引发,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炎症,死亡率高且预后差。目前,除了针对单纯疱疹病毒的阿昔洛韦等少数药物外,大部分治疗手段都只是支持性治疗,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这使得医生在面对病毒性脑炎患者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而且,我们对病毒性脑炎中神经损伤和炎症的潜在机制也知之甚少,不知道是否存在共同的病理途径可以作为治疗靶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寻找新的治疗方向,来自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嗜神经性病毒感染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上。研 来源: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时间:2025-04-21
益生菌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神奇功效:性别差异下的肠道 - 脑轴新发现
在生活中,头部受伤可不是件小事,尤其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它就像一颗隐藏的 “定时炸弹”,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遭受 TBI 后,患者不仅要面对当下的伤痛,未来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可令人无奈的是,目前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没有能够有效保护神经或者让受损脑组织再生的治疗方法。TBI 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神经炎症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主要是由小胶质细胞以及浸润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引发的。这些免疫反应会引发二次损伤,影响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恢复。更麻烦的是,TBI 引发的神经炎症还会 来源: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时间:2025-04-21
靶向金黄色葡萄球菌逃逸因子的 SpA+LukAB 疫苗:在小型猪感染模型中的抗感染新突破
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个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 “健康杀手”,正悄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它是全球范围内细菌感染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凭借着对多种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在医院和社区中肆意传播,引发了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菌血症和败血症等一系列严重疾病。据统计,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的死亡率超过 20%,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更是成为全球耐药菌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研发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疫苗,试图为人类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然而,这条研发之路却充满了荆棘。一方面,传统的啮齿动物感染模型与人类临床情况差异较大,在模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难以在人体临床试验 来源:npj Vaccines 时间:2025-04-21
肠道菌群调控小鼠口服与注射轮状病毒疫苗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及干预策略
轮状病毒(RV)是导致全球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尽管已有口服疫苗如Rotarix和RotaTeq,但在低收入地区的保护率低至54%,显著低于高收入地区的83%。这种差异可能与肠道菌群组成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更棘手的是,传统口服疫苗难以在存在特定菌群(如分段丝状细菌SFB)的宿主中诱导有效免疫应答,而注射疫苗又面临黏膜保护不足的挑战。如何突破菌群干扰、提升疫苗效力,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与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pj Vaccine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对比两种遗传背景相同但菌群迥异的小鼠模型——SFB阳性的MPF小鼠与SFB阴性的EF
来源:npj Vaccines 时间:2025-04-21
Foundation model 驱动的多模态模型:精准预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预后的新利器
在女性健康的 “战场” 上,卵巢癌一直是个棘手的 “敌人”,其中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更是 “主力军”。每年,全球约有 20 万人因卵巢癌失去生命,HGSOC 占比颇高。尽管手术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仍有超 50% 的患者难以治愈。目前,HGSOC 的预后预测困难重重。临床常用的预后因素,如患者年龄、肿瘤分期等,无法全面反映肿瘤的异质性。MRI 和病理评估虽有帮助,但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手动测量主观性强、效率低。现有的多模态研究也存在不足,如依赖空间分辨率有限的 CT 数据,难以有效整合多模态数据等。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 来源:npj Precision Oncology 时间:2025-04-21
高保真微流控平台揭示 α- 突触核蛋白在人类神经元中逆行传播为主要扩散机制
在帕金森病的神秘世界里,α- 突触核蛋白(αSyn)如同一个神秘的 “捣蛋鬼”,在大脑中肆意 “兴风作浪”。αSyn 是路易小体和路易神经突的主要成分,而路易小体和路易神经突正是帕金森病(PD)的病理标志。自 1997 年发现 αSyn 与 PD 存在紧密联系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寻它在大脑中传播的秘密。目前,对于 αSyn 在大脑区域间的传播机制,科学界仍存在诸多争议。此前的体内和体外研究结果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是顺行传播,有的则支持逆行传播,还有的认为两者皆有。这种差异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体外疾病模型缺乏生理相关性,另一方面是体外技术在模拟体内复杂环境时存在困难。为了揭开 αSyn 传播 来源:npj Parkinson's Disease 时间:2025-04-21
探索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病例选择方法的意义:解锁遗传风险密码
在精神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的遗传学研究领域,当前主流研究范式是病例对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它致力于定位在病例和对照中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的常见基因变异。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病例选择环节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精神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之间普遍存在共病现象,这使得研究人员在选择研究病例时面临难题:是只研究 “纯粹” 的目标疾病病例,排除特定共病病例,还是忽略共病直接研究所有病例?此外,一些特殊共病情况也引发了关注,像物质使用障碍可能会诱发某些精神疾病,那么在遗传学研究中,排除这些有潜在诱发因素的病例是否明智呢?同时,二次确定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争议,即从为其他疾病收集的样本中确定目标疾病病例, 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时间:2025-04-21
RNF128 促胃癌进展机制新解:靶向 Beclin1 抑制自噬依赖性铁死亡
在医学领域,胃癌如同一个顽固的 “恶魔”,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胃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恶性胃肠道肿瘤,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极为常见。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胃癌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它的复发和转移率依旧居高不下,而且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尚未完全明晰。这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找不到准确的方向,使得治疗胃癌变得困难重重。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淄博市中心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 RNF128 这个神秘的蛋白身上,试图揭开它在胃癌发展过程中的神秘面纱。研究结果令人瞩目,他们发现 RNF128 作为一种 E3 泛素连接酶,能够通过对 Beclin1 进行泛 来源:Cell Death Discovery 时间:2025-04-21
CITK 通过 HDAC6 调控 DNA 双链断裂位点 BRCA1 招募:为 MCPH17 综合征治疗带来新曙光
大脑的正常发育离不开神经祖细胞的快速且持续增殖,在此过程中,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尤为关键。因为在神经祖细胞增殖和神经发生期间,与复制相关的 DNA 链断裂频繁发生。DNA 双链断裂(DSBs)的积累对神经祖细胞来说是极具毒性的,它可能引发染色体重排和突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目前,修复 DSBs 主要通过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两种方式。其中,HR 在维持基因组保真度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在细胞周期的 S 中期到 G2 期持续进行,相对缓慢但准确性高,以姐妹染色单体作为修复模板。然而,在大脑发育过程中,DNA 损伤修复机制一旦出现缺陷,就会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微头畸形(Mic 来源:Cell Death & Disease 时间:2025-04-21
调控线粒体脂质代谢:对抗心肌衰老、维持线粒体功能的新希望
老化心肌细胞中,功能失调的巨型线粒体积累是其特征之一。本研究借助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和依托泊苷(etoposide)诱导的细胞衰老模型,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机制,重点聚焦线粒体脂质代谢的紊乱,以及它对线粒体动力学和自噬的影响。在老化的心肌细胞中,内质网 - 线粒体(ER-Mito)接触减少,会损害脂质运输,导致线粒体磷脂酰乙醇胺(PE)合成不足。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PISD)的缺乏,进一步阻碍了线粒体中磷脂酰丝氨酸向 PE 的转化,加剧了 PE 生成的不足。这种 PE 的短缺会破坏自噬体膜的形成,导致自噬流受损,进而使受损的线粒体积累。调节 LACTB 的表达,增强 PISD 的活性,促进 来源: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时间:2025-04-21
神经诱导人脂肪干细胞分泌组:对抗帕金森病的新希望
帕金森病,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它就像一个隐匿在暗处的 “健康杀手”,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在全球范围内,它是第二大导致残疾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约 1% 的 60 岁以上人群都深受其扰。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十分棘手,一方面,位于中脑黑质致密部(SNpc)的多巴胺能神经元(DAn)会选择性受损,进而导致纹状体多巴胺(DA)缺失;另一方面,患者神经元中会出现路易小体(LBs)和路易神经突(LNs),这些异常聚集的蛋白质团块,就像一个个 “定时炸弹”,不断破坏着神经元的正常功能。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面临着诸多困境。现有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和沙芬酰胺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无法阻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4-21
TNFSF4low-MSCs通过调节Tregs分化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意义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致死率高的进行性肺部疾病,现有治疗手段仅能延缓病程,肺移植是唯一根治方法但适用性有限。这种疾病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肺泡上皮损伤、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近年来,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因其强大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能力成为研究热点,但临床应用中存在两个关键瓶颈:不同来源MSCs的疗效差异显著,且缺乏明确的疗效预测标志物;MSCs治疗机制多聚焦于分泌功能,对细胞直接相互作用的研究不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临床干细胞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GEO数据库的186例IPF患者数据,首次发现患者外周血和肺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s)比例显著降低,且与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4-21
家猫无足迹诱导多能干细胞成功分化为间充质基质细胞:开启人猫健康研究新征程
在生命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干细胞研究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作为一种神奇的细胞,它能像 “魔法种子” 一样,在合适的条件下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为疾病建模、药物研发和再生医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家猫不仅是人们喜爱的宠物,更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动物模型。然而,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家猫却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虽然已经有研究成功获得了家猫的 iPSCs,但目前还没有关于从家猫中生成无基因组整合(无足迹)iPSCs 的报道。另一方面,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在细胞治疗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但传统获取 MSCs 的方法存在诸多限制,如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等。因此,开展家猫无足迹 iPS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4-21
3D 打印外泌体功能化脑脱细胞基质水凝胶:脑出血治疗新希望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神经系统急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得吓人,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许多幸存者会长期遭受运动障碍、认知缺陷和语言障碍的折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虽然手术清除血肿和抗水肿治疗有一定进展,但对于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我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目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是治疗中风恢复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不过它存在致瘤性、免疫排斥和植入效率低等问题。而 MSCs 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尤其是外泌体(Exosomes),虽然有着和母细胞类似的治疗效果,可它的临床应用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4-21
综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引言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慢性肝病患者中出现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以器官衰竭、高短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等为特征。目前国际上对 ACLF 的定义存在差异,其治疗主要是支持性治疗,肝移植虽有潜力,但受多种因素限制,因此急需开发非移植的有效疗法,如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组织再生功能,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前景。此前虽有关于 MSCs 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但存在研究方案和评估指标不一致的问题,且针对 ACLF 的研究较少。本荟萃分析旨在探讨 MSCs 移植治疗 ACLF 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本荟萃分析遵循 PRISMA 声明和 Cochran 来源: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 时间:2025-04-21
组织学解析蛋白质组学:揭示低级别与高级别前列腺癌的独特肿瘤及间质特征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癌症之一,2025 年美国预计有 313,780 例新发病例和 35,770 例死亡病例。目前,前列腺癌的分期主要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的 TNM 系统,其中 Gleason 分级组(GG)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定量起着关键作用。Gleason 评分通过对肿瘤标本的组织学评估和 PSA 水平定量来判断肿瘤的恶性潜能,如 GG 1 的肿瘤恶性潜能低,无需立即治疗,而 GG 5 的肿瘤则具有高进展和转移倾向。然而,现有的 Gleason 评分系统存在一定局限性。虽然前列腺间质在肿瘤恶变和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知,但当前的评分系统主要针对肿瘤上皮成分,对 “反应性间质 来源:Clinical Proteomics 时间:2025-04-21
综述:枸橼酸森他喹(Centhaquine Citrate),一种选择性 α2B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在循环性休克治疗中的潜力
1. 背景循环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氧利用受损,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在休克发生时,交感 - 肾上腺素能系统被激活,同时常使用外源性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器官灌注压,但这些药物多为动脉收缩剂,可能引发微循环衰竭。不同类型的肾上腺素能受体(ARs)在各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α1-ARs 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内皮细胞等;α2-ARs 存在于自主神经节、交感神经元等多个部位;β1-ARs 表达于心肌细胞等;β2-ARs 分布更为广泛。其中,α2B-ARs 在静脉中含量丰富,对静脉收缩、维持心脏前负荷和心输出量(CO)至关重要。其下游信号通路复杂,激活 来源:Drugs 时间:2025-04-21
新发现!NCC-PS2-C1 细胞系为多形性肉瘤(PS)新型化疗药物研发带来曙光 多形性肉瘤(Pleomorphic sarcoma,PS)是一类异质性的恶性间叶肿瘤,缺乏特定的组织学分化特征。它具有基因不稳定和多样性,以及明显的形态多形性等独特组织学特点,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目前,完全手术切除仍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且常与新辅助放疗联合使用。然而,有效的全身化疗方案尚未确立,PS 经常在局部复发并转移至肺部。患者来源的癌细胞系是开展基础和临床前研究以开发新型化疗药物的宝贵工具。在此,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高度恶性的多形性梭形细胞肉瘤细胞系 NCC-PS2-C1,该细胞系与黏液纤维肉瘤最为相符,它源自原发性肿瘤标本。NCC-PS2-C1 细胞表现出一系列拷贝数改变,在体 来源:Human Cell 时间:2025-04-21
氯胺酮诱导的功能连接变化:性别与阿片受体的双重调控作用 在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领域,氯胺酮近年来备受关注。它作为一种亚麻醉剂量的药物,能够快速治疗包括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以及慢性疼痛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然而,氯胺酮发挥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却如同迷雾一般,让科研人员难以捉摸。目前一种较为流行的假说认为,氯胺酮是通过非竞争性拮抗皮质谷氨酸能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受体(NMDARs)来发挥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和临床前证据显示,阿片系统可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预处理,会对氯胺酮的抗抑郁和抗自杀效果产生影响,不过后续的研究对此结论又存在争议。这一系列不确定性,不仅让人们对氯胺酮的作用机制充满疑惑,还引发了对其滥用 来源: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时间:2025-04-21
动态相适应调节水凝胶:促进超快速抗纤维化伤口愈合的新希望 在医疗领域,慢性伤口的治疗一直是个棘手难题。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慢性伤口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慢性伤口难以自愈,常伴有感染、炎症,还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组织再生,而且伤口愈合后留疤问题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手段难以同时解决伤口快速愈合和抑制疤痕形成这两个关键问题。为攻克这些难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构建了一种具有相适应调节功能的动态席夫碱交联水凝胶(F/R gel),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通过合成与表征技术制备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21
靶向 CD38 免疫代谢检查点: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新希望 在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成为困扰全球的重大健康难题。这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病因。目前,尽管有研究提出淀粉样 β(Aβ)、tau 蛋白、神经丝轻链(NfL)等作为大脑病理变化的标志物,但现有方法在 AD 症状出现前的临床筛查中效果不佳。此外,健康大脑的终身可塑性依赖于适应性免疫的完整性和功能,在神经退行性变过程中,T 细胞免疫格局发生变化,这表明 T 细胞的状态和效应功能可能反映大脑的神经病理变化,且这种变化可能先于症状出现 。然而,此前关于 AD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 CD38 表达与全身免疫功能障碍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21
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新生儿肌腱再生中腱细胞与Tppp3谱系腱鞘细胞的协同作用 肌腱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全球每年影响超1600万患者。成人肌腱愈合缓慢且伴随纤维化瘢痕,而新生儿肌腱则能快速再生且瘢痕最小化,这种差异的机制尚不明确。理解新生儿肌腱的再生潜能调控机制,对开发促进成人肌腱修复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既往研究表明,肌腱再生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包括内在的Scx+腱细胞和外在的Tppp3+腱鞘细胞,但这些细胞在再生中的时空动态及其调控网络仍存在争议。日本岐阜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通过比较新生儿和成年小鼠肌腱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谱,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在新生儿肌腱中特异性激活。研究人员构建了Scx-CreERT2和Tppp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21
酵母 Ubc9 E2 SUMO 结合酶的自 SUMO 化延长细胞寿命:衰老研究新突破 在生命的长河中,衰老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谜题。从细胞层面来看,衰老伴随着分子、细胞和器官损伤的逐渐积累,最终增加患病和死亡的风险。卡路里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作为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延缓衰老的方式,能在多种物种中促进长寿,它与 sirtuin(Sir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介导的染色质稳定性维持以及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人们对这些机制的理解并不完全,比如线虫中呼吸链功能障碍是否确保寿命延长,以及酿酒酵母中是否存在 Sir2 非依赖的 CR 通路等问题,实验结果相互矛盾。同时,SUMO(Smal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5-04-2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275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