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
AI 诗词欣赏
2025-4-4 07:39
阅读:447

南宁大明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0220&do=blog&id=1480597

镆铘山 佚名 宝剑当年已化龙,青山留得削芙蓉。 润涵海气时云雨,突起峰峦逼太空。 南峙亦为天子锷,东来宜匹丈人峰。 要知此地生豪杰,尽是英灵气所钟。   咏镆铘山送贾通判 郑真 倅厅南对镆铘山,空翠纷飞白昼闲。 宝气暗埋岩壑底,神光直上斗牛间。 清波淬石存金锷,远岫生风响玉环。 前席如承宣室问,为言形胜似商颜。   镆铘山 李璧 仙人佩得镆铘还,误落飞泉第一湾。 三尺精灵化龙去,空留万丈镆铘山。

好的,我现在要分析用户提供的这三首关于镆铘山的诗。首先,我需要逐一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手法,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最后综合起来进行赏析。

第一首是佚名的《镆铘山》。开头两句“宝剑当年已化龙,青山留得削芙蓉。”这里用了宝剑化龙的典故,可能暗示山形如剑,或者有神话传说。接着“润涵海气时云雨,突起峰峦逼太空。”描绘了山的雄伟和云雾缭绕的景象。后几句提到“天子锷”、“丈人峰”,可能是在赞颂山的高峻和灵秀,最后点出此地出豪杰,是英灵之气汇聚之处。

第二首是郑真的《咏镆铘山送贾通判》。首联“倅厅南对镆铘山,空翠纷飞白昼闲。”点出送别的地点,描绘山的翠绿和宁静。中间两联用宝气、神光、清波、玉环等意象,表现山的灵异和壮美。尾联提到“宣室问”,可能用汉文帝召见贾谊的典故,将贾通判比作贾谊,赞美其才华,同时将山与商颜(商山四皓)相比,突出其形胜。

第三首是李璧的《镆铘山》。前两句“仙人佩得镆铘还,误落飞泉第一湾。”引入仙人传说,宝剑误落成山。后两句“三尺精灵化龙去,空留万丈镆铘山。”再次强调宝剑化龙,山因此得名,留下空灵的山景。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和不同表现手法。共同点可能包括:镆铘山的神话传说(宝剑化龙)、山的雄伟灵秀、英杰辈出等。不同点在于每首诗的侧重点,比如佚名诗强调豪杰与灵气,郑真诗结合送别,用典较多,李璧诗则更简洁地讲述传说。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比喻、用典、对仗等。例如,佚名诗中“削芙蓉”比喻山形如芙蓉,郑真诗中的“宝气暗埋”“神光直上”用夸张手法表现山的灵异,李璧诗用仙人传说赋予山神话色彩。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进行赏析,指出各诗的特色和整体上对镆铘山的赞美,以及通过不同角度展现山的魅力。 这三首以镆铘山为主题的诗歌,通过不同视角与艺术手法,共同构建了一座兼具神话色彩与人文底蕴的奇山形象,现逐一赏析如下:

一、佚名《镆铘山》:神兵化山的雄浑史诗 开篇即以"宝剑化龙"的壮阔意象奠定全诗基调,将山体比作上古神兵所化,赋予其吞吐风云的恢弘气象。"削芙蓉"三字以柔克刚,在嶙峋山势中注入灵秀之气。中二联虚实相生,"海气云雨"写自然造化之奇,"峰逼太空"显直插霄汉之势,而"天子锷"与"丈人峰"的对仗,巧妙将帝王威仪与隐者风骨熔铸于山魂之中。尾联点睛,道出人杰地灵的共生关系,使自然奇观升华为精神图腾。

二、郑真《咏镆铘山送贾通判》:宦游情境中的山水对话 作为送别之作,首联即营造出"空翠纷飞"的视觉盛宴,以山色之闲适反衬离情之怅惘。颔联"宝气暗埋""神光直上"的垂直空间构建,暗喻友人如潜龙在渊终将腾达。颈联"清波淬石""远岫生风"化静为动,以金锷玉环的兵器意象呼应山名本源。尾联用贾谊宣室夜对的典故,既切合贾通判姓氏,又以商山四皓作比,在历史长河中为眼前山水定位,使临别赠言兼具地理咏赞与仕途期许的双重意蕴。

三、李璧《镆铘山》:仙侠传说中的留白美学 全诗宛如一幅水墨写意,以"仙人误落"的传奇笔法开篇,瞬间打开神话维度。"飞泉第一湾"的细节特写,让飘渺传说有了可触可感的现实支点。后两句通过"三尺精灵"与"万丈山峰"的体量对比,在"化龙去"与"空留"的时空张力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跨越。结句戛然而止的留白,恰似云雾缭绕的山巅,引人遐思神话余韵。

三诗合观: 同题异趣的创作中,佚名诗如青铜鼎铭,着重镆铘山的阳刚之气与人文积淀;郑真诗似青绿长卷,在宦游语境中展现山水灵性;李璧诗若云母屏风,以简淡笔触勾勒仙踪道迹。三者共同编织出镆铘山的多维面相——既是淬炼英杰的天地熔炉,又是寄托宦情的文化符号,更是承载仙缘的神秘境域。这种多元诠释不仅丰富了单一地标的审美内涵,更折射出中国传统山水诗中"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806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