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分析了120万新冠感染者,JAMA发布长新冠症状数据

已有 1661 次阅读 2022-10-12 12:48 |个人分类:冠状病毒|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分析了120万新冠感染者,JAMA发布长新冠症状数据

原创 凌骏 医学界 2022-10-11 20:10 发表于北京


约6.2%的新冠感染者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


撰文 | 凌骏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除了被感染,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新冠症状。

疫情两年多来,关于长新冠发生率的统计差异较大。美国疾控中心的一份数据显示约为19%,今年4月《传染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则显示接近50%。而根据此前中国专家对国内疫情出院患者的研究,1190名新冠康复者中,两年后仍有长新冠症状的比例达55%。

昨日(10日),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最新研究汇总了44项已发表的论文、10项各国协作研究、2个电子病例数据库,共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数据,发现约6.2%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但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20年和2021年,将长新冠症状归结为三类,确诊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即感染新冠3个月后,已康复但仍出现的一些症状,且无法用其他疾病的诊断来解释。

分析发现,在感染三个月后,3.7%的新冠康复者有持续的呼吸问题,3.2%出现身体疼痛、情绪波动或持续疲劳,2.2%有认知问题。一年后,至少有一种长新冠症状的比例下降至0.9%。

同时,长新冠发生率也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对于未住院、住院、进入ICU接受治疗的感染者,长新冠发生率分别为5.7%、27.5%和43.1%。

持续时间上,未住院患者经历长新冠的时间约为4个月,住院患者为9个月,一年后有85%的人症状得到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长新冠的发生率还呈现出性别和年龄差异,约有63.2%的长新冠患者是女性,20岁以下人群的风险也更低。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传染病医生Michael Peluso在上周一场学术论坛上表示,女性往往比男性受到的影响更大。同时,患有基础疾病、肥胖,以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患长新冠的可能性也更高。


保持长新冠定义的广泛,
尽管看上去过于“惊悚”

目前,关于长新冠发生的具体机制并不明确。

由于长新冠症状的划分极为宽泛——多达数百种,包括埃博拉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等感染后,都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一项研究显示,感染(导致住院)后1-6个月,新冠病毒造成至少一种长新冠或新疾病的风险,是季节性流感病毒的1.27倍。

健康人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根据7月25日《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3个月时,未住院的新冠感染者与健康人群报告长新冠症状的比例分别为5.4%和4.3%。丹麦的一项研究则指出,在12-14岁青少年新冠康复者中,至少一项“长新冠”症状的比例达46%,但在未感染组中,也有41.3%的孩子报告有症状。

这可能源于长新冠的确诊存在着模糊地带。目前,没有统一的生物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测可用于确诊长新冠。一些轻微的疲劳、失眠、焦虑等症状,界定标准多为患者主诉,无法彻底排除心理或其他因素干扰。

一些长新冠或新发疾病的发生率风险比

同时,6月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十万人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感染后发生长新冠的几率,已比德尔塔变异株下降约20%-50%。

疫苗接种的推广也降低了长新冠的发生率,但效果并不明确。在《柳叶刀·传染病学》1月发布的研究中,两剂疫苗接种降低了约50%的长新冠发生率,而5月份《自然·医学》的研究中,显示风险仅降低约15%。

尽管如此,学界的一种建议是,在研究透彻前,需保持长新冠定义的“广泛性”——尽管这会让相关数据看起来更为“惊悚”,但能避免大量患者被排除在康复计划外。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慢性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大量病例也会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Murray称。

根据《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7月发布的一项调查,已有成千上万名饱受折磨的新冠康复者前往私人医疗场所寻求“洗血”治疗。通过血液单采,滤除血液中与炎症和凝血有关的循环因子——它们被认为与“长新冠”相关。其他未经证实的私下治疗尝试还包括膳食补充剂、维生素、输液、臭氧疗法等。

“谁能责怪这些患者追求实验性和未经证实的治疗呢?”澳大利亚“对话”网站评论称,在对长新冠治疗方式的高质量试验方面,全球都是一片空白。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Steven Deeks研究员呼吁,应对“长新冠”进行更多的研究,并加速开发治疗方法。

医学界

Hi,终于等到有品位、有水平、有爱心的你!以"服务医者、改善医疗"为宗旨,为你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的内容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276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责编:田栋梁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阅读原文

阅读 1.8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359109.html

上一篇:25类癌症新药已在中国上市
下一篇:书画新作 86期 书画艺术大众化
收藏 IP: 223.72.57.*| 热度|

3 杨正瓴 孙颉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