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
功夫……
2015-5-11 08:55
阅读:2304


 

有个书法家说,他有任务或应酬才“创作”,其余时间都用来临帖:“所谓写字,就是临帖。不临帖,苦写一辈子又有何用?”没临过帖可能感觉不出这话的意味。艺术不是讲创造么?怎么老“临摹”呢?确实有多创作而很少临帖的人,看他们的字,第一眼很亮,两三眼后就不禁要白眼了。他们有点儿像不学基础课也能打倒牛顿爱因斯坦的,那样的天才,我只能学河伯望洋兴叹。

惭愧的是,我好久没临帖了(更没有创作)。前几天买了一套台湾的一个书法组织编的“书艺珍品赏析大全”(60册),手又痒了。放翁说“笔底自用十年功”,我学书零零星星,用它来消遣,没用什么“功”,所以至今不敢创作。临帖有几分模样,离帖却十分凄惨。所以我很明白书法的创作是从临帖的功夫里自然生出来的。

从千万次的重复中领悟线条和笔墨的趣味,似乎是书法的独门心法,这大概是因为字都是前人造好的。然而,王右军没学过颜鲁公,怀素也没学过苏东坡,似乎说明临帖也不是唯一的路线——至少不必临那么多。从逻辑说来,要超越王羲之不必学颜真卿,要超越李斯也不用学王羲之。羲之说张芝用功很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而他自己没那么用功,“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羲之还认为,前辈只有钟(繇)张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那么,钟张等前辈们临什么?

我们今天可学的样本比古人多,而且有他们不曾见过的很多甲金文字,处境似乎也更艰难——似乎好东西都被前人创始了,我们跟在后面,阴影越来越沉重。这与我们在科学的困境有点儿像。朗道就抱怨晚生了几年,“所有的漂亮女孩儿都被抢走跟人结婚了,所有好的物理问题都被解决了。”但他总还“抱养”了一个凝聚态的女儿,还把她养成了女神。

发现和创造本身也是历史演化的一部分,当然也随历史的演进而变得越发艰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懂的东西越多,发现的东西越少。我们看朗道的“须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276272.html),大概可以领会发现一点新东西需要多少基本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992-8892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