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与教育
---我的教学日志---
文/蓝莲花瓣
快乐和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可以认为它们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很多方面。只是在有些时候,人们总有一些美好而且特别理想化的愿望,比如说“快乐教育”这件事情。
自从接受了“科学”这个概念,德先生和赛先生走进中国,到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科学文化和科学思维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那么,“快乐教育”究竟能不能行得通,我们可以通过在实践中的“实验”来验证一下。
No. 1 热学和本科毕业论文
这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分两部分,一是带了物理2021级两个班14个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一是给物理2024级241班上热学课。
做为一个工作了三十年的教师,这些年我一直在教学一线,这些年每一级的本科毕业论文我都带了,这些年我也一直在给物理专业的学生上课,而我在这学期遇到的是新的情况。
虽然我指导的十四个同学在个人能力、基础知识和自我管理方面都有差别,但这和以往的情况是一样的。教他们做毕业论文的意义,实质是在他们学了四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如何去分析问题,整合自己的知识,提出思路并解决问题。
但是,今年的同学们一直在“忙碌”中,虽然我在上学期就召集他们开了小组会,这学期开学也不断与他们商榷开小组讨论会,但大家的给我面子和真心做事是两个事件。他们整体真正开始着手论文这件事情是到了四月中旬及其以后[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以前总有同学在寒假看文献,开学之后三月份就做实验]。
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大家集体省略了深入、大量读文献的步骤,对论文的审题、整理思路、找到突破口,这些步骤,是相当敷衍的,这个结果就只能导致他们做的论文的深度不够。他们只是做过了“做毕业论文”这个“任务”。
物理241班是一年级,与以往其他班级也不相同,这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有“上课依赖手机症”,虽然我不停地要求他们不要看手机,他们也会给我写检讨,但是,很明显他们管不住自己。有两个同学每次上课都会主动把手机上交给我,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些同学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都不够好,基本上全部没有及格。只有一个同学例外,他后半学期认真学习了,成绩还不错。
所以,他们享受到一个优惠———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较高,所以总评下来他们中一部分同学及格了。还有一个新的现象,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上八十分的全是女生,以往的学生,就时2021级当时的情况,学习好的学生中也还是有男生的。无论如何,理工科本来是男生的长项。
在2024级之前,我上课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也会在课堂玩手机,但没有这么严重的“依赖症”,班级整体的纪律要更好一些。教师管理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个班级,教师管理的效果甚微。
No. 2 “历史“地看待
既然我是把他们与往届学生相比,就必须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就算从2018级开始的话,所有我教过的学生都是“智能手机”的一代,在使用手机这件事情上,大家没有区别。
唯一有区别的是,新冠疫情的影响是不同的。2024级在初中三年级、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或者说他们受新冠疫情影响是往届生年龄最小的。
而2021级,在大一和大二受到了影响。但2020级学生在大学三年里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如果从上大学期间受疫情影响的时间长度上考虑,2021级学生应该比2020级更积极、整体更好一些。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这就是说,不管有没有疫情的影响,总体来看,出现了“一级不如一级”的趋势。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低谷,难道现在这种情况还不算是最坏的情况吗?比这还要坏的情形是啥样的?如果更坏会不会有相当的危机?
No. 3 事件与潜移默化
当然智能手机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工具”,这是对我们这些具有“被强制性”自制力的人来说。我从微信小视频上了解到一个故事。
有一个做研究的人,他让自己还是婴幼儿的儿子和大猩猩生活在一起,他希望大猩猩通过模仿他的儿子而获得进步。在没有告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我问朋友说:“请你猜猜结果,是他儿子越来越像大猩猩了,还是大猩猩越来越像他儿子了?”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他儿子越来越像大猩猩了。”
可见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天道”的一个表达,“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何况人类婴幼儿的学习能力要远远大于大猩猩。
所以,2021级的学生们用这样做论文的“事件”给自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论文就是这么做的。或者说,在大学四年里的消极应对的时间长度和这种模式的各种“事件”就给他们形成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做事风格,那就是遇事拖延、最终敷衍了事。
而物理241班,打游戏的那三分之一,他们事实上已经很难控制自己,他们已经有了“手机瘾”。有一个男生,他长得挺帅,脸上的笑容也很阳光,每节课来都先把手机交给我,放在讲桌上。可是,上课中,他一直在看旁边同学的手机。这样的结果是,我收了他们的手机并没有达到他听课学习的效果。
但从我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这已经不单单是品德、态度和毅力的问题了。相反,我认为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大的问题。
那么,问题是什么?
在不太短的时间内,一些“事件”使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可以被原谅,他们总能蒙混过关。而蒙混过关之后,他们又会以为,自己真的达到了“学士学位”的水平。
这只是对每个学生个人的影响。更大的问题是,每一届学生通过从高年级那里取经,“听说”到的经验,然后加以验证,再传授给下一级…如此传递,就让努力学习和克服自己的懒惰和习惯去学习这两件事情,对每个学生个人成了“从善如登”之难事,也成了“从恶如崩”之易事。而对于每一个班、每一个专业的每一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普遍的风气。
与快的那一组一起赛跑,🏃输家的成绩都不错。而与慢的那一组一起赛跑的,第一名的成绩也不算好。其结果是,综合了多年的相互影响,就把群体都整成了“慢”的那一组。
No. 4 父亲与教育
在高中上学时,我有对一个现象一直很不理解。那就是爷爷对父亲、父亲对弟弟们都是比较严肃的,让人感觉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似的。每次碰到我班男生的父亲来看儿子,我也常常透过教室的窗子偷看,发现他们同样交流很少,语言和眼神的交流都很少,父子脸上也很少有笑容。
三年前我听曾仕强先生讲课,他说:“父亲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以后别人害你的儿子,一下就害死了。” 想想也是,如果没有父亲的管教与磨琢,儿子保持自己出生牛犊的无知和狂妄,遇到老虎🐅也不知危险将至,那不就是被一下子搞死掉的命运吗?
另一个故事是我从书上看的。说是一家人都是从中东回国的,朋友请吃饭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坐了临窗风景最好的座位,事后做父亲的给朋友解释———在中东时常有枪战,临窗那个座位最危险,不能让孩子和妻子坐。父亲不用也无暇巴结和讨好儿子,因为父亲扛着责任、挡着危险。
父亲的教育就是父亲的爱,大家说“父爱如山”,这座山不但把儿子和死亡隔开了,事实上,从童年开始,父亲这座山还负责着要把儿子和他生活中的危险隔开!那怎么才能隔开呢?只有让儿子具有过硬的生存能力和本领!
在如今的时代,“过硬的生存能力和本领”基本上远离了骑马射箭,也绝对不是打手机游戏,而是需要具有相当的知识储量、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相当程度的自控能力和行动能力。这些都得通过克服自己的天性,通过“吃苦”来获得。
可见教育的主体是“严父”之严,而不是“慈母”之慈。要达成教育的效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大任的人,用“快乐”做修饰词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社会上,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其实质上就像是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叫人吃苦,是叫人修炼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放纵自己。
看来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快乐教育。但是,教育的快乐它是存在的。那就是,儿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能够独挡一面,稳健能干,自信而阳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到知识、获得进步,成为积极、乐观的栋梁之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葛素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149347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