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1.2.Master Yu said,Those who in private life behave well towards their parents and elder brothers, in public life seldom show a disposition to resist the authority of their superiors. And as for such men starting a revolution, no instance of it has ever occurred. It is upon the trunk that a gentleman works. When that is firmly set up, the Way grows. And surely proper behaviour toward parents and elder brothers is the trunk of Goodness?
自解:1.2.第二句接下来是有子的话,首先讲到孝弟,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就是弟。
父母就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头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有时侯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讲,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俗语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孝弟是修身之本。孝弟是齐家之本。孝弟是治国之本。孝弟是平天下之本。
例一:晋剧《芦花》讲的故事: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了两个弟弟,继母渐渐对他不好起来。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损絮芦花。闵损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真情,因此用鞭打他。后来,他父亲终于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这时,闵损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么二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并且还对父母、昆弟极尽孝顺、友爱之情,受到了父母、乡邻的称赞。孔子也说:“孝哉闵子蹇!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闵损和颜渊并列德行第一,排十二哲之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闵损同志堪称孝弟的楷模。
例二: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南宋高宗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害怕迎回父亲宋徽宗赵佶、哥哥宋钦宗赵桓,宠信奸相秦烩的卖国奸计,一天连下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解除了岳飞的兵权,以秦桧创造发明的“莫须有”的罪名下令处死岳飞父子。使收复中原的计划成为泡影。
赵构同志正是不孝不弟的反面教材。
例三:岳飞事母至孝,母病,“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亡,赤脚扶棺近千里。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
小结:此句有子告诉我们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内容: 孝弟是根本。
儒家分:圣人®亚圣®四配®十二哲®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
旅游: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1988年,平遥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包括平遥城墙在内的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平遥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汉置京陵县并筑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遥并筑城池。明洪武三年(1370)重筑时外壁砌砖。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称于世,是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贵资料。 历史沿革:平遥城的始建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时期,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现存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此后又经过数十次修补,但仍总体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城内街道纵横,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影响颇大。建筑特色:平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 6163 米。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线相围。城墙高 8~10米,底厚 8~12米,顶厚3~6米。墙身素土夯筑,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环城墙辟城门 6道,东西各二,有上下门之分;南北各一。各门交错设置,门外筑瓮城,内外皆用条石铺墁,门洞上原建城楼各一。城墙四角设平台,原各建角楼一座,现城门楼角楼失存。城墙东南隅建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亦俱废。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城墙内侧筑马道。城墙外壁分段筑马面 71 堵,上建敌楼各一,中架木板,外设箭孔。城墙上设女墙高 0.6米,堞口高 2米。
平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侧城墙沿中都河而建,故略显蜿蜒。城墙高12米左右,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为土筑,外用白灰包砌,顶部用青砖铺墁,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渠道。墙上有6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筑1座角楼,每隔50米便筑料敌楼1座,共有72座,垛口共计3000多个,据说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来设计的。不过除了城门和垛口,其余已大都残坏。六座城门中,南北各有一座,东西分别有两座,东西门外均筑有附属的瓮城,形如乌龟的头尾和四足,并且城内街道布局亦颇似龟背纹络,故有“龟城”之称。
平遥城墙的东南角和东门,分别有文昌阁(现已不存)、魁星楼和尹吉甫点将台等建筑。南门部分墙段曾在2004年倒塌,2005年已获重修。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墙体都保存较好,与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并列为中国现存最好的四座古城墙。
景点介绍:平遥城内现存建筑有:金建文庙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虚观,明建清修市楼,明建清修城隍庙,还有明清票号、钱庄、当铺、布庄、烟店、商号及民宅等,与城墙相互衬托,古城风貌依然可见。 瓮城:建在城门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城楼: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于城墙四角上的楼橹,主要用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从而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角楼分别指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相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护城河: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最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孔门十哲:根据《论语》「从我于陈蔡间」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计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
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有);
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简历: 姓有,名若,字子有。(前518年—?),鲁国人,他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较深,《论语》中,所有记事记言,只有孔子弟子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可见,有若曾受到特别的尊重。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做出了符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成为有道德孝悌的人,不会犯上做乱,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孝悌是“仁”之本。因而主张以“礼”为准绳,以“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仁”、“礼”都要兑现。他主张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的思想。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若为人的易笃行,是孔子晚年的晚年弟子。他强记好古,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够?百姓贫穷,用度不够,国君又怎么会够”的“贵民”观点。他还提出“善事父母和兄长是仁的根本”,“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等主张。丰富了儒家的学说。
现实意义:关于计划生育的建议,毛泽东时代(1949-1976)提倡“多生多育”政策,这在当时是正确的方针,因为中国长期战乱,缺乏劳动力,需要增加人口。但马寅初(1882-1982)在五十年代就看出了“多生多育”弊端,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邓小平时代(1977-1996)提倡“只生一个好”政策,这在当时是正确的方针。因为矫枉必须过正。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没有了兄弟关系;姊妹关系;叔侄关系;舅甥等关系,人伦缺失。长期下去会引起人口负增长。孝弟关系会只剩下孝,而没有弟这种关系了。不结婚、不要孩子是贪图享受,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坚决不可取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人口增长的特征值计算:平均一对夫妇生二个孩子是零增长;小于二个孩子是负增长;大于二个孩子是正增长。所以应该:“提倡结婚、生二个,男女平等;杜绝生三个;反对不结婚、不要孩子。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分城市与农村,一视同仁”。
为何需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既要避免过高增长,也要避免负增长。特别是当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明显低于妇女生育更替水平的时候,就会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以及随后总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
事实上,我国少儿人口首先出现了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趋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在1995年前后我国0-14岁少儿人口绝对数达到了最高峰,大约为3.34亿人,而后便持续下降,2008年的时候减少到2.52亿人,比1995年减少了24.6%,占总人口比例的19.0%。这与印度的情况正好相反,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起印度0-14岁少儿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在2010年达到3.74亿人,高出中国近50%,这意味着15年之后,15-30岁青年人口比重比中国高出近50%。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提高妇女生育率,扭转少儿人口大幅度下降趋势。
我国的15-59岁劳动人口大约在2015-2020年之间也会达到最高峰,大约9.23亿人,而后开始持续下降。最迟在2025年印度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会超过中国;到2050年,中国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大约要比印度少2.44亿人。
进入21世纪,我国在人口问题方面同时出现两个新的发展挑战:一个是加速的“少子化”,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过快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第二个是加速的老龄化。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大大高于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2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人口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人口增长过快,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因此我们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属于第一代人口政策,也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从现在起开始实行第二代人口政策,即“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其政策目标是防止人口严重老化和少子化。现在看来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依然是未知数,它取决于我们对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机会窗口。由于1980年以来的人口政策还有很大的惯性,还有被继续“锁定”的可能,调整起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从长期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晚主动,不调整则被动。
注解:有子——有若,孔子学生。
孝——A man in private life behave well towards their parents.
弟——音tì,悌, A man in private life behave well towards their elder brothers.
鲜——音xiǎn,少, seldom。
仁——善,“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 Goodness。
未之有也——No instance of it has ever occurred.
本——孝弟也,the trunk。
道——学习的方法,办事成功的途径,通向事业成功的道路,the Way。
与——欤。
自解:有若认为: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就是调整均衡,中和各种矛盾。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若一味追求和谐,不以礼来加以调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有若既强调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要以礼节制之。这与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经儒家的倡导,“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使用礼要注意时间、地点、对象适当。
现实意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学康熙同志,请傅山同志进京:
1.减少官员之数量,实现真正的教授、教师治校。
2.立刻叫停扩招(本科生、研究生),办好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实现真正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英语四、六级考试,要与高校外语教学立刻脱离,不要干扰正常的高校教学秩序。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1.14.The Master said:“A gentleman who never goes on eating till he is sated,who does not demand comfort in his home,who is diligent in business and cautious in speech,who associates with those that possess the Way and thereby corrects his own faults-such a one may indeed be said to have a taste for learning.”
自解:此句孔子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君子,不求物质生活的过分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对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才可以说是好学。
注解: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时指“有德之人”。
正——匡正,端正。
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1.15.Tzu-kung said,“‘Poor without cadging,rich without swagger.’What of that?”
The Master said:“Not bad. But better still,‘Poor,yet delighting in the Way,rich,yet a student of ritual.”
Tzu-kung said,“The saying of the Songs,‘As thing cut,as thing filed,As thing chiseled,as thing polished refers,I suppose,to what you have just said?”
The Master said:“Ssu,now I can really begin to talk to you about the Songs,for when I allude to sayings of the past,you see what bearing they have on what was to come after.”
自解:这两句通过子贡与老师的对话,告诉我们处世做人的道理,处世做人最难处理的事,就是对待贫、富的态度,子贡是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在学问上也颇有心得,有一天多才多艺的子贡得意地问老师:“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怎么样?”
孔子回答道:“可以了,但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
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非常佩服老师,孔子非常了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切、磋、琢、磨这就是比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后来,学问就越难。子贡这句话是非常佩服老师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雕琢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子贡非常欣赏,答复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研究书了,也可以开始研究《诗》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了,真是了不起。”孔子赞美子贡能运用《诗经》作譬,表示学问道德都要提高一步看。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是以平淡的心对待人生:就是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应该可以了,但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
可见做学问,修养是有层次的。对于普通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很不容易的,子贡做到了,可见子贡了不起。但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更不容易了,可见孔子的修养更高一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是自己认为自己是贫,是富,感到与别人不一样,还存在攀比心理。“贫而乐,富而好礼。”,才真正把自己置身于普通人当中,无论是是贫,是富都不会感到与别人不一样。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孔子:“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注解:何如——怎么样?
贫而乐——安贫乐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篇》。
赐——子贡名。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在这里用法同“之”一样。“往”,过去的事,这里譬为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譬为未知的事。
现实意义:孔子:“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要学以致用。
孔子:“温故而知新。”
读历史如此,学《诗》如此,学习自然科学也如此。
因为我们学习的东西都是过去的,成熟的,存在的,现成的,而探索未知,创新才是目的。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1.16. The Master said:“(The good man) does not grieve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recognize his merits. His only anxiety is lest he should fail to recognize theirs.”
自解:这是《学而》一篇的精神所系。与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后呼应。《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
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知己,即只要自己了解自己就可以了。
“千古难明惟自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
患不知人也就是知彼,即了解对方。了解自己难,了解对方更难。
现实意义:此句是做学问的根本,用于军事,可以百战不殆;用于找工作、经商,干各项工作都是取胜的法宝。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本章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