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的实验研究

已有 2988 次阅读 2010-4-22 07:59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重型肝炎, 中医药防治, 实验研究

4.1  抗肝衰复方治疗MHV-3感染肝衰竭小鼠的作用观察

    将75只Balb/cJ小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茵陈复方组1、茵陈复方组2(抗肝衰复方组)。采用MHV-3感染Balb/cJ小鼠,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描绘各茵陈复方组的生存曲线,观察血清生化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纤维介素(mfgl2)的表达状况。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茵陈复方组1比较,抗肝衰复方组的生存情况最佳,血清ALT、STB明显降低(P<0.01或P<0.05);肝细胞损害明显减轻(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茵陈复方组1比较,抗肝衰复方组中肝组织mfg12表达明显减少(P<0.01或P<0.05)。提示抗肝衰复方可减轻MHV-3感染的Balb/cJ小鼠肝衰竭时的肝功能损伤及肝细胞mfg12的表达水平。

4.2  通腑逐瘀法抗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致大鼠肝衰竭的研究

    采用内毒素加D-氨基半乳糖造模,观察通腑逐瘀法对大鼠肝衰竭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赤芍承气汤对D-GalN+LPS造成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有较好作用,可使大鼠血清ALT、AST、TBil降低,使血清ET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并能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和抑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而且该方还能拮抗内毒素,加速血中的内毒素的消除,促进内毒素的灭活。

4.3  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l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照组20只、茵陈蒿汤(YCHT)组20只、抗肝衰复方小剂量组20只、抗肝衰复方大剂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D-氨基半乳糖(D-GaIN)800mg/kg和内毒素脂多糖(LPS)0.1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成模,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各组均于造模后2小时用药,按每次1.5mg/100g,每天2次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均分别按1.5ml/100g灌服生理盐水,2次/d,连用3天。造模后72小时取材。观察造模后72小时内大鼠病死率,检测血清ALT、AST、TBil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印迹法分析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抗肝衰复方大剂量组病死率及血清ALT、AST、TBil含量降低;肝细胞坏死、炎性浸润程度显著改善;HMGB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C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P<0.01或P<0.05。提示抗肝衰复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防护作用,可能与抑制HMGB1的释放,降低内毒素血症,促进肝组织PCNA表达有关。

4.4  3种中药复方干预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效应及纤维介素表达的比较研究

    应用3型鼠肝炎病毒(MHV-3)感染Balb/cJ小鼠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96只小鼠均分为模型组、抗肝衰复方组、赤芍复方组、急黄汤组4组。于实验前3 d每日灌胃相应药物,并于病毒感染后1、2和3 d,每组各取3只小鼠摘眼球取外周血检测ALT、TBIL,活杀动物取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各组余15只小鼠记录一般情况及生存时间,描绘各组的生存曲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纤维介素(mfg l2)的表达状况。与模型组比较,3个中药复方组小鼠生存时间、ALT、TBIL改变及mfg l2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抗肝衰复方组较其他中药复方组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肝脏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肝组织mfg l2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提示抗肝衰复方干预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效果显著,降低mfg l2的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4.5  赤芍承气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采用内毒素加D-氨基半乳糖造模,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肝坏死并有广泛的肝细胞凋亡,伴Fas、FasL蛋白在肝细胞中强烈表达,肝细胞Fas/FasL阳性率,赤芍承气汤可减轻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抵抗内毒素诱发的肝细胞凋亡(P<0.01)。

4.6  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和ATPase6、ATPase8基因表达的影响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能够保护线粒体膜通透性、内膜完整性,干预内毒素造成的ATPase6、ATPase8基因表达下调,提高ATP合成酶的含量,改善细胞能量供应。

4.7  大黄对硫代乙酰胺致急性肝衰竭大鼠IL-6及c-met蛋白的表达影响

    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 kg体重,2次,间隔24h,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大黄干预处理。结果大黄可以使急性肝衰竭大鼠IL-6水平明显降低,C-met蛋白表达增强,改善肝组织病变。提示大黄减轻TAA致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机理可能与其降低IL-6并增加C-met蛋白表达有关。

4.8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PC3、c-fos、LRF-1影响的实验研究

    采用肝部分切除肝再生模型,用丹黄方进行干预,通过RT-PCR、电泳凝胶等方法检测与肝再生密切相关因子PC3 mRNA、c-los mRNA、LRF-1 mRNA的表达,观察丹黄方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结果:丹黄方对肝再生模型大鼠肝组织PC3 mRNA、c-los mRNA的表达有增强作用,与模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肝组织LRF-1 mRNA表达的影响不显著。提示丹黄方可能是通过增强肝组织PC3 mRNA、c-fos mRNA的表达而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4.9  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治作用

    按600m kg的剂量经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1次,24小时后按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造成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给予各组大鼠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黄方及促肝细胞生长素,观察造模后48小时内大鼠痛死率,并于造模48小时后经腹主动脉采血测定ALT、AST、TBil、TNF-α、IL-6,取肝组织作病检。结果丹黄方能明显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死亡率、降低AIJT、AST、TBil及TNF-α、IL-6水平,改善肝组织病变,与模型组及促进肝细胞生长素阳性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提示丹黄方具有抗TAA大鼠急性肝衰竭作用,可能与降低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重要介质TFN-α、IL-6有关。

4.10  大黄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信号调节蛋白α1的影响

    将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230~250g,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和pHGF组,每组6只,大黄组和pHGF组动物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时分别于皮下注射大黄注射液1ml/100g和促肝细胞生长索(pHGF)lml/l00g,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同时皮下注射0.85%氯化钠液1ml/100g。除正常组大鼠仅进行肝叶的牵拉,其余大鼠均进行70%肝叶切除复制模型。48小时后,杀死动物,迅速取肝组织,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切片,检测SIRPα1的表达。结果大黄可增强大鼠肝再生过程中SIRPαl的表达(P<0.01),提示大黄通过影响SIRPαl而参与肝再生的过程。

4.11  大黄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及肝再生的影响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对照)组、模型(FHF)组、大黄组、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4组,FHF、大黄组和PHGF组动物模均采用皮下注射(sc)硫代乙酰胺(TAA)600 mg/kg体重,2次,每次间隔24 h,复制FHF动物模型。大黄组和PHGF组动物除予TAA外,于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sc大黄注射液1 ml/100g和pHGF 1ml/100g,对照组和FHF组同时sc 0.85 氯化钠液1ml/l00g,FHF组、大黄组和PHGF组,于第2次注射TAA后24 h随机各取8只,腹主动脉取血测肝功能,迅速取肝组织。用10 甲醛液固定,石蜡切片,检测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大黄具有降低FHF大鼠ALT、AST及TBil,并能显著提高MI和PCNA(P<0.05,P<0.01)。提示大黄具有改善FHF大鼠肝功能和促进肝细胞增殖及再生的作用。

4.12  丹黄方对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采用部分肝叶切除肝再生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丹黄方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接受部分肝叶切除手术。从手术前3d至手术后48h,丹黄方组给予丹黄方(10g/kg)灌胃及0.85%氯化钠(4.0ml/kg)腹腔注射,每天1次;pHGF组给予0.85%氯化钠(4.0ml/kg)灌胃和pHGF(1ml/100g)腹腔注射,每天1次;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仅给予0.85%氯化钠(4.0ml/kg)灌胃和腹腔注射。采用RT-PCR方法检测HGFmRNA的表达。结果丹黄方组肝组织中HGF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手术组(P<0.01),与pHG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丹黄方具有促进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HGF mRNA的表达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314757.html

上一篇:重型肝炎的证候学研究
下一篇:幸福是一门艺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