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建院40周年口述史(30):直面公卫风暴,勇当疫情防控“排头兵”
2025-11-15 07:39
阅读:682

1.png

口述者:袁静,1970 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口述时间:2024 年 6 月 4 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在我的记忆中,初入三院的时光如同一部缓缓展开的叙事画卷,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在深圳的第一顿年夜饭、简朴的小实验室,都让我印象深刻。那段日子虽然简单,却培养了我对医院最真挚的情感。

初入医院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我的记忆中,初入三院的时光如同一部缓缓展开的叙事画卷,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1993 年,我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深圳市东湖医院,也就是现在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我清晰地记得,在人事局报到的那天,我走在人民南路上,抬头仰望,看着蓝天上的白云轻盈地游走在天际,似乎在指引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感觉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当我真正踏入医院,眼前的景象却与我心中美好的蓝图形成鲜明的落差——医院只有几栋朴素的楼房,简单的设施,我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失落。好在失落并未持续很久,院长在会议上对我们这批年轻医生说,医院已有建设20多层高大楼的计划,我听到后对未来充满憧憬。

我报到的第一个科室是结核科,刚过去那会,我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其中有很多是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当时,我刚毕业,对于肺结核这样的病例没有什么接触,所以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好在,我很幸运,遇到了我们科室的戴正仁主任、蔡雄茂主任,他们不仅专业知识丰富,对待新人也特别有耐心。戴主任、蔡主任经常会给我讲解如何读 X 光片,让我这个新手医生能够迅速掌握诊断技巧。他还经常表扬我进步很快,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几个月后就迎来了春节,戴主任要给大家发点福利。于是,他和邓永聪医生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热闹的批发市场,精心挑选了新鲜肉类和青菜,带回科室分给大家。我也分到了一大袋丰富的食材。除夕夜,我吃上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那次分菜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来医院第一年的年夜饭格外美味,心中也涌动着暖意。

现在回想起来,在深圳的第一顿年夜饭、简朴的小实验室,都让我印象深刻。那段日 子虽然简单,却培养了我对医院最真挚的情感。

简朴实验室成为科研的起点

半年后,我被调到了肝病科,马为民主任(后担任三院院长)让我加入他的科研团队。从那时起,我开始边做临床边做科研。

当时的实验室条件简陋,只是住院部的一个小房间,房间里只有一台离心机,用于完成血液分离的基本工作,所有资料和信息都要靠纸笔记录。那段时间,我白天登记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下班后就去那间小小的实验室做血液分离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记得有一天,因为我的疏忽,没有进行血液分离,结果被马主任发现了,他很严肃地说:“你昨天忘记分血了?”我心中一惊,知道无法隐瞒,只能低头认错。他接着说:“每一天的血液分离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为了确保研究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你的这次疏忽,可能会造成研究不准确的影响。”马主任的批评让我深刻认识到做科研需要十分的严谨。从那以后,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那一年,虽然白天要协助接诊病患,晚上要去实验室做血液分离和登记的工作,比较辛苦。但正是那段经历,锻造了我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坚韧精神。

自 2002 年起,我亲身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中包括了2003 年非典、2006 年及 2013-2017 年禽流感疫情、2020 年新冠疫情等。尤其是 2003 年,非典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全国,给原本平静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那段日子,我置身于风暴的中心,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守护重症孕妇平安出院

自 2002 年起,我亲身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中包括了 2003 年非典、2006 年及 2013-2017 年禽流感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等。尤其是 2003 年,非典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全国,给原本平静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去交班,科室内人头攒动,领导们面色凝重,一种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走廊里,医生护士穿着隔离服、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神情紧张。大家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位特殊的病人身上——一位被非典病毒感染的重症孕妇。当时她已怀孕三个多月,病情非常严重。我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救治这位孕妇的重任。

由于病毒具有高传染性,意味着我面临着一定的感染风险。而当时非典疫情已相当严峻,也出现了医护人员因感染不幸殉职的案例。然而,我更担忧的是家人,特别是孩子和丈夫。我给丈夫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那段时间都无法回家,并且叮嘱他若我生病,千万不要探望。尽管家人忧心,但他们仍给予我坚定的支持,每日送来新鲜水果和饭菜,为我加油打气。

在救治过程中,我们拼尽了全力。医院迅速行动,针对孕妇的具体情况,在国内首次创新性使用了非典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清和抗病毒药物,希望能迅速遏制病毒蔓延。我每天密切观察孕妇的病情,定期监测她的血液指标和胸片,根据市专家组的意见调整诊疗方案,进行精心救治,确保她的身体状况维持在较好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知道她在生理和 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于她来说,信心很重要。为了鼓励她,即使她当时神志模糊,我仍反复给她讲一个兔子妈妈竭尽全力保护小兔子的故事。十年后,当她重返三院时,她还很有感触地和我谈起这个故事。

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位孕妇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控制。她的体温开始下降,咳嗽症状也有所缓解,并且顺利出院了。后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战胜了非典,创下了患者“零死亡”、三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奇迹。

精心救治禽流感患者

非典结束不到3 年,2006 年,广东省突发两例 H5N1 禽流感,第一例患者已在广州病逝,第二例就收治在我们三院,病情非常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

我担任了这位患者的主管医生。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这条生命,我们团队日夜不停地观察,讨论、调整治疗方案。整个救治时间长达52天,其间,我单是值夜班就值了42天。那段时间虽然累得够呛,但看到他病情好转,顺利出院,我感到很欣慰。

在 2013 至 2017 年的 5 年间,H7N9、H5N6 禽流感疫情仿佛不速之客,总是在春节期间肆虐,以至于我们每年春节期间都取消休假,全面投入禽流感患者的救治工作。5 年里,三院一共收了44例H7N9禽流感患者,3例H5N6 禽流感患者。H7N9禽流感患者全国平均病死率高达 40%,但我们医院H7N9禽流感患者病死率仅 11%,三院再次创造了治愈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医学奇迹!经历救治禽流感患者的锻炼,三院感染科团队在应对新发突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尤其在救治急危重症方面累积了较多经验。

从非典的风暴中走出,历经禽流感的挑战,再到战胜新冠疫情,回顾过去的几次重大疫情,我深感每一次战役都是对我成长的考验。经过了非典和禽流感的我,面对 2020年的新冠疫情时,我真的不是那么怕了。

失陪女儿,毅然回国战“疫”

2020 年 1 月 14 日,我携女儿踏上外出旅游的旅程,去实现迟到了两年的“毕业礼物”承诺。然而,1月15日凌晨,我看到“武汉的疫情已经非常严峻,需要大家做好准备”的消息后,我当时心想:对女儿的诺言,可能又要泡汤了。

但是,从非典的风暴中走出,我历经禽流感的挑战,再到要面对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时,我真的不是那么怕了。

接到医院的通知后,当天我就买了回程的机票,签了脱团保证书。1 月 16 日,我登上了返程的飞机。女儿问:“怎么都到了这里,还要回去工作?”面对女儿的不解,我心里酸酸的。其实,这些年来我陪伴家人的时间确实有限,从 2013 年到 2017 年,春节大部分都是在医院度过,很少和家人一起过。

返程的飞机上,我心里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着急,想早点赶回医院。我不知道疫情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但我经历过非典和禽流感的考验,这场战斗需要我。

疫情防控战场上的“排头兵”

作为感染科主任,我如一位“排头兵”,肩负着救治患者与协调全院新冠防控的双重责任。当时,我的手机成了医院的“热线电话”,我整天忙于接打电话。而每一通电话背后,都可能承担着生命的重量,所以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那会儿,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次,市长到医院视察,看到人满为患的病房,当即决定征用医院后的地块,紧急扩建应急院区。

医院说干就干,立马就在综合楼F栋旁边启动新建应急大楼。最忙的时候,成千上万人在工地上施工,他们24小时两班倒,机器和人都不停歇。就这样,短短一个星期,医院旁边的那座荒山坡就被平整好了。

2.png

△ 2020 年,建设中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

那时候,我们医护人员在综合楼F栋忙得团团转,不停地收治患者。每当 F 栋又有灯光亮起,我心里就开始紧张。因为那意味着,又住进了新的患者,病房可能不够了……

当时,我身上还压着一副重担,就是审核所有要出院的新冠患者。这听起来可能只是例行公事,其实背后的压力很大。

院领导找我谈这事的时候,那脸上的严肃和担忧,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你得亲自去审核每一个病人的报告,得真正符合条件了,才可以出院。不能出现患者出院后病情加重、再次返院的情况。”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得忙到深夜。晚上九点多,上百份的检查报告递到我办公室,我一份份地看,一个个地审。仔细地审阅计划第二天出院患者的报告,判断他们恢复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出院。审完了,跟各科室的主任们再沟通确认一下,确保每个决定都不能有差错。那个时期,基本每晚都忙到凌晨 1 点多钟。

说实话,这项工作挺有挑战性的。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出院人数、患者出院后的状况,并渴望看到更多的出院病例。但作为医生,我深知不能为了数字的好看而放松标准。所以,尽管全社会都希望出院例数越多越好,但我始终严格把控,确保每一位出院的患者都真正达到了康复标准,最大限度减少复阳的可能性。因为我明白,每一个复阳病例都可能引发新的传播链,这对于疫情防控大局来说,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风险。

应对新冠疫情的3年中,我历经千人以上新冠患者住院、每天 300-600 名患者的出入院,感觉就是在打一场场战役,三院人就是一个个挺身而出的战士。三院经历此次新冠洗礼,相信未来应该能从容应对各种公共卫生危机,让深圳市人民放心!

在风暴中心见证三院温情与坚守

三十载光阴如梭,我在三院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岁月。这三十年,我不仅见证了医院的日新月异,更经历了无数次与疫情的殊死搏斗。每当公共卫生危机来临,三院总是站在风暴的中心,犹如一位永不停歇的生命守护者,以其坚韧与毅力,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健康与安宁。

在急诊室、病房、ICU、实验室……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面对疫情,我们从未退缩,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着力量。那些紧张而有序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对我而言,三院不仅仅是一座医院,它更是我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从一名青涩的年轻医生,逐渐成长为深圳传染病领域的医生代表。每一次与疫情的搏斗,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学的价值与生命的真谛。而这些成长与蜕变,都离不开三院对我的悉心培养。

我清楚地知道,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联合培养到优才计划,再到菁英人才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让我们的医学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怀揣着对医学热爱与对生命敬畏的青年医生,加入三院这个大家庭,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1028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