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学弟1983年毕业后回到故里,现为湖北省麻城市卫生健康局退休干部,曾任麻城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叔和文化研究会会长。业余时间喜欢写作,作品散见于省,市,地级杂志及媒体。
这是他最近为当地的两本著作所写的序言。因喜爱其文字,今获得其许可存于我的博客中慢慢欣赏:

李江峰,湖北省麻城市卫生健康局退休干部,曾任麻城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叔和文化研究会会长。业余时间喜欢写作,作品散见于省、市、地级杂志及媒体。(来自: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10-31 15:19“李江峰:一草一木总关情”)
《张自强骨外科临证经验》李序
杏林春暖,橘井泉香。当张自强先生嘱我为其新著《张自强骨外科临证经验》作序时,我的思绪倏然回到三十五年前——那时,我只是中医队伍的一个新兵,因对野葡萄根治疗骨髓炎十分好奇,便与先生相识于麻城岐亭古镇。彼时先生已行医三十余载,虽偏寓乡村,医名早已远播省内外。先生医风俭朴,青衫布履,案头堆满泛黄的古籍与手写的医案,眉宇间既有医者的仁厚,又透着学者特有的专注。那时我便以岐亭卫生院几代医人坚持不懈攻克医学难关,为骨髓炎患者带来福音的典型事例为题,撰写了一则长篇通讯“与顽疾打交道的人”,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张自强先生就是文中的主角之一。而今,先生年逾耄耋仍坚持诊疗业务,笔耕不辍,将七十年临证心血凝成此卷,这份对中医事业的赤诚,恰似苍松经霜愈翠,令人肃然起敬。
一、大医精诚:仁心铸就的济世情怀
先生常言:“医者当以父母心待病患。”这句誓言在七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化作无数温暖人心的细节。诊室里常备着热茶,专为远道而来的患者驱寒暖胃;凡是外地患者辗转来院求医,错过中午饭,他必将盖着红章的“爱心餐券”郑重递予患者和家属,这看似寻常的就餐补助,实则是先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践行着“安神定志,无欲无求”的古训。曾有一外地患者在公交车上被人骗去全部诊费,先生得知情况,慷慨解囊,不仅让患者买到治病所需之药,还给予回家的路费和生活费,这般视病患如至亲的境界,恰是《大医精诚》“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的当代诠释。
二、守正创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
作为“骨髓炎软膏”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先生深谙“师古不泥古”的辩证之道。诊室中常见这样的场景:他一手把脉望舌,一手对照X光片分析病况,还能熟练操作电脑;先生常常亲自上手术台,操刀为骨病患者凿通髓腔、取死骨、植髂骨;开方时既遵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又参考现代影像学精准定位。这种“以中医为体,以西学为用”的诊疗模式,在治疗股骨头坏死、骨髓炎、骨结核等疑难骨病中屡建奇功。曾有位建筑工人因腰椎结核多方求治未果,远道来岐亭求医,先生认为是气滞痰瘀所致,制订以中药行气化痰通络为主的治疗方案,辅以西药抗结核,坚持治疗半年后,患者竟能重新扛起水泥袋。这般“中西融通”的智慧,正是传统医学在当代焕发新生的生动注脚。
三、薪火相传:临床智慧的体系构建
翻阅书稿,“经验撮要”篇记载了近二十种骨外科疾病的治疗经验,涵盖骨髓炎、骨结核、骨坏死、骨肿瘤等,病案分析有理有据,遣方用药有特色,治疗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骨病治疗体系。先生强调在临床上,要辨体质之虚实、辨病邪之深浅、辨经络之通滞;“通络如春水解冻、补虚似沃土培根、祛瘀效激流荡秽、扶正若砥柱中流”,这些凝练的学术思想,源自数万例病案的反复锤炼。更可贵者在“诊余随笔”篇中,先生汇集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分析病案千余例,公开发表在省级以上中医期刊。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读到医理精微,更触摸到一位老中医“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自觉。
四、赤子初心:杏林精神的时代回响
先生认为,“所谓大医,不在于治愈多少沉疴,而在于唤醒多少人对生命的敬畏”。他的“333”行医法:思想上有“三怕”(一怕病人不信任,二怕担不起责任,三怕没有医疗效果)、工作上有“三敢”(敢挑重担、敢于突破、敢于开拓)、为医要有“三德”(有职业道德、有高尚医德、有集体公德),如黄钟大吕,既反映一个行医几十年老先生的拳拳之心,也代表着白衣天使一心为人民健康的时代强音。当社会上实行单纯注重追逐经济效益的风气时,先生仍守着青瓦白墙的诊室,用笔墨书写处方,用戥子称量药材,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坚守,实则是对中医本真精神的深情守望。书中记录的一例又一例典型医案,既是临床经验的结晶,更是医道传承的火种。
掩卷覃思,但见墨香氤氲处,既有岐黄经典的深邃智慧,又跃动着当代中医人的创新精神。先生七十年如一日践行的大医之道,恰似他研制的骨髓炎软膏——以传统古方为基,融现代工艺之妙,不仅能疗愈病患躯体之痛,更能温暖医道传承之心。愿此书能如暗夜明灯,照亮更多后来者的杏林之路;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李江峰 公元二〇二五年夏于麻城
《等着桔梗开花》李序
《等着桔梗开花》是汪芳记先生以中草药为经纬,深情编织的一部散文集。它流淌着一位深谙中医药文化的作家,对草木根、茎、叶、花、果的拳拳挚爱。
与芳记相识于三十年前的古镇歧亭,缘于一剂良方、一例顽疾和一项省级科研成果——“野葡萄根为主治疗骨髓炎”。彼时,作为名老中医李学祥先生的学术继承人和课题参与者,二十出头的他踌躇满志。岁月流转,他在这方基层医院坚守二十余载,当初的锋芒渐敛于日常的清贫、忙碌与坚守。然而,生活的困顿与梦想相遇,碰撞出的竟是诗意的火花。十余年前“博客”盛行,我们常在网络相逢。他以“决决流冰”为名推送的诗文,清新隽永,如沐清风,如啜新茗。
生活常似玩笑,却也馈赠丰厚。歧亭,于芳记而言,恰如苏东坡笔下的方山子之归处,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于此,他收获了家庭,精进了医术,也默默积蓄着创作的矿藏。后来,机缘眷顾,他得以“进城”,我们更成为志同道合的搭档,共论岐黄,同研王叔和。新环境激发出他澎湃的创作力,诗歌、散文、小说频见报端,佳作迭出,屡获省级乃至全国大奖。
以中草药为题作散文,单篇易成,结集成书却非易事。芳记不仅做到了,且做得独具风采。我曾忧虑题材单一,然细读方知,这绝非简单的本草罗列。书中流淌的是他数十年行医问药的难忘经历,是至亲命悬一线、终赖草木起死回生的切肤之感,更是对家乡山水草木的深情礼赞。其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余韵悠长。
其作特点鲜明:
其一,根植沃土,采撷芬芳。鄂东大别山乃天然药库,茯苓、天麻、荆芥、连翘、菊花、桔梗等道地药材俯拾皆是。芳记巧妙地将地方风物、传奇掌故与本草药性熔于一炉。如《定风草天麻》借“神农射狮”的传说引出“全国天麻第一乡”张广河的珍品;《野有茯苓》则从苏东坡贬谪黄州途经麻城春风岭落笔,遥想县令张毅植松,虽考据稍显牵强,却寄托了古时“爱民富民”的朴素情怀。尤为浓墨重彩的是《爱我福白菊》。麻城乃“药王故里,菊花之乡”,福白菊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乡亲致富的支柱。芳记洋洋洒洒,追溯渊源,挖掘文化,详述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曩之可枕,酿之可饮”的全株价值,为家乡的“花文章”倾情鼓呼。
其二,情动于衷,源自躬行。芳记科班中医出身,临床浸润三十余载,终成一方良医。他对中医的“亲切”源于血脉。《冬瓜的故事》中,他动情回忆父亲壮年罹患重疾,母亲持老中医在烟盒纸上所开的奇方,辅以夏日冬瓜为食,竟令绝症得愈。这耳濡目染的“神奇”,正是他投身并热爱中医的初心。此文斩获省级征文一等奖,动人之处正在其赤子真情。书中同题篇目《等着桔梗开花》,则撷取卫生院“院中园”的青春记忆。作者以灵动的笔触,详述参与桔梗播种、锄草、捉虫、守护的全过程。那初生的嫩苗,“如山茶树的嫩尖,翠绿翠绿”;那盛放的花朵,“如圆桶,如铃铛,白中有紫,紫中有蓝……软软地窝在地面上”。当被委以“青年突击队长”之任,带领伙伴们“在清晨,在黄昏”辛勤劳作,最终迎来花开满园,那份欣悦,“像一局麻将三灌一,嘴巴笑得合不拢来”,为清贫岁月注入了纯粹的快乐。作者深情喟叹:“桔梗花的清幽淡雅宁静温舒让我记忆犹新。这一生,看过植物百十千,桔梗花开最好看。”文集以此命名,正是对那段纯真岁月最深情的回望。
其三,笔致细腻,意蕴绵长。作为文学作品,芳记在手法上力求多变,写景、叙事、抒情、说理各擅胜场,更勇于创新。《栀子甲日记》即是一例。路过白果药王庙,见岗上栀子葱郁,灵感顿生。文中栀子家族的甲、乙、丙、丁、戊被赋予人格与思想,各自代表着栀子不同炮制下的药效或作为染料的用途。这种拟人化的日记体尝试,构思新颖,需读者细品方得其妙,拓展了想象空间。而《枯草颂》则堪称一首精妙的散文诗。开篇即赞夏枯草之“另类”:“在万古悲风中标新立异”。作者以洗练笔法,将“普通的草、普通的花、普通的穗、普通的籽”刻画得卓尔不群,尤其凸显其“冬荣夏枯”的独特禀性:“它荣在冰天雪地中,枯在一地嫣然里”。字里行间,歌颂的正是夏枯草般不畏严寒、坚贞不屈、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格,于当下时代尤显珍贵。
通览《等着桔梗开花》,其动人之处远不止于此。作为先睹为快者,我深为芳记的毅力所感佩。是草木的灵性赋予他灵感,是生活的曲折淬炼出智慧,是文友的鼓励增添了勇气,更是那份深入骨髓的中医药情缘让他笔耕不辍。读其文,如聆听心音,如追寻足迹,亦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浸润和徜徉。
若言微瑕,个别篇章引典稍显繁复,或偶有理路牵强、药物表述未尽精准处,部分文字亦可再作打磨。然此无碍大观。唯愿芳记在未来的医文双修之路上,勤学精进,再创佳作,为文苑增色,为杏林添彩。
开卷有益。《等着桔梗开花》这席以本草为材、用真情烹制的文化盛宴,必将为您带来曼妙、清新与浪漫的独特享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836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