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汉译过程,清晰地展现了西方医学概念传入中国时,与本土传统医学知识相互碰撞、筛选与融合的历史。其汉译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症状性意译与“痨病”的延续(19世纪初-19世纪末)
在西方细菌学理论传入之前,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医生在翻译这种疾病时,很自然地借用了中国已有且描述症状最接近的病名,主要译名为“痨病”或“肺痨”。因为西方医生观察到 Tuberculosis 的典型症状——慢性消耗、咳嗽、咯血、发热、消瘦,与中医所说的“痨瘵”或“肺劳”高度吻合。因此,他们在早期的医学著作中,直接使用了“痨病”(Consumptive Disease)或“肺痨”(Consumption of the Lungs)来对译 Phthisis 或 Consumption。
其实,“肺痨”的病名最早来自于合信的《医学英华字释》中,他将肺部的consumption译作“肺劳症”(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后,傅兰雅等人将肺体内生结节(都比迦力),伴有身弱而瘦、胸膈变窄、干咳、面色发红等症状的疾病,译为“肺痨”。“肺痨”这一病名至此出现,并取代“肺劳症”成为西方传教士群体翻译西医书籍时的标准译名。因为与中国文化贴近,近代中医也欣然接受了“肺痨”这一病名,故称“肺痨病,西人新译之名词也”[19],“肺痨二字,乃欧西之病名”[20]。将具有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状,又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肺痨”,也是中医学知识的与时俱进[21]。
这是一种意译,基于临床症状的相似性,但并未传达其“由结核杆菌引起”和“形成结核结节”的现代病理学本质。
第二阶段:病原学发现与“结核”一词的引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82年,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杆菌,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从症状转向了病原和病理。关键概念是Tubercle(结核结节)和-osis(病态)。
Tubercle指疾病在组织中形成的微小的、颗粒状的结节病灶;-osis:表示一种病理状态。那么,如何翻译“Tubercle”这个核心病理概念?
于是,译者创造性地使用了中文里的“结核”一词:“结”意为凝聚、集结;“核”意为核心、果核,形象地描述了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的质地。这个词精准地捕捉了“Tubercle”的形态特征,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新造医学术语。
第三阶段:病名整合与“肺结核”的定型(20世纪初)
在明确了病原体和核心病理变化后,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病名,即Pulmonary Tuberculosis。Pulmonary(肺的)指明了发病部位;Tuberculosis(结核状态/病)指明了病理本质。其汉译整合:
部位 + 病理:将指代部位的“肺”和指代病理的“结核”结合起来,形成了“肺结核”这一全新病名。同时,区分于其他结核:相应也翻译出了“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淋巴结核”(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骨结核”(Bone Tuberculosis)等,明确了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以肺部最为常见。
因此,“肺结核”一词既包含了解剖位置,又揭示了疾病的微观病理本质,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精确性要求。
据说,这个翻译过程来源于日本。结核杆菌学说问世后,日本医生为了划清西医肺结核知识与传统中医之间的界限,[22]并突出前者的独特之处,在翻译tuberculosis时,根据“所侵之组织(病灶)必成结节如核,故曰结核病(Tuberculose)”创造出“肺结核”的译名。甲午战后,随着留日学生与翻译日本书籍的人数的猛增,“肺结核”一词也从日本引入中国。早在1899年,在由日本乙未会创办、出版地为上海的《亚东时报》发表的关于肺结核的文章中,便使用了“肺结核”一词[23]。
第四阶段:名词统一与规范化(20世纪中后期)
随着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医学辞书的编纂,“肺结核”作为标准术语被最终确定下来。
政府与学术机构推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部门、医学名词审查机构,通过编写《医学词汇》等工具书,将“肺结核”定为官方标准译名。
教育普及:通过医学院校的教科书和公共卫生宣传,这个科学、准确的病名得以普及至全社会。
小结:汉译过程的脉络与意义
1. 汉译过程的脉络(见附表)
附表 肺结核病名的翻译过程
阶段 | 核心驱动力 | 关键译名 | 翻译方式 | 特点 |
第一阶段 | 症状相似 | 痨病、肺痨 | 意译、借用 | 基于传统认知,通俗但不科学 |
第二阶段 | 病原学发现 | 结核(Tubercle) | 新创术语 | 引入核心病理概念,实现精准化 |
第三阶段 | 概念整合 |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 合成新词 | 部位+病理,科学、系统、精确 |
第四阶段 | 标准化 | 肺结核 | 规范统一 | 通过教育和行政力量成为标准 |
2. 汉译过程的影响
成功的术语创造:“结核”一词的创造是翻译史上的典范,它形象、准确,并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如“结核菌”“抗结核药”)。
传统与现代的并存:在科学界和正式场合,“肺结核”成为标准用语。而在民间,“肺痨”或“痨病”作为俗称仍被广泛使用,体现了语言使用的层次性。
反映了认知的进步:从“痨病”(基于宏观症状)到“肺结核”(基于微观病原和病理),这一名称的演变本身就如同一部微缩医学史,标志着中国人对此病的认识从传统经验医学迈向了现代科学医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679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