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为什么看似直奔深圳而来的台风,常突然转向西北奔阳江而去?
2025-9-24 17:01
阅读:1083

来深圳25年了。在我的印象中,深圳是个福地,每次台风都擦肩而过,倒有点像夏天降温的“凉茶”;多几次台风的夏天一定很好过,雨水也特多。

的确,原本看似直奔深圳、香港,却常在临近时转向西北,扑向阳江、茂名一带,确实是华南沿海台风路径中一个颇具“玄学”色彩却又蕴含深刻科学规律的现象。这背后,主要是大气环流、地形效应和台风自身内力三者共同导演的“路径魔术”。

下面,就AI提供的资料看看这些因素是如何“联手运作”的:

微信图片_20250924172452_186_33.jpg

剖析路径转向的关键因素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引导”

风移动就像被河水带着走的小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是那条最主要的“河流”。它的强度和位置直接决定台风方向。

预测直扑深圳/香港时,通常预报模型判断副高强度强劲、位置偏西,其南侧的强劲东风会像传送带一样把台风一直推向珠江口。

实际发生转向时,随着台风靠近,副高常会因为冷空气、西风槽等因素影响而减弱东退。这时,台风失去强劲东风的引导,其路径会更多地受到上图所示的其他力量影响,自然就容易在广东台山到阳江一带登陆。副高位置的不确定性确实是台风路径预测中主要的变数之一。

2. 地球自转的“内力”助推:台风本身是一个旋转的系统,地球自转会产生一个使其整体移动路径向西北方向偏转的力(即科里奥利力效应)。即便没有副高引导,这个内力也会让台风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

3. 地形的“扰动”

菲律宾吕宋岛的高山:台风若先登陆或擦过吕宋岛,其内部结构会受地形破坏,导致其中心可能重组或调整,这会增加其后续路径预测的难度,有时会使其路径产生意料之外的偏转。

华南沿岸地形:虽然影响相对较小,但珠江口与粤西沿海的地形差异也可能对接近的台风产生微弱的吸引或阻挡作用,从而影响其最终登陆点。

4. 台风自身的“抉择”

台风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的中心对流爆发、眼壁置换等过程,都会改变其强度、结构和体积,从而影响其移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各大气象机构对同一台风的路径预报也会存在差异,因为对这些细小内部过程的把握不同,预测结果就会有差别。

正是上述因素的复杂互动,使得台风路径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气象预报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不断滚动订正更新的预报结论。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和数值预报模式的完善,预报的准确率在稳步提升,但公众关注最新的滚动预报和预警仍是应对台风的关键。

因此,我们看到的“临门一脚”转向现象,恰恰体现了大气系统精妙而复杂的平衡。

从“山竹”和“桦加沙”看台风的“路径转向”

台风的路径,尤其是那种看似“临门一脚”的转向,确实是天气舞台上最扣人心弦的剧目。以2018年的“山竹”和2025年的“桦加沙”为例,它们一个在东移中登陆,一个西行北进,其路径的差异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冷空气以及台风自身强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附表)。

附表 “山竹”和“桦加沙”在路径上的核心差异

对比维度

台风“山竹”   (2018年)

台风“桦加沙”   (2025年)

最终登陆点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沿海

预计在广东中西部沿海(如阳江)登陆

路径趋势

预报登陆点持续东移(从湛江→茂名→台山/阳江)

稳定西行北进,逼近时可能沿海岸线西拐

核心影响因素

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不确定性;宋岛地形影响导致结构重组;风东侧高压脊的推动。

副高引导为主;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挤压;风自身强度较强,受高层系统影响。

路径特点

预报调整大,存在不确定性

路径预测相对稳定,但近海可能西拐

这些,就是台风路径转向的“玄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337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