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认知革命到文化的起源
2025-9-23 11:33
阅读:424

从认知革命到文化的起源,实质上是在追问“文化是如何成为人类的一种可能性的”。认知革命为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和“操作系统”,而文化本身则是运行在这个系统上的“软件”和“应用生态”。让我们来一步步解析这个过程。

一、认知革命前的状态:基因的独裁

在认知革命之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行为模式主要由两种方式传递和决定:

基因遗传(DNA):行为模式通过基因硬编码。蜘蛛天生会织网,蜜蜂天生会跳舞,这些行为模式变化极其缓慢,需要成千上万年。

模仿学习:一些聪明的动物(如黑猩猩)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简单的行为,比如用树枝钓白蚁。但这种学习是个别且有限的,无法积累和迭代成复杂的传统。一个群体学会的技巧很难传递到另一个群体,也极易失传。

在这个阶段,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信息传递的带宽极低,无法实现跨代的高保真积累。

二、认知革命:文化的“大爆炸”奇点

认知革命的关键突破,在于智人演化出了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这彻底打破了“基因独裁”的局面。这种新方式包括:

1. 虚构与讲述故事的能力(核心能力)

这是最革命性的一点。智人开始能够讨论不存在于眼前的事物,比如图腾、神灵、祖先的灵魂、未来的愿景。

这意味着,“意义”被创造出来了。一条河流不再是简单的水道,而是“祖先之河”;一头狮子不再仅仅是危险的猛兽,而是“部落的守护神”。

2. 灵活、复杂的语言

语言从描述客观事实(“河边有狮子”)的工具,进化为分享和讨论这些“虚构故事”的工具。语言允许进行无限组合,表达抽象概念,从而能够传达更复杂、更大量的信息。

3. “集体意向性”(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

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的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群人共同相信某种虚构出来的事实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同意“这片贝壳是钱”“这个人是国王”“这张纸是契约”。这种共同的信念使得大规模协作有了基础。

三、关键一步:从认知能力到文化起源

上述认知能力直接催生了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从而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1. 文化的基础:共享的信念和规范

基于“虚构故事”的能力,不同的群体开始发展出独一无二的共享信念体系。

例如:某个部落相信牛是神圣的(印度教文化),另一个部落则相信牛是财富的象征(游牧文化)。这种共同的信念直接决定了该群体的行为规范(禁止杀牛 vs 追逐牛群)。

这就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一群人所共有的、通过学习而非基因传承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文化的载体:语言与仪式

复杂语言使得这些共享信念能够被精确地讲述、讨论和传承。老人可以向年轻人讲述部落的神话和历史,将文化代代相传。

仪式(如祭祀、成人礼、舞蹈)将这些抽象信念具象化,通过强烈的感官体验加深成员的认同感。仪式是文化的“实体化”操作。

3. 文化的多样性:隔离与适应

不同地区的智人群体面对着不同的环境挑战,他们利用自己“编故事”的能力,发明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神灵、不同的社会结构。

由于地理隔离,这些“故事”和文化实践各自独立发展,从而形成了文化多样性。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亚马逊雨林的狩猎文化、澳洲原住民的“梦世纪”文化,都是不同适应路径的结果。

4. 文化的演化:拉马克式进化

生物进化是达尔文式的:缓慢、靠基因突变、通过个体死亡来筛选。

文化进化是拉马克式的:快速、靠学习获得、成果可以在一代人之内传递。一个更好的工具设计(如鱼叉)、一个更有效的社会规则(如公平分配),可以迅速被整个群体学会,并传给下一代。这种指数级积累的能力,是文化爆炸性发展的根本动力。

小结:认知革命与文化起源的逻辑链

因此,认知革命并不是文化的本身,而是点燃文化的那个火花。它赋予了人类一种独特的能力:通过共同的虚构信念来构建大规模合作网络,并通过语言将这些信念高保真地传递下去,从而创造出迥异于基因遗传路径的、全新的演化轨道——文化演化。

从此,人类的历史不再仅仅是生物的历史,更是文化如何变迁、融合、兴衰的历史。认知革命让我们从“自然”的领域步入了“文化”的领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315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