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隐喻是汉语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式,将一个概念或实物放入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实物中,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或暗示的目的。
在汉语文化中,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是修辞手法,更是文化体现,蕴含着万物有灵、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在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讲述故事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应用价值。
作为人类基础认知工具,隐喻在自然哲学与科学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自然哲学用隐喻作为故事本身(宇宙是人体),科学则用隐喻作为临时脚手架(DNA是代码),后期用数学语言重写故事。或者说,两者用不同语言“讲述”世界的故事的时候,也体现在关于隐喻的应用过程中。
需要强调的是:自然哲学中隐喻是本体论承诺(世界就是如此),科学中隐喻是启发式工具(暂时这样理解)。例如,两者如何运用同一隐喻(如“机器”),但自然哲学可能止步于类比,科学会拆解机器运作的数学规律。
那么,以“隐喻”为例来比较自然哲学与科学体系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揭示两者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上的根本差异。也可为科学为何能取代自然哲学,以及如何在科学中避免成为“迷思”而转化为进步动力,而提供参考答案之一。
一、隐喻的角色与地位
表1 隐喻在自然哲学与科学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
维度 | 自然哲学 | 科学体系 |
地位 | 本体论与解释的终点。隐喻本身就是对世界本质的描述。 | 启发与沟通的起点。隐喻是构建理论的临时工具,用于理解和探索未知领域。 |
目的 | 提供一种定性、融贯且令人满意的世界图景,追求的是意义的阐释和美学上的和谐。 | 提供一种可操作、可验证的模型,追求的是精确的预测和对机制的操控。 |
与真理 的关系 | 隐喻的正确性取决于其是否与权威经典(如亚里士多德、阿维森纳的著作)和哲学体系逻辑自洽。 | 隐喻的有用性取决于它能否引发出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理论。它本身不是真理,而是通向真理的跳板。 |
二、隐喻的工作方式:从“源域”到“目标域”
隐喻的核心结构是将熟悉的“源域”映射到陌生的“目标域”,从而理解目标域。
1. 自然哲学中的隐喻:宏观、质性与拟人化
自然哲学的隐喻源于直接的感官经验和生活类比。例如目标域包括人体、疾病、宇宙运行;源域囊括日常世界(如元素、家庭、社会等级)。
经典案例1:“宇宙是大人体,人体是小宇宙”(宏微宇宙论)。源域为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头为统帅,心脏是王座,血液是河流);目标域为宇宙的结构与运行(天界最高,星辰环绕,自然灵气流动)。该隐喻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统一的世界模型,将人与宇宙紧密相连,提供了宏大的意义。但它无法进行定量计算和做出具体预测。
经典案例2:“自然厌恶真空”。源域为人类的情感和意愿(“厌恶”)。目标域为流体压力的物理现象。为“为什么水能在泵管中上升”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拟人化的解释。但它终止了进一步的探究,因为它被认为已经给出了终极原因(目的因)。
2. 科学体系中的隐喻:机械、数学化与功能化
科学的隐喻源于技术、机器和数学概念。目标域如遗传、大脑、光、宇宙。源域如机器、代码、信息、模型。
经典案例1:“DNA是蓝图或代码”。源域为建筑设计图、计算机代码(信息载体、指令集)。目标域为DNA分子。这个隐喻极其强大地启发了分子生物学,引导科学家去寻找“编码”规则(遗传密码)。但科学不满足于此,它用化学结构式(ATCG碱基序列)和中心法则(DNA→RNA→Protein)这些非隐喻的、抽象的操作模型取代了它。隐喻是成功的,因为它最终使自己被超越。
经典案例2:“大脑是计算机”。源域为计算机(信息处理、输入/输出、硬件/软件)。目标域为人脑与神经系统。这个隐喻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研究记忆、处理速度等问题的新视角。但顶尖的科学家深知其局限性:大脑不是二进制,不是冯·诺依曼结构,具有可塑性。这个隐喻的价值在于它提出了可检验的问题(“信息是如何编码的”),而非提供了最终答案。
三、对隐喻的检验与态度
维度 | 自然哲学 | 科学体系 |
检验标准 | 逻辑一致性与权威性。隐喻是否与既定的哲学体系和经典文本相融贯? | 实证可检验性与预测能力。由隐喻启发产生的理论能否做出可被实验验证的、精确的预测? |
对隐喻的态度 | 忠诚与阐释。隐喻是智慧的结晶,后代学者的任务是更好地阐释和完善这个隐喻体系。 | 临时与可弃。隐喻是实用的工具。如果它不再有用或与新证据矛盾,它会被无情地抛弃或修正(如“以太”隐喻被抛弃)。 |
演进方式 | 阐释学的循环:通过对经典隐喻文本的不断注释和再阐释来发展。 | 范式的革命:旧隐喻连同其整个理论框架(范式)被新的、更有效的隐喻和理论所取代(如牛顿的机械宇宙隐喻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宇宙隐喻)。 |
总结:隐喻作为分水岭
以隐喻为支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哲学与科学体系的分野:
从“是”到“像”:自然哲学声称“宇宙是一个有机体”,这是一个本体论声明。科学说“宇宙在某些功能上像一台机器”,这是一个启发式的、临时性的类比。
从目的论到机制论:自然哲学的隐喻充满了目的和意义(“自然厌恶真空”),科学的隐喻旨在揭示机制和因果(“大气压力将水压入泵管”)。
从封闭到开放:自然哲学的隐喻体系往往是封闭和完满的,试图解释一切。科学的隐喻是开放和试探的,它自知只是逼近真理的工具,随时准备被更好的模型取代。
自然哲学将世界本身视为一个需要被解读的宏大文本,隐喻是其语法和终极答案。而科学将世界视为一个需要被破解的复杂谜题,隐喻是其最初的有根据的猜想,最终必须让位于基于数学和实验的确凿证据。
科学的巨大力量不在于它避免了隐喻,而在于它发展出了一套严格的自我校正机制,能够不断检验、修正并最终超越其最初的隐喻直觉,从而实现对世界越来越精确和可靠的认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217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