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人们思维是如何把握现实世界的?
2025-9-15 11:27
阅读:351

人们思维是如何把握现实世界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抽象,实际上非常现实,比如,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怎么避免认知偏差?

首先,思维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建构。要提到感官输入、认知框架、社会文化影响,还有工具的使用。只有深入理解,认识世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才能够确定思维的能动性和局限性。

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核心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持续了数千年,目前认为:人类的思维并不是像镜子一样被动、精确地反映现实世界,而是通过一套复杂的“认知工具”主动地构建、解释和预测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

这个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哲学层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现实主义/唯物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思维的客观现实世界。我们的思维(意识)是大脑的产物,其功能是尽可能地准确反映这个外部世界。思维的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唯心主义/建构主义:认为我们所能认识和谈论的“现实”,总是经过我们心灵(思维、概念、语言)过滤和建构的版本。我们无法直接触及“物自体”(康德的概念),我们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甚至有些观点认为,没有思维,也就没有所谓的“现实”。

现代科学大多建立在科学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即承认一个客观世界的存在,但同时接受我们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和建构性。

认知心理学层面:思维的“工具箱”

我们的思维通过一系列心理过程来把握世界,这些过程既强大又容易产生偏差:

感知与感觉:这是信息的入口。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皮肤)接收外部世界的物理化学信号,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选择的、有限的(我们听不到超声波,看不到红外线)。我们主动选择感知信息的哪些部分,忽略其他部分。这让我们能聚焦关键信息,但也可能造成“看不见的大猩猩”这种无意视盲。

模式识别:大脑天生倾向于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和模式。我们会自动将零散的信息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比如将几个点连成线,将声音组合成熟悉的单词。

categorization(分类):这是思维把握世界的核心策略。我们不会将每一个物体都视为独一无二的,而是将其归入不同的类别(如“椅子”“水果”“好人”)。我们通过形成原型(最典型的例子)或图式(知识框架)来理解类别。例如,我们有一个“鸟”的图式,包含“有翅膀、会飞、有喙”等特征,从而快速将知更鸟识别为鸟,而鸵鸟则可能被视为非典型成员。

概念与抽象:在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形成概念(如“正义”“爱情”“能量”)。概念是思维的砖石,让我们能够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语言是概念的主要载体。

推理与决策:我们运用逻辑(演绎、归纳)、直觉(启发式)和情感来进行推理和做出决定。但这常常受到各种认知偏见(如确认偏误、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导致我们偏离“理性”。

神经科学层面:大脑的物理实现

所有思维活动都有其神经基础:

神经网络:大脑由数十亿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学习的过程就是强化或弱化这些连接的过程。

预测加工理论:这是一个前沿且强大的理论。它认为大脑本质上是一个“预测机器”。它不断地基于过去的经验(内部模型)生成对当下 sensory input(感官输入)的预测。思维把握世界的过程,就是用预测与现实的误差来不断更新内部模型的过程。我们不是被动地感知世界,而是主动地“猜测”世界,并用感官信息来验证和修正我们的猜测。你之所以能流畅地阅读,是因为你的大脑预测了下文可能出现的词语。

语言与符号层面:思维的扩展

语言:语言是我们思维的主要工具和载体。它不仅用于表达思想,更在塑造我们的思维(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同的语言提供了不同的概念范畴,会影响其使用者看待世界的方式。

符号与工具:人类创造了大量的外部符号系统来辅助思维,如数学、图表、艺术、音乐、计算机。这些工具极大地扩展了我们把握复杂和抽象现实的能力。

总结:思维如何把握现实?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概括:思维不是一个照相机,而更像一个“虚拟现实构建师”。

首先是原材料,即从外部世界接收有限的、模糊的感官数据流。

再就是建筑蓝图,利用进化赋予的先天结构和后天习得的经验(图式、概念)作为蓝图。

再就是构建过程,通过人类已有的知识背景积极主动地构建一个关于世界是什么的“模型”。

再就是测试与更新,将这个模型与持续输入的感官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匹配,模型就被确认;如果不匹配(产生预测误差),就调整模型。

再就是输出,我们最终“看到”“听到”和“理解”的,正是这个不断更新的内部模型,而不是世界本身。如果这个模型足够好,就能让我们成功地生存、互动和改造世界。

因此,思维对现实的把握是能动的、建构的,而非被动的、复写的;高效的、实用的,旨在生存和成功,而非追求绝对真理;近似的、不完整的,受限于我们的生物构造和认知框架;可错的、易有偏见的,常常受到各种认知捷径和情绪的影响。

认识到思维的这些特性,我们才能更谦逊、更批判地对待自己的认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用新的经验和证据来修正我们内心的“世界模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2021.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