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在经验事实的来源与获取方式上,自然哲学与科学有什么不同?
2025-9-14 12:18
阅读:413

从经验事实的来源与获取方式上来看,自然哲学与科学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核心区别不在于是否观察“事实”,而在于:自然哲学从有限的、通常是被动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中,思辨推理出宇宙的根本原理,然后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甚至规定)所有事实。科学则主动地、系统性地创造情境(实验)以发现新的事实,并用这些事实来检验、修正或推翻现有的理论。

与科学一样,自然哲学也会观察事实,但处理方式不同。关键差异可能在于:对待事实的态度、方法系统性、以及事实与理论的关系。一般而言,自然哲学依赖权威和思辨,事实是用来迎合理论的;科学则用实验创造新事实,让理论服从事实。还有数学化和可重复性这些科学独有的特点。

一、事实的来源与获取方式

表1  自然哲学与科学在经验事实来源与获取方式上的差异

维度

自然哲学

科学

方式

被动观察日常经验。依赖肉眼观察、生活常识和直觉。

主动实验系统化观察。创造受控条件以排除干扰,主动探寻事实。

例子

亚里士多德观察火焰向上,得出“火元素轻,其自然位置在上”的结论。观察物体自然停止运动,得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设计斜面实验,创造了“稀释重力”的条件,以精确测量时间与距离的关系,发现了加速度概念。巴斯德用鹅颈瓶实验,创造了无菌环境,发现了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

区别

事实是给定的,是思辨的起点和素材

事实是被探寻的,甚至是被创造出来的,是检验理论的法官

二、事实与理论的关系

表2  在经验事实与理论的关系上,自然哲学与科学的差异

维度

自然哲学

科学

关系

性质

理论优先于事实。一旦从权威或第一原理中确立了理论,事实必须服从于理论。如果出现不符的事实,倾向于忽略、重新解释或增补特设性假设以维护理论。

事实裁决理论。理论必须做出可被事实检验的预测。如果出现顽强的不符事实(尤其是实验事实),理论必须被修改或抛弃

例子

第谷·布拉赫获得了极其精确的天文观测数据(事实),但他的理论体系仍是地心的。他的弟子开普勒利用这些数据,放弃了圆形轨道这一古老理论,发现了椭圆轨道(新事实与新理论统一)。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经过太阳时会弯曲(理论预测)。爱丁顿通过日食观测证实了这一预测(发现新事实)。这个事实支持了新理论,证伪了牛顿理论在该情境下的有效性。

区别

事实是理论的仆人,用于Illustrate(说明) 理论。

事实是理论的法官,用于Test(检验)理论。

三、处理“反常事实”的态度

表3  自然哲学与科学处理“反常事实”的方式比较

维度

自然哲学

科学

应对

策略

维护核心理论。通过增加辅助性假设来消化反常事实,保持体系内部的逻辑自洽。

挑战核心理论。将反常事实视为发现新知识、突破旧范式的契机

典型

例子

托勒密地心说为了解释行星的“逆行”现象,在本已非常复杂的均轮-本轮模型上不断增加新的本轮,使模型极度复杂化,但坚决不放弃“地球是中心”这一核心原理。

19世纪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找不到以太风)是一个著名的反常事实。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它,最终催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绝对的时空观。

区别

保守的:目标是保护既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革命的:目标是追求理论与事实更高程度的符合,不惧怕颠覆旧理论。

四、数学与定量化的角色

表4  数学与定量化在自然哲学与科学中的不同表现

维度

自然哲学

科学

作用

描述性的、次要的。数学可能被用来计算(如托勒密体系预测行星位置),但不对理论的核心概念(如“本质”、“目的”)进行定量定义。

构成性的、核心的。数学是科学的语言。理论必须用数学公式精确表述,其预测必须是定量的。事实的发现也必须是可测量的

例子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速度”没有被精确定义,它更接近于一个定性概念(快慢)。

牛顿力学中,力(F)、质量(m)、加速度(a)被F=ma这个数学等式严格定义和关联。一个事实是否成立,取决于测量值是否在误差范围内符合公式计算值。

区别

数学是工具

数学是基础

总 结

从经验事实的发现上看,自然哲学与科学的不同本质上是方法论的不同:

自然哲学更像一个封闭的循环:从少数观察→思辨出普遍原理→用原理解释一切(包括新事实),如果解释不通,宁可扭曲事实也要保全原理。

科学则是一个开放的、自我修正的螺旋:从理论→推导出可检验的预测→通过实验主动发现或创造新事实→用事实检验理论→根据结果确认、修正或抛弃理论→产生新理论……

这种观念与方法的转变,使得科学摆脱了自然哲学的思辨桎梏,获得了一种强大的、自我纠错和持续进步的能力,从而能够不断地发现前所未闻的新事实(从DNA双螺旋到黑洞),深刻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1861.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