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建院40周年口述史(17):从非典到新冠,率团队建起传染病“第一道防线”

已有 951 次阅读 2025-9-11 15:41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微信图片_2025-09-11_154024_668.png

口述者:刘映霞,1964 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口述时间:2024 年 6 月 27 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抗击非典的经历仿佛一本“活”教科书,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我认识到,我们的专业能力,不仅单纯体现在救治水平上,还体现在对疾病传染危险因素的预判,需要站在公共卫生防控的高度,从全局思考问题。

抗击非典让我意识到职业使命

我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工作,然后在湘雅医学院读完硕士和博士,后来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负责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肝病中心,并担任肝病中心主任和感染科主任,同时兼任南华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

2003年春,非典开始在全国蔓延,举国上下进入了紧张的防疫状态。那时我正在准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突然被医院紧急召回,担任衡阳市抗击非典临床专家组组长。

在不明病因、没有任何参考指南的情况下,我们自己设计防护服,建了隔离病房。因为衡阳地处京广线重要节点,所以医院不断有从列车上转来的重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和大家一起进驻到隔离病区。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大家很紧张,我心想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首先要全力救治患者,同时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好院感防控,不能产生交叉感染,保护好身边的同事。

非典期间,一名患者从列车上转到我们医院。列车长先后两次给我打电话,问我如何做好消毒防疫,列车什么时候可以开车?当听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很震惊。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感染科学科带头人和抗疫专家组组长,肩上承担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抗击非典的经历仿佛一本“活”教科书,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我认识到,我们的专业能力,不仅单纯体现在救治水平上,还体现在对疾病传播危险因素的预判,需要站在公共卫生防控的高度,从全局思考问题。因此,作为感染科医生,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南下深圳开启人生新篇章

2005年我回国后,职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几乎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2005年至 2007年,我负责建立了符合国家标准的 PCR 实验室,科室获得了国家感染性疾病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资格,我还被推选为湖南省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在当时,整个衡阳市只有 3 位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我会有很好的职业前景,但就在这时候,我放弃了继续在湖南发展的机会,选择来到了深圳。

来深圳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我的家人都在深圳,和亲人团聚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三院的多次诚挚邀请。

最终,带着一丝不舍,我作别了三湘大地,一路向南奔赴热火朝天的特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充满了期待。

医学是一门传承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老师手把手带。我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凌晨,与年轻的同事们并肩为伴。他们说在夜查房的时候,只要看到我的门开着,就感觉到心里有底了。我自己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所以我深知,必须这样去带年轻人,让他们在实践 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在“大考”中锻造队伍

2008 年我来三院后,正赶上手足口病大流行。我所接管的感染科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大部分医生毕业没多久,没经历过大型传染病防控的历练。

三院当时还是一所专科医院,很多检查都没开展,只能将一些诊断困难的发热患者转到别的医院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锻炼队伍,提升团队的诊疗水平,而防治手足口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手足口病流行前期,医院就着手培养年轻医护人员。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呼吸机培训班,主要提升危重病临床救治能力,并保证在需要时最短时间内熟练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危重患者。这也是从 2003 年非典之后,我们医院第一次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治重大传染病危重症患者。

医学是一门传承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老师手把手带。我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凌晨,与年轻同事们并肩为伴。他们说在夜查房巡视病房的时候,只要看到我的门开着,就感觉到心里有底了。我自己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所以我深知,必须这样去带年轻人,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和成长。

探索建设传染病防控体系

2009 年 4 月,在墨西哥和美国出现新型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流行。没过多久,深圳就有了外来输入病例。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刚开始我们以为又一个非典来了。有了前几年抗击非典的经验,这一次我们反应很迅速,4 月 29 日我们就组织了全院培训,并做出了深圳市的应急方案,这比卫生部的全国培训还要早一天。

在这次新型甲流暴发期间,我们团队共收治了超过500例确诊病例,其中 100余例重(危)症,包括 12 例孕妇,全部都救治成功,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时任院长周伯平兼任深圳市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救治专家组组长,我作为副组长,在周院长和专家组的指导下,执笔先后发布了深圳市 H1N1 型甲流诊治防控方案、危重症诊治方案、甲流分类诊治指引、轻型甲流居家指引等,以及呼吸道标本采集流程、会诊和上报流程等,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最早系统制定这些方案及流程指引,并由 H1N1 型甲流引申到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由此,我们才真正有了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的雏形。后来的 H7N9 型禽流感的成功防控经历,完善了我们的体系建设。

新冠疫情是对我们医院整体防控体系的一次锻炼,当然也是一次验证。事实证明,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受住了这次考验,特别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完成多例病毒分离与病源筛查

2014 年深圳市推出“三名工程”,我们医院引进了高福院士团队。我和高福院士共同申报了深圳市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当年 9 月份,我们顺利获得了深圳市科创委对重点实验室的批复。

这个重点实验室在传染病防控体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快速诊断出病原,因此,这个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就是做不明原因病源的快速筛查。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也创造了很多个深圳的第一次。三院有一座寨卡病毒的雕塑,就是为了纪念我们第一次分离出寨卡病毒。

2016 年 2 月14日,有一名游客从有寨卡病毒流行的地区旅游回来,他自己感觉有些发热。我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与海关取得联系,海关实验室主任告诉我,患者来自疫区,他们要去省里进行确认。我说我们可以采样,我们有能力进行检测,于是我就赶紧派同事去采样,当时只采了200 微升血样本。

拿到样本后,我们很快就完成了寨卡病毒分离,并且将其溯源基因组信息、生物学信息,此后又筛查出了对病毒有效的活性抗体,同时还形成了关于如何进行寨卡病毒检测、诊断的一整套流程方法。

相关成果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机构在报道时,都会提到深圳这次病毒分离案例,称之为“‘三名工程’1号”。后来,我们根据高福院士的建议,做了一尊寨卡病毒雕塑,展示其病毒和抗体结构。这座雕塑现在成了医院的景点,它在向公众进行医学知识宣教科普的同时,也记录与体现了深圳在抗击重大突发新发传染性疾病方面的担当与作为。

此后,我们利用这一平台,用自行建立的先进分子生物学方法,在 2小时内能完成近200种病原的筛查,先后成功进行了深圳第一例 H7N9禽流感病毒分离,第一例 H5N6 禽流感病毒分离,第一例导致危重不明原因肺炎的腺病毒分离,第一例新冠病毒分离,第一例猴痘病毒分离(包括污水内)……为各类疫情的防控、守好国门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

2020年我们申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诊防治体系新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同年,我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参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联合申报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得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这些奖项的获得,从一个方面证明我们早期建立起来的传染病防控体系是及时和有效的。

新冠疫情是对我们医院整体防控体系的一次考验,当然也是一次锻炼。事实证明,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受住了这次考验,特别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有了经验的积累,遇到类似情况我们便会迅速有效应对。2023 年6月,医院接收了深圳首例猴痘病毒感染患者,我们迅速部署,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利用 P3 实验室迅速进行了病毒分离,并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分析;布局全自动环境污染监测机器人等进行环境污水监测,首次报道了污水监测方法的建立及成果,以及预警的重要性;建立了全面的感染队列,变被动发现为主动筛查,很快便摸清楚了猴痘病毒的排毒规律、临床特征及进化特征等,并且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包括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两篇研究论文);抗体、疫苗研发及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等工作均同时跟上,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为未来X疾病流行的防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医院自 2020 年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先后获批了全科、内科和麻醉三个专业住培基地。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到目前为止,深圳三院是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唯一获批国家住培基地的医院。2023年,医院住培基地首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 93%,位列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三名。

强化医院人才梯队建设

传染病,特别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是在经历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关于这一点,医院很早就已开始布局,在新冠疫情前,我们就成立了感染重症科,这为后来传染病医院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感染重症科与综合ICU 都是医院面对重大传染病危重症救治的第一梯队,所以要求感染重症科所有医护人员,都和综合重症ICU 的医生接受同质化的培训。在新冠疫情中,他们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临床人才培养之外,我们还非常注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作。近些年来,我们深圳市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培养了很多优秀博士后,出站后很快成为了研究员和博导、教授,比如杨扬研究员、沈晨光教授,在短短数年时间里,硕果累累,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JAMA等国际顶级期刊,均申请到了三个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博士后已经成了广东省杰青和学术带头人。

这些年轻人才在科技抗疫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沈晨光博士后作为第一作者,率先在全球四大综合顶刊之一 JAMA 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用新冠康复者的血浆成功救治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例,被评为 JAMA 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入选国家防控方案。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我们近年来连续攻克了多个第一,三院的科研成果质量也长期位列深圳市卫生系统第一方阵,感染病学和结核病学科科技量值排名进入全国前十,连续数年位于广东省第一。医院有多人包括杨杨研究员等 2021 年至 2023 年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全球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参与高校教学,培养医务人才

2008 年底,深圳大学最早在深圳建立医学院,我院第一时间与深大合作建立了传染病学教研室。作为分管科教的院领导,很荣幸带领感染团队承担了医学院第一届至今临床医疗专业本科生传染病学的全部教学工作。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学生,也锻炼出了一支强有力的传染病医、教、研齐头并进的优秀师资队伍。

2018 年,三院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附属医院后,我们又承担了南科大传染病学的全部教学工作,并作为主要成员全程参与南科大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院的创建申报工作。自 2018 年以来,我们在JAMA、Nature、Science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以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名义,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超过 100篇,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南科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了参与医学院的教学之外,医院自 2020 年获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先后获批了全科、内科和麻醉三个专业住培基地。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到目前为止,深圳三院是全国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唯一一家获批国家住培基地的医院。2023年,医院住培基地首次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超93%,位列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三名。

建设信息化高水平医院

信息化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重点。近年来,作为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院领导,带领三院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亮眼的成绩,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通过新版六级电子病历评审和新版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评审的医院。

医院新版六级电子病历建设正好遇上了新冠疫情,那时候我们基本上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抗疫上。但六级电子病历建设的工作又必须往前推,怎么办呢?我们决定集中攻关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的技术瓶颈和管理盲点,并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全员培训。

抗疫期间,信息科的办公楼都用来收治患者,我们就在门诊过道上开展培训。通过全员培训,避免了医护人员因抗疫隔离而导致电子病历建设中断情况的发生,保证了相关工作顺利推进。最终,我们于 2022年6月顺利通过了六级电子病历评审,2023 年 3 月通过了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评审。

以申报电子病历六级和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为契机,医院实现了检验检查、治疗用药等全流程闭环管理和各核心系统的互联互通,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医院为此从管理、制度等层面做了许多改革,大家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但这些非常值得,因为这是一家高水平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所必须付出的努力。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沉淀与积累之后,三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各项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飞速提升,成为区域内的医疗服务中心与科研高地。

衡阳燕去,岭南春早。不知不觉间,我来深圳已经十六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能够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成为三院大家庭的一员,见证并参与医院从“大专科,小综合”到“强专科,大综合”的华丽蜕变,我深感荣幸。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1489.html

上一篇:认知之维:宇宙探源的交响诗
下一篇:[转载]Advanced Science:大黄素通过BCL-10-MALT1-NF-κB遏制脓毒症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3 郑永军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4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