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针经知行录——寻觅针道真谛》简介
2025-9-7 21:56
阅读:417

微信图片_2025-09-03_212321_895.png

陈晓辉,著.黄龙祥,审.针经知行录——寻觅针道真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微信图片_2025-09-03_212327_525.png

陈晓辉,江苏灌南人,幼承家学,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拜师方中先生、黄龙祥先生,系统学习针灸理论,秉承“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之训,从临床回归经典,反复实践“以脉用针,以针平脉”的古典灸刺之法。

著作目录

导 读

一、针经是怎样炼成的?

(一)针经概说

     1. 构成

     2. 书名

     3. 年代

     4. 作者

     5. 传承

(二)炼“经”四步

     1. 定目标——融合百家成一统

     2. 定方案——内外相合内为先

     3. 定路径——守一勿失万物通

     4. 定素材——汉以前诸家医经

(三)含金量

二、 针道迷失何以归? 

(一)原点的迷失 

(二)干道的偏离 

(三)道术的逆转 

(四)不能再迟的抉择 

三、 针经入门门几重? 

(一)第一重门——知 

(二)第二重门——行 

(三)第三重门——悟 

(四)叩门心悟 

针经知行录

一、折翼的刺(动)脉法

二、刺动脉法及其临床应用

三、刺人迎动脉体悟

四、天突刺法及针感——再论刺脉

五、刺动脉、经隧、大脉之体会

六、“脉”与诊疗一体

七、平人脉

八、平寸口脉三轴

九、气口九道脉

一〇、《针经》诊脉刺脉法临床应用

一一、临床常用的诊-疗一体的脉口

一二、标本脉法及其灸刺应用

一三、尺寸阴阳和标本脉互参

一四、扁鹊阴阳脉法与刺标本脉动

一五、寸口脉全息刺法

一六、寸口脉和三部九候全息之刺法

一七、左右脉口与任督全息

一八、气口天人合一

一九、人迎脉口脉法刺法

二〇、上下相应 左右若一

二一、脉有寒热真假辨

二二、脉有真伪

二三、针刺补泻与《调经论》探渊

二四、五痹脉法与五体刺法的应用

二五、陈瘀脉刺法

二六、刺髓

二七、五输穴之五行生克平脉法

二八、《难经》一脉十变与针灸应用

二九、《难经》与《黄帝内经》刺之深浅

三〇、《难经》《黄帝内经》寸口诊“独”法及其刺则

三一、脉之当下,独处藏奸——临床成败医案之感悟

三二、如何训练取独手感

三三、循“病应”刺之

三四、遍诊法之病灶触诊

三五、解结调阴阳之逆向思维

三六、解结与脉

三七、针刺寒热补泻手法

三八、针灸治疗骨折与烫伤——同感嫁接

三九、阴阳相引

四〇、出入升降,针药互通

四一、俞、输——诊疗一体

四二、寸口尺肤虚实与灸刺

四三、艾灸一得

四四、络刺经刺

四五、脉刺、分刺与迎随补泻

四六、焠刺

四七、滞针与行气

四八、迫脏与恢刺法

四九、华佗与其弟子樊阿的刺法

五〇、刺腹脉——《难经》腹诊脉诊相参

五一、“鼓脉”与“不鼓脉”

五二、仲景刺期门与刺内脏包膜

五三、内脏包膜刺法与脉诊、腹诊[视频1~7]

五四、刺积[视频8~9]

五五、刺积、刺腹脉、刺蛟蛔之体悟

五六、针刺“引”气

五七、募刺之知、行

五八、古典针灸临床体悟

五九、止息、守神

六〇、针经指月

后 记

序  言

在写完《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后不久读到弟子晓辉的针经实验笔记,起初读到的只是通过微信发来的十几页一半模糊一半清楚的笔记图片,连读带猜大致明白图片的意思之后真是又惊又喜:笔记中关于《黄帝内经》针法的实验和体验竟然与我书中所述如出一辙。随即,我在给弟子的微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早知你做了这么大量的针法实验,我大可不必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技术环节上,这本《古典大纲》早就出生了。”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两个人分别独立完成了相同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样的结局更好。

如果让晓辉用手书的方式将其关于古典针法的实验、体验及相关验案附注于我这本书稿的空白处,理论与临床无缝对接,师徒二人共同完成一件“援术入道”的作品,岂不更妙!第一时间将这一想法告诉责编陈东枢先生,得到明确答复——目前的排版技术完全能实现。

还沉浸在兴奋中,故事又发展了:晓辉将笔记全文扫描后发过来了,300多页还不包括完整的验案。他对《内》《难》针法实验的量比我多很多,而且除了自身的实验,还有大量病人的治验。可以这样说,他这本笔记的临床价值应当比我这本书稿高——至少不低于。于是我打消了前面的想法,鼓励晓辉独立出书。

这些年师徒二人不约而先后从相向的方向上路——一个从理论走向临床,一个从临床走向理论,当两人在山峰会合时,彼此都走进了对方,理论也流进了临床。但愿印在两本小书中师徒针道求真的脚印,能够成为你寻觅古典针灸的路标。

黄龙祥2020年1月2日

后 记

读到恩师黄龙祥先生的《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初稿之时,我非常激动,因为关于古典针灸有太多疑问,所以这本书我期盼得太久太久。拿到初稿时,从中午到次日凌晨,一口气读完,然后又精读数遍,每读一遍,都好像见到似曾相识的自己!

读完初稿,令我开心的是——我回归的方向没有错。于是我非常兴奋地把心得体悟的笔记发给恩师,只是想让恩师知道,经过恩师这些年的传道解惑,我在临床把理论一一验证,且不约而同,找到了同一个方向。不同的是,恩师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而我是通过临床效案,如婴儿学步般,步步维艰回归《针经》,恍兮惚兮似乎渐渐明白“所出之心”。

在恩师决定让我独立出书以呈现《针经知行录》之时,心中诚惶诚恐。第一,在写本书电子稿之前,我从来都不会用电脑,因此打字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挑战。第二,如何录入电子版?因为《针经》笔记都是信手拈来的涂鸦之作,且很多体悟都是前后补注互参,需要重新整合。第三,本书只是我个人诊脉灸刺的感悟,旨在自勉回归古人守静笃以治神之心。

幸得恩师的鼓励,我才能不避艰难坚持下来。这本笔记能以现在的样子呈现,非常感恩师母黄幼民教授多次校对排版,恩师多次审核。恩师与师母的付出,点点滴滴铭记于心,结草衔环,难报师恩!亦感谢我妻子章慧兰的支持,为了不让我分心,以弱小之躯操持家里家外的一切,每每想放弃之时,看到她的信任与坚持,对我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鼓励!

还原古人针灸的场景,探之究竟,是我的初心。故尔求证《内经》《难经》《中藏经》所言脉法与针法的契合度,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以求其真。但是限于本人根性平庸,难得古人之心,因此体悟定有错谬之处。

因此终章以“指月”为喻,以示《针经知行录》只是分享个人实践古典针灸的心得体会,望读者勿以指为月。本书只是您通往古典针灸道路上的基石,愿您以经典为师,渐入古典针灸之兰室。如果对您有些许帮助,是诸位恩师的功德;若其中有谬误,皆因本人资质愚钝,错解师意,我一人之过!在探索《针经》的道路上,解惑传道的恩师黄龙祥先生,于我而言,他犹如眼睛一般珍贵无比,一直为我指明方向,让我学会独立独行,参悟古人的智慧,渐入古典针灸的兰台密室!启蒙恩师方中先生教会我行走,在他的帮助下,我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颤颤巍巍走上探寻针经之路!还有如心一般珍贵的大德恩师让雄多吉,一直指引我体悟“心”为何物,恩师每次悉心叮咛:第一,不要有分别;第二,不要有所求;第三,一切“如是”观。点滴教言皆深人心髓,时刻自省,终身难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唯用杏林之道,以正知行,但愿有朝一日揽得明“月”以报师恩!

陈晓辉己亥年冬月十七

封 底

本书先从全新视角重读传世本《灵枢》《素问》,梳理古典针道真源、后世传道的迷失,以及今人求道的门径,以为全书的导读。正文则以著者勤求针经,旁推素难,体悟针道微旨,实验古典针法的亲身经历,展开探索古典针灸学宝藏的一次远足,将途中所见所得所思以60篇实录的形式呈现。著者借助于长期的大量临床实践和修身体验,诠释不同诊脉法之义,推求经典所言脉法实际应用的场景,并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检验以求其真,必经论、指下、场景一一契合乃止,将自身体悟、实验的古典诊刺法(特别是毫针脉刺法、长针募刺法)如实呈现——去疾除痛,拔刺雪污,明乎若见苍天。

本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及其西学中弟子陈晓辉师徒二人相向而行探索针经原典的心血结晶,是对圣谟隐秘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兴废继绝、体悟实验的记录,对针灸临床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087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