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足太阳脉(出土古医书以此脉为首,《灵枢·根结》承袭其次序,首云“太阳”,《灵枢·卫气》标本承袭其次序,首云“足太阳之本”)为例,以出土古医书与传世医经对照,看看扁鹊脉学是如何传承发展演变的。
1.《足臂十一脉灸经·足泰阳脉》说:“足泰阳脉:出外踝娄中,上贯腨,出于郄。支之下胂。其直者,贯臀,挟背,出项,上于头。支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眦,之鼻。
“其病:病足小趾废,腨痛,郄挛,脽痛,产痣,腰痛,挟脊痛,□痛,项痛,首痛,颜寒,产聋,目痛,鼽衄,数癫疾。诸病此物者,皆灸太阳脉。”
2.《阴阳十一脉灸经·足巨阳之脉》说:“足巨阳之脉:系于踵、外踝娄中,出郄中,上穿臀,出厌中,挟脊,出于项、上头角,下颜,挟頞,系目内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运,腘如结,腨如裂,此为踝厥,是巨阳之脉主治。”
3.《天回医简·脉书·十二脉》说:“足太阳脉:系足小指,循足跗外廉,出外踝后窐中,循腓而上,出脪(郄)中以上,其支者入州,直者贯尻,夹脊以上,出项,上头角,夹颀,下颜頞,系目内眦。
“其病:眴乱,颜痛,鼽衄,头痛,背痛,夹脊痛,脊强,腰背痛,尻髀痛,痣,州痛,郄痛,腨痛,踵与踝痛,足小指痹,癫狂,回目……”
4.《灵枢·经脉》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之端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5.《千金要方·卷第二十·膀胱腑脉论第一》说:“扁鹊曰:……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下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列,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
6.《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
王冰注:“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外侧。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太阳之脉,起于目,而下至于足,故根于指端,结于目也。《灵枢经》曰:‘命门者,目也’此与《灵枢》义合。”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九》说:“太阳之脉起于目,止于足,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故曰‘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雪宁、金栋按:此王冰已不明脉之根结之义矣——标本相反(见后说)。
7.《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
张介宾《类经九卷·经络类三十》说:“下者为根,上者为结。”
8.《灵枢·卫气》说:“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雪宁、金栋按:《灵枢·卫气》篇,《甲乙经·卷二》作“十二经标本”、《太素·卷十》作“经脉标本”。说明标本与卫气循行有关,亦即标本乃卫气循行两端之连线——气脉而已!杨上善《太素·卷十·经脉标本》说:
“血气所出,皆从藏府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腋肝输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府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金栋按:以人体脉气而言,根成地也,标成天也)。”
即人体脉气之根、之本,在地、在下、在四肢末端;之标、之结,在天、在上、在头面胸背。
9.《灵枢·本输》说:“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行于委中,委中,腘中央,委而取之,为合。足太阳经也。”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说:“输、俞、腧三字,古通用。输者,以其脉气之转输也。俞者,从省。腧,从肉。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故名篇。”
张志聪《灵枢集注》说:“十二藏府之脉出于井者,非经脉之贯通,是以十二经脉止论至肘膝而已。”
雪宁、金栋按:以上三部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天回医简·十二脉》,足太阳脉气皆起于足,《足臂》《阴阳》是起于“外踝娄中”(外踝后方之凹陷部),《天回医简·十二脉》向下延伸至足小趾,上至目内眦,此与《灵枢·根结》、《灵枢·卫气》标本相合,皆向心性循行路线——气脉循行路线。既未形成“天道环周”之循环流注圈,亦未与脏腑相连。当为扁鹊医学所创立的“凭气脉”而“言病之所在”,而“诊察病候”,而“定砭灸处”施治等。
对看传世医经《灵枢·经脉》《千金方·膀胱腑脉论》等,足太阳脉已发展演变为起于头部、至于足部(《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而与脏腑相络属、且已构建成“天道环周”的循环流注圈,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循环流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以应“人之合于天道也”。然无论如何发展演变,仍承袭扁鹊医学之“气脉”说,而非东汉医经之“经脉”说。如
《灵枢·营气》说:“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于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
后师传承、演绎发展“营气入脉”而为血、为血脉、为经脉。如《灵枢·经脉》说:“谷入于胃,脉道已通,血气乃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
即以中焦“胃”府为中心,“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气血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灵枢·经脉》),经过六脏六腑十二经脉(或二十八脉)相互衔接所构成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圈后,再回到手太阴肺脉。如下循环流注圈次序: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①肺手太阴之脉(属肺、络大肠)→②大肠手阳明之脉(属大肠、络肺)→③胃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④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⑤心手少阴之脉(属心、络小肠)→⑥小肠手阳明之脉(属小肠、络心)→⑦膀胱足太阳之脉(属膀胱、络肾)→⑧肾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⑨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属心包、络三焦)→⑩三焦手少阳之脉(属三焦、络心包)→胆足少阳之脉(属胆、络肝)→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肺手太阴之脉。
十二经脉(十四经、二十八脉)循环流注次序图
经脉以“胃”府为中心的气血循环体系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不是一回事(经现代生理解剖学证伪),即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走向与现代医学脉管循环系统(心血管)的走向不相一致。所以,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说:
“这种错误的概念持续达千年之久,直至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人们对解剖可见的脉管系有了真正的了解,才认识到血管与经脉体系不是一回事。”究其因,“是古人对于血管未弄清楚的结果”(李申《中国科学史》)。
李申《中国科学史》说:“然而在人们企图弄清人体血管走向之前很久很久,已经用砭石进行治病。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金属针代替了砭石。石砭和针刺,还有艾灸的效果,都是经验的总结。历史的实际应是知道穴位的位置在先,认为石砭或针刺发生作用是由于气血的运动并企图去寻找血管的走向在后,而血管的走向实际上当时又无法弄清,因而不得不迁就穴位的所在,这就造成了经络和血管的脱离。血管走向实际上又弄不清楚,实践的经验又难以否定,所以只好把穴位用线条连接起来,认为这就是经络,即理论上的气血通道。
“从马王堆帛书出现较为完整的经脉走向开始,到《黄帝内经·灵枢》,就有所发展或者纠正。最明显的是由十一条变为十二条,其走向也有区别。即在《灵枢》本身,对于经脉走向说法也有不同。至于穴位,从古到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宋代出现的针灸铜人以及相伴随的《铜人针灸经》,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此后出现的《针灸资生经》,又纠正了铜人穴位、包括古人穴位的错误。其纠正的根据,都不是血管的实际走向,而是经验中穴位的实际作用。纠正的结果,就是经络的走向不断变化。这不是人体的血管走向会不断变化,而是医疗经验中穴位的位置在不断变化。穴位之所以会变化,也不是因为人体果然有什么解剖学意义上的经络,而只是疾病与穴位之间有经验性的联系。这些联系,虽然许多是稳定的,但不是都一致的。新的穴位会不断发现,旧的穴位有的也可能被放弃,或者改变位置。至于穴位和疾病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作用,还应当做持续的理论探索。”
又,与本书相关内容互参。
雪宁、金栋按:以上三部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天回医简·十二脉》,足太阳脉气皆起于足,《足臂》《阴阳》是起于“外踝娄中”(外踝后方之凹陷部),《天回医简·十二脉》向下延伸至足小趾,上至目内眦,此与《灵枢·根结》《灵枢·卫气》标本相合,皆向心性循行路线——气脉循行路线。既未形成“天道环周”之循环流注圈,亦未与脏腑相连。当为扁鹊医学所创立的“凭气脉”而“言病之所在”,而“诊察病候”,而“定砭灸处”施治等。对看传世医经《灵枢·经脉》《千金方·膀胱腑脉论》等,足太阳脉已发展演变、整理改编为起于头部、至于足部(《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而与脏腑相络属、且已构建成“天道环周”的循环流注圈,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循环流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以应“人之合于天道也”。然无论如何发展演变,仍承袭扁鹊医学之“气脉”说,而非东汉医经之“经脉”说。如《灵枢·营气》说:“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于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后师传承、演绎发展、整理改编成“营气入脉”而为血、为血脉、为经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030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