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刘俊岭,陈振荣.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针刺研究. 2002,(3):230-237
摘要: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②经脉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是人体机能活动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在“八五”期间,“经络的研究”被列为国家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之一,并获得了大量有意义的结果。在“九五”期间被列为预选项目。该预选项目自1998年9月启动到2001年11月验收为止,在首席科学家邓良月教授和谢益宽教授的组织领导下,通过13个单位130余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从循经感传、经脉循行部位的生物物理特征及机制、经脉-内脏相关、古代经络文献和现代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根据各课题组的汇报材料,本文综述如下。
1 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和结构基础的研究
1.1 循经感传活动的实质和结构基础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谢益宽等在大鼠等动物实验中观察到:①穴位的神经支配不论从传入活动或传出活动及纤维的空间分布都与穴位在经络上的位置有密切联系,在同一神经节水平,支配经络上部的穴位的传入纤维分布在入髓点的上部,最下部的穴位的传入纤维占据入髓点的下部,而中间穴位的纤维位于两者之间。支配穴位点肌肉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在脊髓中的位置也与穴位在体表的排列成镜像关系。刺激某穴位的传入神经诱发出支配穴位的反射性传出电位的大小与穴位离刺激点成严格的反比关系,即距离越近,电位越大,距离越远,电位越小。刺激异经穴位的神经则无此现象。说明穴位的神经支配和它们的反射活动是由严密的神经定位完成的。②肌肉的分区性质与穴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每一肌肉可分为若干小区,每一小区都有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支配,牵拉等刺激一分区可诱发邻近分区进入活动状态产生反射性电紧张放电。靠近刺激区的诱发肌电反应大潜伏期短,反之小且潜伏期长(达秒数量级)。运动神经元的这种反射活动具有募集性质,与循经感传速度缓慢及具有双向传导有密切关系。③刺激一定的肌肉点可诱发沿肌肉纵轴的移行性收缩现象,其移行性收缩是由不同的肌肉分区被反射性激活的结果。收缩区中央施用局麻药后,刺激上、下部诱发的移行性收 缩不能传过或跨过局麻区。表明机械刺激诱发的肌肉放射性移行性收缩活动是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④应用病毒合并辣根过氧化物酶 CB-HRP循经穴位注射,观察到在脊髓内有代表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柱呈纵长形分布,横切片见到:不同经的部位有重叠现象;但由于同经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特异的树突-树突的投射 关系,因此它们在生理上可能保持着相互影响的特异性;目前获得的6条阳经的图谱均有同经神经元构成密集的树突联系的共同特征。⑤在离体脊髓脑片上代表膀胱经部分的大鼠外侧腓肠肌(LG)和比目鱼肌的两运动神经元群的实验中发现,阈下刺激含该神经元轴突的LG神经分支,在胞体记录到一个幅度小的去极化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加其幅度逐渐升高,高频刺激时极化电位的幅度没明显衰减;在人工脑脊液中加入电突触阻断剂正辛醇,去极化的幅度明显减小,提示这种树突联系具有电突触特性。将前根阈下刺激作为条件刺激,观察到刺激可引起后根-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时所需刺激强度的减小,从而证明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间存在具有一定分布特异性的兴奋性联系,运动神经元间的树突投射可能构成该联系的形态学基础;该联系主要有电突触介导;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使引起运动神经元兴奋所需的后根的传入减小,易化运动神经元的募集。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朱兵等在“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的研究中观察到,1周龄大鼠膝关节股四头肌的一部分直接插入到胫骨前肌起始腱中,二者无分离,呈类似二腹肌的结构形态,构成循经感传跨神经节段、跨关节传递的形态学基础。手针刺激大鼠膀胱经“肺俞”(相当于 T3)、“脾俞”(T11)等穴区可在沿膀胱经(T4~L5)多个电极记录到同步渐进的肌电反应;该反应具有双向步进兴奋的特点,步进速度(11~25cm/sce)接近人体循经感传的速度。局部注射肌松剂和利多卡因腰部麻醉,可阻滞或大大减弱针刺引起的循经肌电反应。C7~T1 段横断脊髓可使该沿经肌电活动反应增加;用免疫损伤法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后,针刺引起的循经肌电步进反应消失。提示该肌电反应不仅取决于外周骨骼肌间的兴奋传递,也取决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他们在人体上观察到,针刺、经皮电刺激合谷等穴后,感传信息可抵达臂、肩胛和前胸,并可记录到相应的肌电发放信号。臂丛利多卡因阻滞、手背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同时阻断肘部血流,可阻断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反应;机械压迫可减弱循经感传,但不影响循经肌电反应。从而认为,循经感传与骨骼肌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总和导致的神经-骨骼肌继发性兴奋形成的跨神经节段、跨关节传递机制有关。即跨神经节段传递可取决于骨骼肌链形成的通路;不断兴奋这条通路上的感觉和运动神经,该感觉神经分布的区域可继发性出现感觉,该运动神经支配的肌肉可继发性兴奋收缩,从而在此通路上出现感觉和运动反应。这也就是所谓的循经感传现象。
1.2 循经感传现象产生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及脑功能图像学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庄鼎等利用脑电图(EEG)、高分辨率脑电成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从脑功能的角度研究了循经感传现象产生的机制。他们观察到,“入静”使受试者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明显提高的同时,EEG P300成分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降低;EEG 的α节律主要成分由正常时的枕区转移到额区,β节律主要分布于枕区;说明“入静”后循经感传易于出现可能与皮层心理负荷降低、心理能量消耗减少有关。针刺合谷时,皮层体感区和运动区可出现与大肠经和胃经循行路线密切相关的点状和条索状磁共振反应区;电针或手针足三里可引起双侧皮层及皮层下岛叶、海马等与植物性神经系统有关的结构区磁共振能量的改变(电针时升高,手针时降低)。结果表明,针刺诱发的循经感传现象在皮层等代表区具有相应的活动带。
1.3 感觉神经的轴突反射活动在循经感传中的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赵宴等在“循经感传的外周机制”的研究中观察到,跨节段逆行电刺激(模拟穴位刺激)大鼠脊神经背侧皮支,可分别在T8~T12段相当于膀胱经“胰俞”“肝俞”“胆俞”“胃俞”等的支配神经细束同时记录到跨多个脊神经节段传入放电;沿经穴位的感觉神经末梢间的激活速度、双向性及可阻滞性与人体循经感传类似;其感觉冲动可通过轴突反射激活了相邻和远节段的神经末梢,使辣椒素敏感的 Aδ类和 C 类机械感受单位放电反应敏感性增加、阈值下降、感受野增大;全身或局部给予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剂)可易化 A 和C类传入纤维自发放电和跨节段信息传递;循经穴位皮下注射微量SP、神经激肽A(NKA)、CGRP后,经线上初级传入纤维放电增加;局部注射 NK-1受体拮抗剂 WIN51,708可阻断上述反应。提示SP、NK等物质介导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之间跨节段信息的传递过程。电刺激 T9背侧皮支后,T8、T10背根节PPTmRNA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T9(P<0.05),显示在跨节段信息的传递中,经脉线上支配不同穴位神经元的 PPT 基因表达增强。
上述研究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 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角度初步阐明了循经感传-经络现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2 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机制研究
2.1 胃经与胃相关联系的外周及初级中枢通路及其体液机理
湖南中医学院严洁等观察到,针刺兔、大鼠胃经“四白”等穴可明显减轻无水乙醇灌胃造成的实验性胃粘膜损伤指数,增加胃粘膜血流,刺激和调节胃粘膜前列腺素 E2(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浆或胃窦胃泌素(GAS)、胃动素(MTL)、SP 等脑肠肽的释放;增强人体胃电胃动功率谱主频功率、慢波能量百分比,改善胃动力障碍;调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活动,改善临床症状。针刺大鼠“足三里”可部分取消阿托品(M受体拮抗剂)、丙谷胺(GAS受体阻断剂)、SP受体拮抗剂对胃电的抑制效应,此时,血浆 GAS、MTL,胃窦MTL、SP,血浆MTL浓度分别相应明显升高,提示这些物质可介导针刺对胃电活动的作用。延脑孤束核(NTS)损毁可明显削弱针刺“足三里”等对胃电的兴奋效应;针刺“足三里”时,NTS 区 SP 免疫阳性纤维的数量和密度增加。
医科院基础所周吕等观察到,电针狗“足三里”“天枢”等穴可明显增强胃窦、十二指肠等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收缩活动,在 MMC Ⅱ相后期及Ⅲ期出现时,血 MTL、GAS浓度增加达高峰;其中 MTL 比对照组增加了60.4%±9.5%,比电针膀胱经“脾俞”“殷门”等穴区增加了74.0%± 11.2%;其作用具有显著的经穴相对特异性;静脉给抗MTL血清或丙谷胺可取消电针胃经穴位引起的胃窦收缩效应,使血GAS 浓度下降。静脉给阿托品可完全消除电针“足三里”“天枢”等对胃窦、十二指肠等MMC的增强效应,并完全阻断 GAS及MTL 的释放;而静脉给六羟季铵则部分阻断 GAS 及 MTL的释放。提示 GAS及 MTL介导针刺对 MMC 的增强作用,体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均参与上述针刺调节 MMC作用的过程。延脑最后区(AP)注射微量 GAS及MTL和5-HT 可明显增强电针胃经穴位对 MMC的收缩活动;而注射微量抗MTL血清或丙谷胺或5-HT4受体拮抗剂 GR113808、电损毁或海人酸损伤AP,或空肠动脉给抗 MTL血清或丙谷胺或 GR113808则可明显阻断或消除电针对 MMC的增强作用和/或促进 GAS 及 MTL释放的作用。电针胃经穴位时,可使胃平滑肌细胞膜 MTL及 GAS受体数目增加,使胃窦平滑肌细胞膜与[35S]GTPγs 的结合率、磷脂酶 C、三磷酸肌醇及Ca2+浓度明显升高,使AP 区及空肠肠系膜血流 MTL、GAS及5-HT含量增加。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黄晓卿等以胃电正常慢波能量比(PNSW)为指标,观察了针刺人体胃经足三里等9个穴位和非穴位的作用,结果表明,仅足三里和梁丘穴改善胃电的规整性的作用明显;胃经旁开8个对照点中靠近足三里和梁丘的两个对照点亦有明显针效,但弱于足三里和梁丘;针刺天枢的作用弱于旁开对照点;针刺内关与手三里比,内关针效明显,而手三里没有明显作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李瑞午、晋志高等在胃经-胃联系的外周及初级中枢通路的研究中观察到,大鼠“足三里”穴区皮内、皮下、肌层分别注射示踪剂 HRP 后,来自皮内的感觉神经元偏于口侧神经节,节段分布窄;来自皮下的标记神经元较少;肌层来的神经元分布偏于尾侧段,分布宽而分散。来自乳鼠胃经头段“承泣”“四白”等穴的大量标记细胞见于上颈脊髓前角、面神经核、三叉神经核等;来自躯干段“不容”-“梁门”-“天枢”的大量标记细胞见于T6~T9段脊髓前角、T6~T10后根节及 T5~T9交感节;来自“足三里”-“条口”的大量标记细胞见于 L5~S2 段脊髓前角及 L4~S2 后根节。胃壁与肝门注射 HRP后,标记神经元见于延脑迷走背核(DMN)和疑核、结状神经节、腹腔神经节及脊神经节等。电生理结果表明,在猫胸腰段脊 髓背角有对胃扩张和“足三里”电针都产生反应的会聚神经元,并且多于对胃扩张和电针“三阴交”均起反应的会聚性神经元。电针大鼠“四白”可抑制迷走复合体内对胃扩张起兴奋反应的神经元;针刺大鼠“足三里”和“胃俞”可使胃和小肠上段一氧化氮和酶(NOS)恢复到正常水 平,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上述结果表明:①针刺胃经经穴对胃的功能活动的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②延脑 AP、DMN、NTS 等是胃经与相关胃联系的初级中枢;③AP 内及血MTL、GAS及5-HT 等物质介导针刺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
2.2 心包经、心经经穴躯体传入通路及心包经和心脏之间相对特异性联系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刘俊岭等在心包经-心脏的相对特异性联系的躯体交感通路和体液机制研究中观察到,电针心包经“郄门”逆转兔 AMI引起的心交感神经放电增加或减少的作用优于肺经“孔最”;电刺激猫左心下神经(ICN),可使心包经“天泉”穴区肌电发放明显增加;而“孔最”“尺泽”“天府”等肺经穴位肌电发放变化不大或需要增加刺激强度;电刺激ICN 诱发心包经穴区产生肌电反应的阈值明显低于肺经穴区肌电反应所需的刺激阈值;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AMI)后可明显降低电刺激 ICN 致使心包经肌电反 应所需的阈值。大鼠心包经“内关”“大陵-间使”等穴区电针信息向脊髓的传入(C5~T1),以C7 段背根最为集中(也是猫“天泉”与心脏联系最关键的环节),电针三焦经“阳池-支沟”的传入C6、C7 段最为集中。应用形态学 CB-HRP 跨神经元示踪技术,观察到大鼠“大陵”等传入纤维主要经 C5~7段背根节传入到 C3~5段脊髓背角;“曲泽”穴区的传入主要位于 C7~T2 段 背角的Ⅲ、Ⅳ层;两经比较,在同一背根节来自心包经的标记细胞较多,而来自三焦经的较少。电针“大陵-间使”穴区可明显抑制缺血信息引起的脊髓内 c-fos 表达;注射神经生物素于心包经向脊髓的传入最集中的 C6~7段背角浅层后,在脊髓胸段侧角、中央管周围、侧角附近的外侧纵束等部位有标记纤维,提示来自心包经的传入纤维可在脊髓下行与支配心脏的交感节前神经元相联系。采用脊髓蛛网膜下腔微量注射的方法所得结果提示,猫、兔脊髓NO、SP、阿片肽δ受体、NMDA及非 NMDA受体均参与电针“郄门”等调整心交感神经活动的过程。放免法和免疫组化法显示,兔颈-胸段背根节 CGRP、NPY 和 NO、交感节内 NO、大鼠脊髓颈胸段 CGRP、NPY、NT(神经降压素)参与针刺对缺血心脏的调整作用。采用反映心脏电活动和收缩能力的指标,观察到切断兔脊髓 C2 后,电针“内关-间使”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但弱于脊髓完整动物上电针的作用。血浆 ET、C型利钠肽(CNP)含量检测结果呈现同一趋势。以放射免疫技术测出,大鼠 AMI后,血浆 NO 含量明显升高;电针“内关-间使”可明显抑制这种升高。提示AMI后血液中NO可参与心包经刺激对心脏功能活动的调整过程。
安徽中医学院周逸平等在心、肺病人身上诊察结果表明,心经、肺经穴异常反应率明显高于健康人;针刺心经穴位对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和 ECGST-T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明显降低血 5-HT、NE、血浆内皮素含量,提高 CGRP 和 NO含量;其效应显著优于肺经穴位。针刺心包经、心经穴区和心俞等亦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伴有的心率、ECG异常,降低全血粘度和TXB2,增加血浆 CGRP含量等。电针心经“神门”“通里”等可改善鼠缺血心脏左心室内压(LVP)、dp/dtmax、ECG、心力环面积等左心功能,抑制心律失常,并明显优于肺经的作用。通过大鼠血浆 CGRP、ET、血清CK、SOD、MDA、心脏组织 CGRP 等含量的分析表明,针刺预防组和治疗组SOD 活力上升,MDA水平降低(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AMI后血浆CGRP含量的下降、ET的上升,明显提高CGRP/ET的比值,从而保护心肌。电针“心俞”等对心肌缺血大鼠CGRP含量在延脑迷走神经背核、脊髓背角的增加,在凝核、胸髓中间外侧核中的减少有显著的调整作用。“心开窍于舌”的舌中含有丰富的SP、CGRP、NPY、VIP等肽类物质。
这些结果说明:①心包经、心经穴区的传入和针刺该两经穴位的作用有一定的特异性;②背根节内 CGRP、NPY,交感节内 CGRP、NO参与针刺心包经等改善心功能活动的过程;③脊髓是心包经和心脏联系的交感通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 CGRP、NO、SP、阿片肽δ受体、谷氨酸 NMDA及非NMDA受体等可不同程度地参与两者的联系过程;④血 CGRP、CNP、NO可能有介导针刺的作用。
3 经脉循行线路理化特性的研究
3.1 人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现规律及其机理
福建中医药研究院汪培清、胡翔龙等观察到,人体体表基本沿古典十四经脉线循行的红外辐射轨迹(IRRT M)具有有无、长短、宽窄等动态变化、同一体区多条显现、多为高温带、全程皮温可接近、左右对称等特点;在常态下和疾病条件下均可出现;室温、季节、人体胖瘦、皮肤温度等影响 IRRT M的出现率;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皮肤温度增高,使IRRT M 延长,还可提高沿经组织的氧利用率,增强其能量代谢。局部或经线上加热可诱发或延长IRRT M;IRRT M上皮肤微循环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点。室温降低,背部(督脉)等 IRRT M消失;致冷停止,IRRT M恢复。利用针型温度传感器检测到,随着测试深度的增加,IRRT M线上(督脉神道穴等)温度也随之升高;经脉线(督脉)下氧分压显著高于两侧和非经对照点。他们认为经脉线下的组织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并与人体机能调控相关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IRRT M 是其体表的一种表现;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但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中国中医研究院张栋等在实验性急性化脓性胆管胆囊炎家兔上观察到,在半数动物背侧躯干出现相当于足少阳胆经皮部走行的纵向高温带(先右侧后左侧);其温度可高于周围1.1~2.7℃,而非胆囊炎对照动物无一例出现此类反应。艾灸、电针、穴位埋线、火针和手针刺激穴区可诱发循经高温带。艾灸引起的循经高温带,和经外比体表温度差异显著,而深部温度差异不明显。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显示,高温带组织 SP、CGRP含量较高,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则明显低于经外组织;酶学法测定出 ATP 酶活性明显高于低温区(P<0.05)。分别采用结扎血管阻断血流、苯酚毁损植物性神经干、6-羟基多巴胺损毁植物性神经末梢、酚妥拉明静脉注射(阻断α受体)、阿托品静脉注射(阻断胆碱能受体)的方法证明,艾灸引起的循经高温带的产生仍可出现。说明单一因素对循经高温带的出现作用有限。而酚妥拉明静脉注射可诱发 胆囊炎家兔循经高温带产生和延长。
上海复旦大学丁光宏等通过人活体CT和 MRI定位及尸体解剖发现:人肢体胃经、肺经等穴位深处含有丰富的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其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床、肥大细胞、钙元素和胶原纤维等。他们利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检测人体内关、合谷等穴,结果表明,红外辐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其光谱特征基本一致;归一化处理后,所有受试者的光谱曲线与平均曲线非常接近;在红外辐射光谱图上,2~2.5μm和15μm 处有两个显著高于黑体辐射的窄峰,可能与ATP、ADP 转化及糖代谢能量释放有关,并显著高于周围组织。由于胶原纤维具有高效传输红外的特征,穴位深处由血液 循环引起的热(红外)信号很容易通过胶原纤维传向体表;因胶原纤维的分布特征及其传输红外的各向异性,使得体表产生了类似经络线的红外辐射轨迹,此现象在穴位受到灸等外热源加热时更明显。穴位深处的毛细血管相互平行排列,使得周围组织液产生定向流动(由此可解释小分子放射性物质沿经线迁移现象等)。他们从中医学气虚机理和整体观念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脏腑与血液-组织液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和联立方程组,通过心气虚、肺气虚等模型的研究发现,气虚是源于组织液的参数异常所致。当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时,外周组织间隙中会引起组织液增大、营养物质浓度降低和废弃物质浓度升高等气虚症状,外周经络线组织液运动改变,物质运输发生障碍,产生压痛、循经皮炎等。
3.2 经络的自组织系统调控机理及理化特性
武汉大学胡继明等在经络的自组织系统调控机理研究中观察到,针刺或艾灸家兔、大鼠“足三里”等穴后,胃内液晶颗粒明显增多;针刺或艾灸兔“解溪”穴,胃经“足三里”“丰隆”等穴区组织液液晶颗粒明显多于旁开对照点;针刺任脉穴位获得类似结果。电子衍射分析结果间接说明,沿经出现的液晶可能是肥大细胞分泌的纳米级液晶颗粒聚集而成。这些液晶样品的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可能含磷脂,但基本不含糖。与对照比,艾灸小鼠“足三里”后,同侧胃经胸腹段血管干周围出现明显脱颗粒。他们用电化学方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初步证明肥大细胞分泌的物质含有5-HT。说明经穴受刺激后,沿经组织和相应的脏器可出现明确的生理反应。他们还观察到沿经血管干周围间隙具有氧分压较高,电阻较低,染料扩散速度较慢的特点,为一沿经的物质传输通道。
3.3 循经低流阻通道及其信息传递意义
中国中医研究院张维波等在循经低流阻通道及其信息传递意义的研究中观察到,小家猪躯干部位可检测到与督脉、任脉等分布接近的低流阻通道;经计算得出胃经、肾经等细胞外阻抗显著低于经外对照点,而胞内阻抗无明显差异;细胞外液同位素51Cr-EDTA的分布不均匀,不同部位之间也各异;穴位间相关性的分析表明,各经穴间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点;同经的穴位、表里经和三阴、三阳经穴位间有较高的相关性。针刺人体光明穴后,循经流阻显著下降,而旁开对照点虽降但不明显;在小家猪上得到类似的结果;并证明组织液压在经脉穴位上存在一定的梯度。大鼠上测定的结果表明皮肤的曲率与组织液压有一定的关系,皮肤凹陷处(人体常为穴位处)组织液压较低。应用红外热像和 PET 技术在小猪和人体上观察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传递水液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作用。使用凝胶模型和水肿模型证明,猪经脉下组织中含有较为丰富并连续分布的组织液;“水分”穴低流阻点注射速尿产生的排尿效果与静脉注射无显著差异,而显著高于“足三里”及“水分”注射生理盐水的效果。
3.4 细胞外基质与经络
清华大学蔡国平等在细胞外基质与经络关系的研究中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显示肺胶原(Ⅰ)和鼠尾胶元纤维有可迁移、非定域单电子活性的稳定的自由基,具有天然和可诱导的电子极化活性即驻极体特性。利用荧光淬灭技术证明,胶元纤维具有突出的电子转移性能和能量传输性能(可能是孤立子形式传播)。通过检测细胞死亡率等一系列实验证明,胶原蛋白可有效地抑制羟自由基诱导的细胞凋亡。对大鼠前肢大量连续切片显示,在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及肌层间隙,形成一些胶元纤维、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密集区并与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的复合结构;这些结构与基底膜、筋膜、肌膜、骨膜和肌腱、包被内脏器官的网膜形成连续体。该连续体轴向走向,连续穿行于肉分或分肉之间,与血管和神经密切相关但不总是伴行,非常符合中医学对经络的描述。在小鼠疼痛模型上观察到,注射细胞外基质酶-透明质酸酶可逐步减弱和抑制坐骨神经粗纤维的痛引起的电活动。人体肩部压痛点注射透明质酸酶可缓解颈椎病等疼痛性疾病,进一步说明细胞外基质在神经电活动和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理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这些结果说明:①IRRT M的形成可能与沿经组织能量代谢活动及SP等生物活性物质针刺后的释放有密切关系;②针刺经穴后可沿经和相应脏器出现富含磷脂和蛋白的液晶物质;③内脏疾病可诱发循经高温带的出现;④循经组织间隙呈低流阻特性;⑤穴位深处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其胶原纤维有一红外高效传输特征的波段和红外光子辐射;⑥真皮深层、皮下结缔组织及肌层间隙的细胞外基质密集区可能与经络的功能有关。
4 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
中国中医研究院黄龙祥等在广泛收集国内外针灸文献、图谱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演变过程作了系统的考察和论证,提出“经络”概念的形成与早期脉诊实践密切相关,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①腕踝部诊脉部位——“脉口”与相关的“经脉穴”“经脉”名称完全相同;②诊脉之络、络穴名称完全相同;③早期经脉、络脉的起点均始于相应的诊脉、诊络处;④络脉病侯和经脉病侯的“是动病”直接出于相应的诊络、诊脉病侯;⑤《灵枢·经脉》经文“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原指脉诊的功用。他们对构成经络学说的两种要素的性质及价值进行了分析,对其科学内涵以命题的形式进行了现代表达:指导中医针灸临床的不是十二条经脉线,而是这十二条线指示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朱兵对17世纪以来的针灸在国内外传播、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从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经络的客观检测、经穴低阻现象、高温现象、磁特性、同位素迁移现象、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中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研究状况进行了评述,为经络项目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武汉大学胡继明等对近三十年来国际针灸与经络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文献调研,结果表明,国外针灸研究的两次高潮见于1972~1974年和1998至今;国外主要集中于临床研究,即对针灸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的确认。其结论是针灸对部分病症有效,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他们特别强调针灸研究方法学中随机、双盲、对照等循证医学原则的应用,并认为针灸技术的标准化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针灸与经络的研究手段也急需现代化。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原始知识体系。经络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强、难度相当大的研究课题,尽管“八五”和“九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但是要彻底弄清经络本质这一涉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质和内涵,需要科学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不断取得突破。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务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理论体系,因而,该研究更应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紧密的结合,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紧密的结合,同时不断激发创新思维,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将该项研究工作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全面推动中医针灸理论的现代化进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01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