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如果某些概念无法定量,它能够与定量数据融合吗?
2025-7-26 15:09
阅读:619

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能否融合这个问题其实涉及研究方法论的核心争议,尤其是“某些概念无法定量”的情况下,比如组织文化、患者体验这类主观建构的概念,硬要量化反而会失真。但实际上又需要这些数据和定量结果对话,这说明研究问题可能同时涉及“是什么”和“为什么”。

混合研究领域有个经典比喻:定量数据画出轮廓,定性数据填充色彩。比如先通过问卷发现某药品依从性只有40%,再用深度访谈揭示患者因为药片太大难以下咽——后者就是无法量化的关键机制。

“融合”这个词表明我们更关注整合技术层面。有几种实用方法值得关注:顺序设计里常见“解释性追踪”,比如把统计异常值转为访谈对象;并行设计则可以用联合展示矩阵,把患者访谈片段直接嵌在生存率曲线旁边。不过要提醒三角验证的风险——两类数据冲突时,未必是方法问题,可能是现象本身存在悖论。这在社会科学和医疗领域案例最丰富。最后要强调方法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而非潮流。

在研究中将定性数据(描述无法定量概念的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常常能带来更深刻、更全面的见解。这种结合被称为混合方法研究 (Mixed Methods Research),它是克服单一方法局限性的强大策略。

一、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有效融合的主要方式

1. 解释性顺序设计 (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

方式:先进行定量研究(如调查、实验),然后基于定量结果(特别是需要深入理解的、意外的或复杂的发现),进行定性研究(如访谈、焦点小组、文本分析)。

融合点:定性数据用于解释或深入探究定量结果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定量数据揭示“是什么”和“有多少”,定性数据则挖掘其背后的机制、背景、感受和无法直接量化的维度。

例子:定量调查发现某社区对疫苗接种的犹豫率很高(可量化)。后续定性访谈深入探讨居民犹豫的原因(如对副作用的恐惧、对政府的不信任、宗教观念、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等 - 这些往往是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概念)。

融合结果:定量数据提供了问题的规模和普遍性证据,定性数据则解释了背后的深层驱动因素,为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了具体方向。

2. 探索性顺序设计 (Exploratory Sequential Design)

方式:先进行定性研究,探索某个现象、识别关键变量或构建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定性发现设计并进行定量研究(如开发量表、设计问卷、进行大规模验证)。

融合点:定性数据用于定义、探索和构建后续定量研究需要测量的概念、变量或工具。当概念模糊或文化特异性强时,这种方法尤其有用。

例子:研究一个文化中特有的“幸福感”概念(可能包含家庭和谐、社区归属感、精神满足等难以直接量化的元素)。先通过访谈和观察深入了解该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构成要素(定性)。基于这些发现,开发一个包含多维度的、文化敏感的“幸福感量表”。使用该量表进行大规模调查,量化该群体的幸福感水平及其与其他变量(如收入、健康)的关系(定量)。

融合结果:定性研究确保了对核心概念(幸福感)的深入、语境化理解,并指导了有效测量工具的开发;定量研究则提供了该概念在群体中的分布、相关性和可推广性证据。

3. 收敛并行设计 (Convergent Parallel Design)

方式:同时独立地收集和分析定量和定性数据,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结合或整合,以获得对研究问题的全面理解。

融合点:在数据解释阶段进行融合。目的是三角验证 (Triangulation)(看不同方法是否指向相同结论)、互补(用一方的优势弥补另一方的不足)或发现矛盾(揭示更复杂的现实)。

融合技术:

1)联合展示:将定量统计结果(如表格、图表)与定性主题、引文并置展示。

2)数据转换:将定性数据(如访谈主题出现的频率)进行某种程度的量化(如计数),或将定量数据分组后用于选择代表性的定性案例进行深入描述。

3)综合分析:在一个总体的解释框架下,整合两种数据的发现,形成连贯的叙事。

例子:研究员工工作满意度(定量可通过量表测量)。同时进行定量问卷调查(测量满意度分数、离职倾向等)和定性焦点小组(探讨员工对工作环境、管理、职业发展的感受和具体经历)。

融合结果:定量数据显示总体满意度中等,离职倾向与低满意度强相关。定性数据揭示了导致不满的具体原因(如沟通不畅、缺乏成长机会等无法仅从分数中得知的细节),并可能发现某些满意度分数高的员工仍有离职想法(矛盾点,需深入探究原因如家庭搬迁)。两者结合提供了更丰富、更细致的工作满意度图景。

二、融合的关键优势在于解决“无法定量概念”

1. 赋予意义与深度:定量数据告诉你某个现象的程度或相关性(如“70%用户对功能A不满意”),定性数据则解释用户不满的具体体验、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为什么不满意?哪些具体的、细微的痛点?),这些往往是数字本身无法表达的复杂概念。

2. 提供语境:定量数据有时显得“干瘪”,定性数据为其提供背景故事、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让数字变得鲜活、可理解。例如,定量显示某地区犯罪率下降,定性访谈可以揭示是社区警务改革有效,还是报案率下降等其他原因。

3. 发现新变量/维度:定性探索可以揭示研究者未曾预料到的、对理解现象至关重要的新概念或变量(如某种特殊的社会规范、独特的应对策略),这些新发现可以整合到后续的定量研究中加以测量和检验。

4. 解释异常值与矛盾:当定量数据中出现异常值或与理论预期矛盾时,定性研究是探究其背后独特原因或复杂机制的绝佳工具。

5. 理论发展与完善:定性数据有助于基于真实经验发展理论,定量数据则可用于检验和修正该理论的普适性。两者结合推动更健壮的理论构建。

当研究中存在无法完全用数字衡量的概念(如态度、体验、动机、文化规范、过程机制)时,将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不仅必要,而且是获得深刻、全面、可信赖见解的最佳途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顺序或并行),并在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阶段有意识地、系统地进行融合(如通过三角验证、互补、解释、探索或发展工具),使两种类型的数据真正对话,共同回答研究问题。混合方法研究是应对复杂研究问题的强大范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530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