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现代医学抛弃了整体观念,还是它的整体观念已螺旋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2025-7-23 20:58
阅读:619

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谈到自然哲学的整体观念个体化诊疗和人文关怀时似乎意味着,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已经不可救药地抛弃了这些。如果把自然哲学的模糊性和不可实证看成是最好的整体观,把医者意也看成是个体化,把科学理论的数学化看成是割裂世界的联系,这其实是个误会或者说故作姿态强词夺理。其主要意图是,中医的自然哲学,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其实不考虑它已经停滞了至少几百年的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候为什么还在强调自然哲学的无限生命力才能够实现这些?或者说,必须依赖中医哲学才能弥补——这确实是个需要澄清的关键点。

这个质疑很精准:第一,现代医学是否真的完全缺失这些哲学维度第二,中医是否可以承担“拯救者”角色

从专业角度看,这需要三个层面进行考察: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现状、其自身演进趋势、中医哲学的独特价值。对于这一点既不能过度强调了中医的“补救”作用,而忽略了现代医学内部的变革动力。比如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本身就是对还原论的超越,叙事医学的兴起则是对人文关怀的制度化回应。

是不是无意中陷入了“东西方医学二元对立”的叙述陷阱实际上更准确的框架应该是:所有医学都在向复杂系统医学演进,中医因历史原因保存了某些前瞻性思维,但这不意味着现代医学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也许承认现代医学已开始自我修正,同时阐明中医哲学如何以独特方式呼应这种修正。比如“精准医学”对基因组的关注与中医体质学的异曲同工,或者“医患共同决策”与“三因制宜”的暗合。中医的价值不在于“替代”现代医学,而在于提供另一种认知路径——就像微分方程和拓扑学都能描述流体运动,但各有优势区间。

因此,这个议题确实触及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关系的核心争议。现代医学“抛弃”了这些哲学根基,而是强调其在方法论主导的发展过程中,对整体性、个体化和人文维度的系统性整合仍存在局限——而中医的哲学框架在这些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认知工具。

一、现代医学的自我革新:未被抛弃但尚未充分整合

1. 整体观的科学化探索

现代医学通过系统生物学(研究基因-蛋白-代谢网络)、整合生理学(器官系统交互)等已开始突破还原论局限。心身医学/心理神经免疫学(PNI)已证实情绪对免疫系统的调控,呼应“情志致病”理论。

矛盾点:这些研究仍侧重“局部叠加”,缺乏中医“天人合一”式的生态整体观。

2. 个体化诊疗的科技实现

精准医疗(基于基因组、表观组定制方案)已实现部分个体化,但成本高昂且依赖技术设备。真实世界证据(RWE)正推动临床决策从“群体指南”转向“动态个体优化”。缺口:中医“辨证论治”的低成本即时动态评估(望闻问切)尚未被现代技术替代。

3. 人文关怀的制度性困境

叙事医学、患者中心医疗(Patient-Centered Care)已成共识,但受限于工业化医疗流程(如门诊人均3-5分钟)。中医“医患共参”的诊疗模式(如详细问诊、治未病教育)提供了实践范本。

关键结论:现代医学在理念上认同这些维度,但在实践体系中因技术路径依赖未能充分落地——而中医的哲学方法论恰可补足其实践逻辑缺口

二、中医的价值:提供“另一种思维范式”而非“哲学救济”

中医无需被定位为现代医学的“补救者”,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差异化的认知框架

维度

现代医学主流范式

中医自然哲学范式

互补性

认知逻辑

分析性还原(从细胞到分子)

系统性涌现(从关系看功能)

还原论解释“部件”,整体论解释“部件如何协作”

干预目标

消除病理靶点(如抗肿瘤)

恢复系统稳态(如扶正祛邪)

前者快速控制急性损伤,后者长期维持功能平衡

证据生成

RCT金标准(控制变量)

个体化诊疗(开放复杂系统)

需发展混合方法研究Hybrid Methods)

例证:现代肿瘤学用PD-1抑制剂“解除免疫刹车”,中医用“益气养阴法”改善肿瘤微环境——二者从不同层面调节免疫系统。

科学共识2021年《Nature》子刊指出,中医的“证候”概念可帮助界定慢性疾病的亚型(如“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对应特定菌群谱)。

三、转型的实质:哲学与科学的“相互翻译”而非单向靠拢

1. 中医的现代化不是“哲学向科学投降”,而是建立双向转译机制

哲学概念的科学化表达“气血”转化为组织灌注-氧利用率指标,将“肝郁”映射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紊乱——使中医理论可被科学语言解析。

科学问题的哲学启发现代医学面对复杂疾病(如长新冠的多系统症状)时,中医的“表里传变”“卫气营血”模型可提供新的归因逻辑,引导研究方向。

2. 技术作为共同语言

AI多模态学习:同时分析西医影像数据和中医舌苔脉象,发现跨尺度关联。

类器官芯片:在模拟人体微环境中,验证中药复方对“肠-脑轴”的多靶点调节效应。

结语:医学的终极目标需要“双螺旋结构”

现代医学的伟大在于其对抗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如感染、创伤),而中医的智慧在于管理不确定性风险的艺术(如体质偏颇、功能失调)。两者的关系应是:

微信图片_20250723205547.png

真正的转型方向:中医不必“奔向”或“坚持”某一极,而应与现代医学共同构建复杂性疾病的响应网络——用科学工具扩展中医的操作精度,用哲学思维拓展科学的认知边界。当中医的“辨证逻辑”被转化为算法模型,当西医的“个体化医疗”吸收体质评估维度,二者终将在系统医学的框架下殊途同归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49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