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转载]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
2025-7-18 16:46
阅读:148

资料来源:闫朔,管华.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5,35(6):666-669.

症状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中医诊断体系中最具体的要素,症状的规范化是建立病、证诊疗标准的前提和依据[1]。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概念清晰、表述统一的症状是至关重要的,其准确性和规范性关系到诊断、治疗、疗效评价诸多关键环节,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是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根据中医临床大数据知识工程的总体规划要求和中医临床肝病创新研究的需要[2],通过分析中医肝病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信息化视角对中医肝病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进行思考。

1 研究现状

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现针对当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1  术语名称的使用问题较多,规范较困难  目前,中医肝病术语在临床使用中普遍存在一症多名、多症一名、复合症状较多、症状描述精确度不够等问题[3]。例如,“失眠”一症就有“不寐”“无眠”“不眠”等多种表述; “大便秘结”和“大便燥结”都是描述大便干结的症状;“头晕目眩”中的“头晕”和“目眩”并无确定的逻辑关系,各自均可独立存在;“面白”则有“面色苍白”和“面色淡白”之分,但在症状表述中未能体现具体的细分。

虽然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工作非常重视,颁布了现行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2023》《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等。现行的教科书、专家专著、政府制定的有关标准等较为权威的书籍中,涉及到一些中医肝病术语的内容,但涉及的范围有限,具体内容各不相同,给肝病症状名词术语的规范带来一定的困难。 

1.2  症状信息的采集差异较大,客观性不强  临床收集的症状资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客观性、真实性是正确诊断的前提,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医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对同一位肝病患者的症状信息采集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采集到的临床症状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例如,望诊时,光线和观察距离的不同可能影响黄疸程度的判断[4];闻诊时,医生的嗅觉及听觉灵敏度以及是否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会影响对患者的气味和声音的准确评估;问诊时,医生的态度、患者的配合程度以及医患双方交流的通畅与否会直接影响对患者症状描述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肝病患者的食欲、疲劳感等主观症状的了解[5];切诊时,医生的手法和寸关尺(如左关脉[6])的准确定位也至关重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肝病症状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3 症状量化的分级粒度随意,方法不成熟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是指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等级描述,并对其进行准确赋分。医生在肝病症状的量化分级及客观表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将其用于临床疗效评定及证候的研究当中。《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7]中的肝脾不调证主要症状评分量化分级表,对13个临床常见的中医症状按“无、轻、中、重”4个等级进行描述并赋予积分值(分别为0、1、2、3分)。李昱秡等[8]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和临床调研等方式,研制出《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将肝癖的常见症状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其中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但症状量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量化分级标准不统一、不同研究者分别制定自己的分级标准、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量化分级的具体内容表述缺乏客观性且随意性大、量化分级方法不成熟等,这些问题限制了症状量化分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4  辨证诊断的含义判断不同,诊疗难规范  中医辨证是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确定疾病所处的证候类型的过程。诊病辨证时,主要依据一组特定的相互关联的症状,对于每个症状临床诊断意义的判断是通过分析每个症的病机、与其他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从而明确该症在病证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例如,身目尿黄为黄疸的核心症状,作为肝病诊断的重要症状之一,不仅反映了肝脏功能异常或胆红素代谢障碍,还能进一步揭示病邪的性质(如湿热或寒湿)和病位的深浅(如在肝胆或脾胃)。同样,胁痛也可能揭示肝主疏泄或肝郁脾虚的不同病机变化[9],这些症状信息对于肝病的准确辨证施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症状与病机的多元性关系,常衍化出层次范围不同、性质分类有别的诸多症状,导致中医部分症状的诊断含义呈现出多元性[10],造成症状诊断含义零乱无规律,甚至相互矛盾,不利于临床准确辨证和症状鉴别诊断,也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和掌握。而且,不同的医生在针对同一症状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会出现不同的病因病机影响辨证诊断的准确。因此,有必要对肝病症状的诊断含义进行规范,以便于临床准确辨证。

2 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中医肝病临床症状的规范化采集研究时,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保障采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1 训诂为本,继承挖掘中医典籍里的文学特征  历代中医文献蕴藏了丰富多样的医家临床经验,为肝病症状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在继承中医典籍的基础上,肝病症状的定名、定义规范化应当遵循单义性、简明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准确性的原则。通过运用训诂学等文献研究方法,发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医案文献中描述肝病症状的名称及其临床特征的语言学规律和文字学特征,从而确定肝病症状的名称及内涵,并符合现代汉语语言的基本规律。 

2.2  标准先行,构建肝病症状规范化采集的体系  注重标准先行及其制修订工作,强化中医肝病症状标准化组织的建设,构建相关信息、数据采集的标准体系,保障该项工作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术组织设立的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负责起草本专业症状标准化的近期、远期规划,研究探讨症状的采集标准、规范,并定期更新,举办以症状标准化为中心议题的学术会议,讨论有争议或新产生的症状标准化问题。

2.3  突显特色,遵循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联系  进行中医肝病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时,必须从中医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确定适合中医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要保持中医特色,遵循中医学理论。从源头上梳理,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得到验证且其理论依据明确的肝病症状,应予以保留。而对于那些即便经过进一步阐述仍难以阐明其理论的肝病症状,认真研究以后再考虑予以舍弃。

2.4  应用为主,强化解决中医肝病临床实践问题  中医肝病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临床应用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问题,如术语使用不统一、量化分级标准缺失以及诊断含义模糊等,确保医生在临床实践上能够规范地、准确地、全面地获取和辨识临床信息,减少因术语差异和个人经验带来的主观偏差,最终达到准确地辨证论治的目的。

3 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医肝病临床症状规范化采集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提升肝病症状的术语名称、信息采集、量化分级和诊断含义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1 构建中医肝病症状标准词库  构建中医肝病症状标准词库是对肝病症状名称、内涵、外延、性质等逐一规范。词库应包含标准症状、标准派生症状、同义症状以及标准症状描述。在选择这些内容时,必须依据古籍、专家专著、现行标准等权威书籍,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标准症状是指在多个同义症状中选取最符合临床习惯用语的症状名词,例如,肝癌的典型症状体征有腹水、胁痛、黄疸、臌胀、疲乏无力等[11],从“腹水、腹腔积液、腹部积水、肠胀水、腹内积水”等同义症状中选取“腹水”作为标准症状。

标准派生症状是指当前标准症状的下一级或被包含的标准症状,例如,臌胀包含腹部臌胀、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等标准症状,因此腹部臌胀、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是臌胀的派生症状。

同义症状是指与标准症状含义相同但表述不同的症状别名,通常指别名症状。例如,“胁疼、膺肋痛、胁痛楚”是胁痛的同义症状;“腹腔积液、腹部积水、肠胀水、腹内积水”等是腹水的同义症状。

标准症状描述是指对当前症状的文本定义或描述。例如,黄疸的描述为“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通常反映肝脏功能异常或胆红素代谢障碍”。考虑到不同权威的书籍对同一症状可能存在描述上的差异,应在词库中保存多个来源的定义文本,确保词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2  规范中医肝病症状信息采集  对肝病症状信息的采集进行规范,必须从中医诊法的特点和临床实际出发,确定四诊信息采集流程,包括数据来源、采集时间、记录方式、存储和管理、人员培训、数据监督和审核等,以保证数据质量、安全和满足管理需求。例如,在病情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可以借助标准化的临床肝病病例报告表(CRF),可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临床病情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坚实的基础。如宋幸铃等[12]的研究中所设计的中医临床肝癌病例报告表,该表不仅涵盖了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干预信息和疗效信息等4个方面的内容,而且特别为肝癌病例设计了专属指标,这些指标根据肝癌诊疗技术和标准分为西医类和中医类,从而确保了采集到的数据既具有全面性又具备专业针对性。 

3.3 量化中医肝病症状精准分级  量化中医肝病症状精准分级的研究可从4个方面进行:①通过系统查阅和整理大量医籍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概括总结不同肝病症状的特征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意义。例如,在《黄帝内经》中,将泄泻分为濡泄、飧泄、洞泄三级,可以为泄泻的量化提供理论依据。②从具体症状入手,把握其特点和规律。依据症状自身特征及规律对量化进行分级和描述,可以从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缓解时间长短,以及症状形式和严重程度等,实行分类描述、独立计分,从而实现综合量化。③完善量化分级方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操作简便易行且不因操作者不同而出现较大偏差。例如,在患者的疲乏程度进行量化时,可以使用多维疲劳量表(MFI-20)作为评估工具。MFI-20通过一系列标准化问题来衡量疲劳的不同维度,包括总体疲劳、身体疲劳、精神疲劳等,从而提供一个客观的评分体系。④量化中医肝病症状精准分级的工作应在大量症状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中医专家的经验智慧,构建统一且符合临床需求的肝病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3.4  揭示中医肝病症状诊断含义  揭示中医肝病症状临床诊断含义时,应系统、全面地研究各种症状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每个症状在不同层次范围内的表现及其性质类别的差异,即区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等,以便更精准地把握病情全貌。例如,胁肋胀痛作为主要和典型症状,常被视为肝气郁结的表现,伴随的食欲不振、腹胀则是次要症状[13]。通过综合评估所有症状,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深入剖析与每个具体症状密切关联的病因病机及常见病症特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揭示其内在联系,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症状背后的复杂病理变化,从而推断病势的进退和发展趋势,这一过程需要对症状、病因、病机及所主病证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通过规范性地分析和概括,明确中医肝病症状的临床诊断意义。

总之,本文对中医肝病症状的术语名称、信息采集、量化分级和诊断含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思路。然而,研究中仍有未涵盖的问题,如中医肝病症状分类、症状信息分析等。未来的研究应当聚焦于解决中医肝病症状标准化的问题,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切实解决当前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为中医诊断学的深入研究、电子病历数据挖掘以及中医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文志华,肖莉,刘青萍,等.中医症状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进程及问题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12):2294-2299.

[2]张盼,沈绍武,田双桂,等.中医临床大数据知识工程规划与设计[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3):764-766.

[3]王军,李晓东,杨帆,等.中医肝病临床术语规范化研究思路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3):178-179.

[4]朱会明,赵锐,高悦,等.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中医肝病目诊系统设计与研发[J]. 世界中医药,2020,15(10):1494-1497.

[5]万凌峰,叶放,方南元,等.《中西医结合肝病学》问诊内容与技巧探要[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7):110-112.

[6]沈翊康,姜婧,张钰欣,等.《中藏经》肝脏辨证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0):68-70.

[7]田晶晶,袁红霞,唐旭东.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23)[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12):1033-1039.

[8]李昱秡,刘华一,刘力.肝癖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9):741-747.

[9]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5):884-892. 

[10]周开林,董俭,王珊珊,等.近20年中医症状规范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综述[J].环球中医药,2022,15(4):708-712. 

[11]张雪萍,尹东豪,胡建华,等.基于古籍文献的肝癌中医病名考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4,34(12):1057-1060,1064. 

[12]宋幸铃,周亚娜,李君,等.中医临床肝癌病例数据采集规范化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33(5):389-393.

[13]张涛,陈斌,彭建平,等.孙克伟教授辨证论治肝病的经验探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4,34(6):481-483,48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427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