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樊群:那一年,搭上了幸运的列车(1)
2025-5-18 21:28
阅读:450

引子

早几天,收到班级同学发来的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现诚邀您参加我们班级同学编纂的有关1977年高考的回忆录。请您在百忙之中,拨冗写下那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下面是我草拟的一个写作提纲,您可以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加以增减。

1. 您的年龄,出生地,家庭成员,父母亲的职业,兄弟姐妹几个,家庭经济状况。

2. 您从小到大的生活轨迹,比如转学,转生活区域。

3. 读书的学校,擅长的学科,当时在学校的成绩大概排名,比如是语文好还是数学好等等,哪些事情或者哪些因素影响到你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4. 1977年高考前你在哪里?在干嘛?职业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的?为什么想上大学,当时的环境为什么没有影响你对读书的热情和向往。

5. 你当时是怎么复习的,有复习资料吗?有人辅导吗?你最想报考的专业是什么?你复习中遇到哪些困难?

6. 你报考前遇到哪些困难?哪些问题?你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7. 考试当天,你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比如考试地点,考试内容,考试中遇到的人,考试中你遇到的难题,或者是让你都会的题目是啥,请尽量详细介绍。

8. 考试前你填志愿书的时候主要是想的什么?你填了哪些志愿,中医学院是你的选择吗?选择的是第几志愿,否则,你最想上的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

9. 你的高考分数大概是多少,收到湖北中医学院录取通知书你是高兴还是沮丧。你的心路历程尽量详细介绍。

10. 当你被湖北中医学院录取后,你的家人和朋友是什么反应,对你有哪些影响?

我们需要您用真实经历,记录那个历史时刻,如果有些内容您不方便写出来可以忽略。如果您实在没有时间写成文字,您可以录音的方式发给我。

时代的转折点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时代转型的风风雨雨:从“停课闹革命”到“复课闹革命”,从“造反有理”到“拨乱反正”,从“白专道路”到“知识就是力量”,从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到高考入学。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从后来得知的相关情况大约如下:8月4日,刚刚复出、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的邓小平与三十几位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举行了座谈会。会上,时任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指出,现行的招生制度难以保证大学教育质量,他建言:应该恢复高考,越快越好。

当年的亲历者、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刘道玉说:他(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了科学院的吴文俊、汪猷、唐敖庆(等)很多代表的附议,我们都要求恢复(高考)。

与会者的发言深深打动了邓小平,他询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刘西尧回答说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邓小平一听,当即拍板决定: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现在就改,把原来的招生报告撤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报告。今年就开始改,不能再等了!

随后,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并在10月5日获得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一意见,改变“文革”期间实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这就是电影《高考1977》中的大喇叭广播: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

可以说,党中央恢复高考的决策,不但从教育领域找到了“全面拨乱反正、酝酿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也为接踵而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焕发生机的中坚力量。

提前进入状态

邓小平拍板座谈会的消息很快就流传了出来,作为大学教师的后代,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多少年以后,我告诉先生这件事的时候,他还有点愤愤不平:我门都是听到广播、看到报纸才恍然大悟、惊喜万分。直到开始报名后才感受国家的优越政策,享受了将近一个月的复习假。

他是个心大的人,只读了初中,做了一年小工又当了六年半工人(下放还没有走就被招工),竟然在得知高考消息后,没看清楚内容就给教育部写信,要求推荐比例不低于10:1,才不至于埋没人才。因为只有一个半月的复习时间,他第一年连160分都不到,第二年才如愿以偿,上了分数线。

那年的8月中旬双抢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休息,刚好碰到爸爸妈妈开完会回来:“现在的大学生连1/3+1/4都不会算,你说说看?”

“等于7/12呀”,我不假思索地说。

“哦,你还不错。”我被表扬得莫名其妙,这很难吗?

爸爸对我说:现在形势变了,国家要重视教育、重视知识了,要求加强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你们过去在学校学习的数理化知识很少,要抓紧补一补,万一今年就开始考大学,就有用场了!

爸爸的话让我十分震惊。当时公社正在要求每个知青学习《毛泽东选集》,我是知青点的先进典型,每天晚上都要求自己读一篇“毛选”,并写出读书笔记。这是可以公开的,但学习数理化还是“白专道路”,我就晚上开始关门学习。

知青点在一个小山头上,尽管夏天也比较凉快,基本上没有蚊子。当时复习的是高中的课本,数学和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内容不多,也不系统,但都认真地复习了一遍。

10月中旬,国务院批发的教育部文件就传达下来了。公社这一次组织全体知青开会,知青干事和带教老师明确告诉大家:放下包袱,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文化课,服从组织的需要,迎接祖国的挑选。

会后,韩干事还专门对我说,现在大学都不需要推荐,希望你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学为大家做出好榜样。从这一天开始,大家都开始大张旗鼓地、争分夺秒地公开学习了,还经常在一起讨论题目,主要是数学。

我记得报名和填写志愿开始于11月10日,因为我本身是赤脚医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医。当时,我更倾向于武汉医学院,或者是湖北医学院,可是爸爸坚持让我报名湖北中医学院。他告诉我,他体会过中医的神奇,因此要求我三个志愿都填湖北中医学院。我自己也有体会,1974年下放才一个月就得了“甲肝”,中药调养了一年多,只要一劳累就肝区不适,服了中药立马缓解。

当时有老师建议,南京中医学院也很不错,他说哪里也不去,就在武汉。因为我是他的幺女,他担心去了外地就回不来了。我想,三个志愿都报湖北中医学院,可能是我们同学中仅有的特例,这也实在太“铁杆”了。

报名结束后,公社给全部考生都放了假,可以在知青点复习,也可以在家里。为了响应号召,新洲县教育局在城关举办了高考培训班(免费的),大约两周,抽调资深老师轮流给大家讲解考试科目,重点是数理化。相信这场培训对大家应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常的小考试也让我们提前进入到高考状态。

到了高考时,考场就定在新洲四中(当时的新集中学),距离知青点大约3公里。我们几个考生考试头一天就住进了中学的宿舍楼,也有的早晚来回跑。12月的湖北已经很冷了,早晨跑来的考生热气直冒。

我们十几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高低床,很热闹。本来还想再看看书,结果完全静不下来。宿舍不时传来猜题的声音,有的是政治,有的是语文,搞的人心惶惶。直到很晚,大家才进入梦香。

两天一共考了5门课,理化同卷。考试结束了,大家再也没有来时的心潮澎拜,彼此都不想说话,一个个挑着行李回到知青点。

晚饭后,大家才在一起聊起考试题。尤其是数学,可能今天的考生觉得太简单了,但我们仍然感觉很难,因为那时候的高中生确实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尽管如此,我还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在同学中,我的成绩始终都名列前茅。

考试不到一个月,我们就接到通知,知青点一共5个人过了录取分数线。因为我们是教育系统的知青点,教育局与黄冈地区的招生办有关系,提前帮大家查到了过线考生的分数。

虽然吃了定心丸,但当时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我也没有给父母写信。因为中医学院是一般院校,录取通知书比武大、华工的晚一些。爸爸妈妈在家里焦急万分,后来通过农学院办公室查到湖北中医学院招生办的电话,才知道“该生已经录取中医系,239分”,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1978年2月,我怀揣着梦想到学校报道。记得我对送行的两个姐姐说:5年时间多么漫长,不知道要学习多少知识。现在回想起来,50年也就是转眼之间,时光如梭。

听话的乖乖女

彷徨的“扎根派”

(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62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