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马坪少年(5):家乡的小河

已有 732 次阅读 2024-3-7 13:10 |个人分类:感悟人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马坪不是老家,但是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地方(1958年,因为父亲化为右派,3岁的我和1岁半的妹妹随母亲从县医院贬到马坪镇卫生所,直到1972年当工人离开),于是便成了记忆里印象深刻的“家乡”。

马坪紧挨着一条“大河”,名叫“府河”,又称“涢水”。相传明、清时期,航运发达,水陆两便,商埠繁荣,是马坪得以安身立命的黄金水道。因为贯穿马坪的还有一条“小河”,与涢水相连,人们可以驾船沿从这条小河至涢水,由涢水顺流而下入汉江、长江,再登岸至汉口、武昌。马坪周围的货物,都依赖这条航道进进出出,它因此一度成为繁华的码头,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甚至还形成了“九大船帮”。

在码头从事拉纤、搬运的工人大清早就出来劳作,体力消耗非常大。据说清初时期的一位陈姓码头工人腹中饥饿时,就将当时人们并不看重的猪脚、猪肠等放在土罐里,加上一些作料,用慢火熬熟,和以米饭食之,味道鲜美,解饥解乏。这就是马坪拐子饭的来历。1958年以后,上游水库的陆续修建,河水锐减,加上1965年汉丹铁路的通车,铁路、公路运输逐渐便利与快捷,府河水路便逐渐萧条了起来。

“小河”是马坪的母亲河,它来自峰子山的泉水,原名鹅颈泉,在马坪东北4里开外,往西南流为清水河。河水清澈甘甜,中街、下街的居民多在此汲水,故又称“吃水河”,是小河的上游。直到今天,我突然感到奇怪:为什么小河上游的街道称为“下街”(居东北),而小河下游的街道称为“上街”(居西北)?这可能与“大河”(府河的流向有关,它居马坪之西,一路向东南涌入长江。

“吃水河”有一个小小的石坝,抬高了水面以便于取水。石坝旁有一个排水的漕渠,漕渠下面有一个水潭,紧挨着水潭的是一座石桥。整个工程浑然一体,都采用粗糙的石条打造,不知什么时候修建,也不知道修建了多久,但在当时肯定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整条小河横穿集镇,流经上、中、下三街。在儿时的记忆中,共有五座石桥,“吃水河”下的石桥便是第一座,是我们两条街取水的必经之路。我的家在“吃水河”不远的背街——张家堰傍,每天早晚都有来来往往的挑水队伍经过,可能是当年的一道风景线。

据说,在清同治初年,马坪港筑砦城,城墙北面绕山,三面绕水,小河是自然形成的护城河。砦城有小东门,正对会馆桥,是小河的第二座桥,也是最古老的桥。2015年出版的《湖北古桥》一书,这样介绍它:“马坪桥,位于随州市广水市马坪镇南街。又名会馆桥,单孔尖拱石拱桥,东西向跨府河小支流。清代由江西迁居的马坪商人所建,拱券纵联砌筑:长14.3米,宽3.35米,孔跨4.83米。桥面两侧设石护栏。坐标N:31°35′41.5″,E:113°33′24.0″。”(图1-2)

1.jpg

图1  《湖北古桥》中的会馆桥,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

2345_image_file_copy_1.jpg

图2  如今的会馆桥(2014年,马坪镇开展小河治理,桥体加固,桥面铺以混凝土,摄于2017年

为什么“会馆桥”又称之为“马坪桥”?应该是《湖北古桥》为了区分其他古桥而重新命名的。2015年出版的《广水市志》叙称:“会馆桥,为明清古桥,在马坪南街口。”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个“马坪桥”,见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的《应山县志》,主纂者颜木是马坪人。但是,此“马坪桥”是不是“会馆桥”不得而知。如果那样,“会馆桥”就建造于明代(故2015年《广水市志》模糊地说,“会馆桥,为明清古桥。”)但无论如何,会馆桥于1998年被列于广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类。

刻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观音阁碑》记载:“此地中有路埂一条,厕屋坐落下街楼外桥头。”这里所说的桥,就是会馆桥;会馆桥以及下街楼和厕屋也是我们儿时经常出入的地方。因为三姑妈的家就离下街楼不远,我们时常经下街楼到会馆桥游泳,也时常在那座厕屋如厕。

那年夏天,我刚刚学会头埋在水里游五六米远,估摸着可以往深水区游一段再掉头回到浅水区,就勇敢地尝试了起来。出乎意料,我游到河中间后只转向了90度而不是180度,以为可以站起来的时候,脚却打不到底。下一刻就慌了神,一边扑打,一边喝水。幸亏同班同学张家志也在,抓住头发把我推向岸边,至今我都由衷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他后来在县城自来水厂工作,到武汉看过顽固性睡眠障碍,帮他找过名医也效果不佳。退休后,他在无锡与女儿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关于建造会馆桥的考证,据《鄂省西北部农业视察记》(1902)一书介绍,清咸丰初年,太平军占据江浙地区,交通阻塞,陕西布商便来湖北大量收购土布。陕西布商在德安府收购的土布,多输向陕西、四川,经府河上溯至汉水,运至陕西汉中等地。陕西商人在马坪港镇建有陕西会馆,应山土布多在马坪港装船水运。坊间流传,而马坪陕西会馆就在会馆桥边,该桥因此得名。如会馆桥确由陕西商人修造,则不早于清咸丰元年(1851)。

《湖北古桥》所述会馆桥“清代由江西迁居的马坪商人所建”也有其源头。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代,大量江西移民来到马坪港。由于府河的变道,马坪港在清初逐渐繁荣。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铁柱寺碑》显示,乾隆中晚期,马坪港商户至少已有40余家,且多为江西移民后裔。坊间流传,马坪港有江西会馆,当建于清代。会馆桥也可能为江西移民后裔中商人所修筑,而在康乾年间修造的可能性最大。

在我们记事的年代,第三座桥连结马坪中街和柳林街,而汉丹铁路穿过柳林街,把它分隔为两半。再就是马坪上街的两座桥,一座是连接上街与柳林街的人行桥,一座是高高在上的汉丹铁路桥。成书于清同治十年(1871)的《应山县志》,卷首录有释满泉绘制的“军山环秀”图。图中可见宽广的河面,收起风帆的小船,一路从大河(府河,马坪段称马坪港河)河口转东,经军山南麓顺流驶进小河(府河故道),抵达马坪港的场景。虽然这早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但人行桥下面的旧码头痕迹依然存在,变成了人们取水、洗衣、洗菜的良好埠头。

童年的小河,不仅留有和几个光屁股男孩游泳的记忆,钓鱼也是一大乐趣。小河里有一种穇子鱼,生活在河水的上层,我们常常用苍蝇和蛆作为诱饵来钓鱼,俗称“唰穇子”,即顺着小河边走边钓,钓竿不停地在空中甩动。那么,怎样携带战利品呢?我们常常将一根柳条的皮和树叶勒到柳梢处(形成灯笼状),用来穿过“穇子鱼”的腮帮,又不至于掉下去,还可以拎在手里,以配合“边走边钓”的特点。小河里的穇子鱼很多,我们常常两三个小时就能够钓上十几二十条穇子鱼,好好地打个牙祭。据说,穇子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有一点点污染活不了,说明那时候的水污染很少。

2017年清明节,我们“马坪少年”回去聚会,很重要的内容是“小河游”:杨柳依依,小桥流水,绿油油的麦田,金黄色的油菜花,“吃水河”等小河上游变成了玉带溪,几乎一点也找不到50年前的影子。因为从2013年起,马坪镇耗费6000万元,借鉴乌镇、周庄模式,将2公里小河挖长300米,全面清淤浆砌拓宽河道,修建2座拦水坝、5座仿古桥、8个亲水平台、3个旅游码头,还建设了人行步道、仿古护栏、太阳能仿古路灯和詹王书法碑廊。目前的小河与1980年代以后的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大相径庭,重新成为马坪的一道景观(图3-5)。

3

4

5

6

7

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4398.html

上一篇:马坪小河上的会馆桥
下一篇:[转载]李王志:穴位之真真假假——从临床视角的思考与探索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3 郑永军 何青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