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科学为何姗姗来迟(2)

已有 1064 次阅读 2023-6-13 19:3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二、为知识可靠性而来的科学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果真如此吗?

1. 自然哲学的想象力

先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用阴阳学说、天人相应观念解释“地震”的?

《国语·周语》载: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泾河、渭河、洛河流域)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即阳气潜伏在下面不能出来,阴气压迫阳气而不能蒸腾,于是就发生了地震。

《星经》云:“或则天裂,或则地动。皆气有余,阳不足也。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皆下盛强。”“汉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伯喈对曰:‘地动阴盛’”。京氏曰:“地动,阴高者为下,下者为阳。”《地镜》曰:“地动千里,是谓阴盛阳衰。”

不仅如此,他们还采用“天人相应”观念进一步解释。

一是帝王失德,上天惩罚。西周末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褒姒乞降。为了博取美人一笑,周幽王以千金唯赏,这就是“千金一笑”、“千金买笑”的典故。因为点燃了烽火台,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最后笑了。后来周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太史认为是帝王失德,过于宠幸褒姒,导致阴气太重,阳气薄弱,引发地震,最后导致西周灭亡,是上天的惩罚。

二是后宫作乱,天地失衡。汉朝时有一位绝代美人赵飞燕,擅长一种掌中舞,遂又称为“身轻如燕”。她与妹妹二人迷惑汉成帝,夜夜笙歌,导致汉成帝早逝。当时“其夜殿中地震”,时人称“此必適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前面是天子失德,罪不在褒姒,此处则赵飞燕为罪魁。

三是奸臣当道,必有异象。严嵩被《明史》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在他当权期间发生过一场大地震,时人把责任归结到他的身上:“今外贼惟俺答,内贼惟严嵩,未有内贼不去,而可除外贼者。去年春雷久不声,占曰:大臣专政。冬日下有赤色,占曰:下有叛臣。又四方地震,日月交食。臣以为灾皆嵩致,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四是重大变故,上天警告。隋文帝杨坚废太子杨勇,另立杨广为太子那年,发生过大地震。“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当时的人认为另立太子引发了后面的灾害,正是上天警告另立太子是不当之举。

总的来说,古人认为地震就是“阴阳失衡”导致的,而引发一个国家“阴阳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天子失德、后宫作乱、奸臣当道,都严重影响了国家运气,所以国家就会阴阳失衡,最后引发地震。

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力。也许,这种想象力是轴心时代知识爆炸的源泉,但这样的知识可靠吗?知识可靠性的保障来自于何?

2. 谦卑的科学发现

与自然哲学不同,科学自称“发现”,而不是“创造”(想象力的产物)。到目前为止,人类的一切科学行为都是基于发现:我们需要更大的望远镜,更好的天文卫星来观察和发现宏观宇宙的规律;需要更精密更高能量的对撞设备去理解和发现微观世界的奥秘。科学发现走到今天,伴随着各种技术的逐渐进步,这是早期人类无法想象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人类也仅仅发现了世界万物规律的一小部分,然后基于这一小部分,建立了今天的所谓“科学体系”,以及五彩缤纷的“人类社会”。

可见,科学不是创造的,人类也没有能力改变自然界的任何基本规律。这里,再看看爱因斯坦与法国诗人瓦莱里谈话的一个真实故事。当爱因斯坦第一次来到巴黎时,一个有名的女主人把爱因斯坦和瓦莱里荣幸地请到她的客厅,安排他俩进行了一次谈话。大家知道,瓦莱里相当狂热,他认为创造过程比创造产生的作品更令人感兴趣。开始,他问爱因斯坦:

“你如何工作?你能向我谈谈这个问题吗?”

爱因斯坦含糊其词,他说:“嗯,我不知道……在早晨,我出去散步。”

瓦莱里说:“嗬,有趣,当然你有一个笔记本。任何时候你有了一个思想,你就把它写在本子上。”

爱因斯坦说:“哦,不,我不这样。”

“你真不?”

“你不知道,产生思想的时候很稀少。”

难怪爱因斯坦那么崇拜想象力?因为他不能像诗人那样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作为科学家,他的大量时间都要消费在“验证”自己的想象力上。只有通过科学检验,他的天才的想象力——假说(并非为所欲为,而必须建立在在可靠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科学家共同体的承认,最后上升为科学理论。

也许,这就是完整的抽象思维与与形象思维的差距,也相当于自然哲学与科学的差距。

3. 科学为知识可靠性而生

经历了灿烂辉煌的轴心时代,人类一方面在“知识”的海洋里手舞足蹈,另一方面却在真伪难辨的徘徊中莫衷一是。正因为如此,关注知识可靠性的时代来临,于是有了“科学”诞生的内在动力。

我一直在想,经历了轴心时代的知识爆炸之后,为什么会有一个“黑暗的中世纪”?经历了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为什么会有一个“焚书坑儒”的秦始皇?

由于教会的需要,西方在中世纪出现了大学,人们在钻研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又由于对思维规律的重视,人们发现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思维方式的严谨程度,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思维规则获得保障。从而,经历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科学应运而生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传统与自然哲学相结合,受控实验的产生,也为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但在中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并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从此,墨家的名辩学(即古代三大逻辑学之一)更是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知识可靠性没有获得逻辑性的保障。这正如爱因斯坦在1951年给斯伟泽的信中所指出的:“在西方科学之中,正是有着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演变来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的两者的关联,才会使得西方产生了科学。但是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贤哲却没有做到这两点,所以对于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那只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么,科学是怎样为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保障的呢?

首先,科学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理论构成,虽然它从不排斥形象思维,但严格的抽象思维才是科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所谓“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它要求思维的形式或方式符合一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即主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则: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可以说,它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具体的思维,而不是像自然哲学那样天马行空地“顾左右而言他”。

其次,抽象思维对概念、判断和推理有它的严格要求。例如概念:必须内涵准确并与外延相符合,定义规则是保证内涵准确的前提。对于科学概念,甚至要求具备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

例如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不能可此可彼;判断总有真假,以追求客观真实性为最高原则。

例如推理:无论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从而杜绝推理过程的随意性。而且,还要求通过科学检验,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重复性。

这些逐渐形成的规则,正是可靠性知识诞生的前提,它是自然哲学广泛传播时期还没有总结出来,也不可能广泛应用的思维形式,也是科学理论客观化和规范化的锻造工具。可以说,人类思维只有经历这样的驯化,才会出现真正的科学认识及其理论构筑。有人比喻说,抽象思维是在深挖一个洞,它就是为了把一个洞挖得更深的工具。

第三,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说知识可靠性比想象力更加重要。那一场持续几个世纪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就是发生在欧洲历史上的认识论大讨论。他们在知识来源问题上各抒己见,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的见仁见智,逐渐融汇成今天的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背景。显然,就人类思维而言,仅仅依赖列维-布留尔Lucien Lévy-Bruhl1857-1939)所描述的《原始思维》,或者如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所描述的《野性的思维》,是显然不够的,而必须借助于经过驯化的逻辑思维。于是,科学大发现的时代悄然来临,科学与技术互动而呈现的社会加速度发展的时代也悄然来临。

三、现代医学与自然的数学化

2011年,陈方正教授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出版,该书被“《中国文库》第5辑”收选,可见其突出的学术价值。他说:“现代科学的出现毫无疑问是通过数理科学即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工作获得突破,而且此后三百年的发展显示,现代科学其他部分也莫不以数学和物理学为终极基础。”余英时在《继承与叛逆》序中也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对于西方科学的特征所作的种种描述,似乎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即‘自然世界研究的数学化’,因为在西方一般相关文献中‘数学化’(‘mathematicization’)一词常常是和科学分不开的。”

在该书中,陈方正教授坦言,“本书以数理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可以量化的科学为主,实际上可以说几乎没有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其实,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数学化只能建立在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上,而不是可此可彼、亦此亦彼的臆想中。

数学化又称数字化、字符化,是指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数学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各领域的学术现象。把数字的高度抽象性、严格逻辑性、语言简明性、广泛实用性集中起来,使之成为人类理论思维、逻辑分析、规范表达、系统研究,深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工具。由于经典(精确)数学、随机(概率)数学、模糊数学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事物的经验定性描述发展到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阶段。

下面,笔者从医学史出发,看看数学化是如何发生现代医学的诞生过程中的?

1. 解剖学首当其冲(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1667.html

上一篇:科学为何姗姗来迟(1)
下一篇:科学为何姗姗来迟(3)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2 周大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