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大众医学》的创刊经过及创始人简介

已有 1991 次阅读 2023-1-21 18:4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年8月,是《大众医学》75周年的日子。刚才从网络上看到裘法祖教授的一篇文章,记录了该刊的创刊经过和后来的发展历程。裘老的这段话,是《大众医学》编辑部于2008年4月24日去武汉看望他的时候录制的,原本准备在《大众医学》60周年庆典时播放。当时,裘老非常高兴,一口答应去上海参加庆典。不料,他却在6月14日上午不幸逝世。

编辑部为裘老录制的讲话题目是《我为创办“大众医学”而自豪》:

1946年底,我和过晋源教授从德国留学回来以后,在母校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当时,上海有本杂志很出名,叫《科学大众》。《科学大众》的主编叫王天一,他希望我们在杂志内开设一个《医学问答》的专栏。开始的时候,我和过晋源教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因为那时候人家不知道有这个栏目。出人意料的是,《医学问答》刊出两期后,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兴趣,询问医学和疾病问题的读者来信,如雪花般飞来,复不胜复,这充分说明群众是多么需要医学科学知识,多么需要一本医学通俗刊物!由此,启发我们创办了《大众医学》杂志。

当时,过晋源教授、谢毓晋教授和我,先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组织了一个编委会,同时邀请了几位院外校友参加,包括当时在上海医学院任教的著名病理学家谷镜开教授。经过短时间的积极筹备,我们终于在1948年8月25日出版了《大众医学》创刊号。之后,每月出版一期,每期约6万字。文字深入浅出,多为短文,附有多幅简明插图,深受读者欢迎。杂志只要一上市,就被老百姓抢购一空。那时候,《大众医学》每月销量高达20万到30万册,是当时最“走红”的刊物。

《大众医学》基本上是按月出版的。每逢单月出普通号,双月出专号。记得专号出过儿童卫生专号、妇女卫生专号、婚姻卫生专号,营养专号,肿瘤专号、结核病专号、皮肤性病专号、肠胃病专号、环境卫生专号、地方病专号等。每期专号都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主编,由他们组织专业人员撰写文章。

1948~1958年,我和过晋源教授,谢毓晋教授与当时的编委会每两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上,大家认直研究已刊出的文章,并制订下一步的编辑计划。特别要提出的是,编委会不断激请著名医学家参加,如药理学家张昌绍,热带病学家钟惠澜,胸心外科学家吴英恺,病理学家梁伯强等。自1953年起,他们都是《大众医学》的编委。

1958年夏,由于全国大专院校的院系调整,我们离开上海,到了武汉,《大众医学》的编辑工作也就移交给了上海的同志。后来,《大众医学》由于种种原因停刊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收到了成千上万封读者来信,要求复刊。粉碎“四人帮”以后,医学科普工作重新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在卫生部前部长钱信忠同志的支持下,《大众医学》终于在1978年7月复刊了,复刊后的《大众医学》在编辑部全体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办得更加出色了,内容更加丰富了。

如今,《大众医学》已成为我国创刊最早,水平最高的一流医学科普刊物。现在很多科普,都是由《大众医学》这个“干细胞”“生”出来的。同时,我也为自己当初能想到创办这样一本杂志而感到无比自豪。对《大众医学》,我始终把它当自己的小孩子看,非常非常关心。我相信,《大众医学》会越办越好!但条件是,一定要登载很好的文章,一定要深入浅出,文章一定要科学,每一期都要经过调查研究,文章内容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贯彻“让医学归于大众”这个崇高宗旨,让大众更多地接受健康新观念,了解医学新知识,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何早期认识常见疾病的各种征象,从而达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个目标。

今年10月,《大众医学》将举办60周年庆典,我作为还健在的创刊人,怀着万分激动和欣喜的心情,热烈祝贺她的60华诞。在衷心的祝贺之余,我深信《大众医学》接下去会办得更好,“大众医学”这四个字会继续延续下去,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因为老百姓们需要这个……

2008年4月24日

在编辑部组织的《大众医学》创刊60周年纪念的资料中,附上了二位创刊人的简介,也附在下面:

大众医学杂志创刊人过晋源简介

1.jpg

过晋源

过晋源(1914~1991),男,江苏省无锡市人。著名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科教授、《大众医学》创刊人之一。

过晋源教授是我国现代内科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医学科普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1932年,过晋源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堂,1936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深造,后经德国国家考试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1939年~1946年,他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维也纳大学医院和市立医院,以及瑞士自由堡医院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后经德国内政部特批,成为德国内科专科医师,并晋升为代理内科主任医师。1946年10月回国后,过晋源教授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及武汉医学院附属二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工作,历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湖北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消化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武汉市科协副主席等职。

过教授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在医学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诊治了数以万计的病人。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他认为,一个医生不能只停留在理性认识或个人有限的经验上,坚持执行大查房、专业查房、死亡与出院病例讨论以及专业读书报告会等制度,通过交流经验、总结教训,提高业务水平。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注重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他常说,医学的对象是人,医生是为病人服务的,应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他认为在新的诊断手段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先进的辅助检查仪器固然重要,但仔细询问病史和细微检查仍不失为医生诊断疾病的基本功。他精心著书立说,主编、编著及编译了专著14部,如《内科症状及诊断学》《内科讲座第五分册(肝胆胰疾病)》《内科学教材》《医学百科全书消化分册》等。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过晋源教授还把祖辈遗留的房产折价数万元,捐给了家乡的八士中学,作为奖学金。

为了普及和提高大众的卫生知识,过晋源教授和裘法祖院士早在1948年便倡导并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杂志——《大众医学》,填补了新中国医学科普读物的空白。

大众医学杂志创刊人裘法祖简介

2.jpg

裘法祖院士荣获”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

裘法祖(1914~2008),男,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外科教授、《大众医学》创刊人之一。

裘法祖教授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腹部及普通外科,是推动我国腹部及普通外科发展者之一。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他又是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

1936年,裘法祖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堂结业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求学。1939年,他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1939~1946年,裘法祖先后在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慕尼黑市立医院、都尔市立医院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外科主任,并获得德国外科专门医师证书。1946年10月回国后,裘法祖教授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南同济医学院及武汉医学院附属二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工作,历任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武汉医学院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本学术杂志的主编。

裘法祖教授一生悬壶济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诊治了数以万计的病人,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外科人才,主编了《一般外科手术学》《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基础分册》《黄家驷外科学》第4~6版(国家重点出版物),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学教材《外科学》等多部学术著作。他主张对青年医师要“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强调外科医生要“会做、会写、会讲”,要有一颗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心。为了奖励普外科的杰出中青年人才,他把自己获得的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设立了裘法祖普通外科青年基金。

裘法祖教授不仅在科研领域贡献卓著,在科普领域也同样倾注热情。60年前,他和过晋源教授一同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命名为《大众医学》,提出“让医学归于大众”的口号。60年来,他一直都把《大众医学》当作自己的孩子,非常关心。裘教授认为,科普与科研同样重要,任何研究的核心都是病人,任何研究成果都要回归临床,为病人服务。

资料来源:大众医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11:4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2933.html

上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18)——抑郁诊疗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35):过年啦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