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维生素缺乏症的定义与诊疗

已有 1726 次阅读 2022-3-15 12:21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定义

什么是维生素缺乏症?它指的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在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10多种维生素,才能维持健康。如果食物中维生素或维生素原不足(外源性),或食物中虽有足够量的维生素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不能充分吸收(内源性),都能导致机体内维生素缺乏而发生疾病。维生素缺乏症对处于妊娠和哺乳期,以及处于生长期的个体影响更大。

什么是维生素?满足以下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1)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维生素D人体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于较重要,仍被作为必需维生素),需要通过食物补充;(2)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3)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4)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根据这四个特点,人体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3种必要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H(生物素),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素,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绝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食物供给。此类物质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①存在于天然食物中;②绝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K等少数维生素例外);③不是机体结构成分,不提供能量,但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体每日只需少量维生素即可满足代谢需要,但是绝不能缺少,否则缺乏到一定程度,就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按溶解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它们能溶解在脂肪中,伴随脂肪进入人体;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等),它们能溶解在水里,伴随水分进入人体。由于两类维生素的溶解性不同,吸收、排泄、体内积存的情况不同,导致缺乏症状出现的快慢不同。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出现较缓慢,而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出现则相对较快。

二、病因

引起维生素缺乏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膳食中供给不足。既包括食物本身维生素含量的不足,也包括食物摄入量的不足,还可能是食物加工烹调方法不当造成维生素破坏、损失,从而导致膳食供给不足。

2.人体吸收利用维生素的能力降低。包括膳食纤维摄入过多等因素引起维生素吸收减少,以及胃肠功能障碍导致维生素吸收利用下降。

3.维生素的生理需要量相对增加。人体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哺乳期妇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多种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人体在寒冷、炎热等特殊环境条件或某些疾病时也会增加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4.排出增加。呕吐、腹泻等情况可能导致多种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排出增加。

以上因素都可能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如果缺乏严重,可导致维生素缺乏症。

三、临床表现

目前已知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有十几种,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维生素缺乏在体内往往是一个渐进过程,起初是机体储备量下降,继而可能出现与其代谢相关的生化异常,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才是组织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维生素缺乏症较轻时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缺乏时才出现所缺乏的维生素的特殊症状。

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维生素的缺乏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1. 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角膜干燥症,皮肤干燥脱屑

2. 维生素B1缺乏: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

3. 维生素B2缺乏: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症,角膜炎等。

4. 维生素B6缺乏:脂溢性皮炎,抑郁、易激惹、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免疫功能降低。

5. 维生素B12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7. 维生素D缺乏:儿童的佝偻病,成人的骨质疏松症。

8. 维生素E缺乏:不育,流产,肌肉性萎缩等。

9. 维生素K缺乏:主要涉及骨健康、心血管健康、癌症等。

四、治疗

轻度维生素缺乏症一般建议通过食补即可,应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于中度维生素缺乏症可能在食补的基础上加用相应量的维生素补充剂;重度维生素缺乏症,甚至可能需要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总之,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是个体化的,补充时要考虑到个体对维生素消化、吸收以及利用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补充过量,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五、维生素发现史

维生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附图)。

                             102912jk5xihgia5agj0dq.jpg

在维生素的发现过程中,先后有4种不同的命名体系。

1. 表示维生素的功能

二十世纪初,发现某些疾病与饮食中缺乏的一种物质有关,但当时尚不知该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就称为食物因子。实质上这些食物因子就是维生素,人体缺乏后就可能患维生素缺乏症,补充后可以防治这种疾病。

例如水果中存在一种酸味物质,能防治坏血病,这一物质就被称为抗坏血病因子,即维生素C,米糠中有治疗脚气病的物质,称为抗脚气病因子,即维生素B1。这一方法命名的名称,虽然直观地反映了维生素的功能,但不全面,逐渐为人们所弃用。

2. 用英文大写字母

1912年,波兰生化学家芬克首创用“维生素”来称呼这一类食物因子,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人们用维生素加1个英文字母来区别各种维生素,十分方便。英文字母的选择有两类含义。一是与功能有关,维生素A可防治干眼病,A是德文干眼病(Augendarre)的第1个字母。脚气病的拉丁文为beri—beri,米糠中的抗脚气病因子称维生素B,后来发现维生素B是一族物质,再加细分,与脚气病有关的是维生素B1。1935年,丹麦科学家达姆发现1种维生素可以防止实验动物出血,就用丹麦文凝固(Koagulation)的字首命名为维生素K。

二是随着维生素的不断发现,科学家从维生素C至维生素H,就方便地以发现的先后用英文字母表顺序来命名,自维生素H后,又放弃了这一命名法。但后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F是脂肪酸,维生素G是维生素B2,故中间缺两个字母。

3. 反映食物中的分布

少数维生素根据其在食物中的分布特点来命名,最初在菠菜中提取到1种酸性物质,可治疗恶性贫血,后来发现该物质广泛分布于绿叶植物,就称之为叶酸,而泛酸则说明该维生素分布很广泛,各类食物都含有。

4. 以化学结构命名

二十世纪30年代后,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已经明确,并均可用人工方法合成,显然用化学结构特点来命名更科学,如维生素B1分子含有硫和胺基,称为硫胺素,维生素B12含有金属钴和氰基,就称为氰钴胺素。

由于维生素一物多名比较混乱,国际生化学会和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曾建议以化学命名法来统一维生素的名称,但由于习惯,一些人们熟悉的名称仍在使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9500.html

上一篇:师兄曾小平
下一篇:诺贝尔奖与维生素发现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